03.08 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沃啦拉


首先,不要把小说或电视剧等同于历史。小说或电视剧,是带有某些娱乐的色彩,为了增加一些戏剧性冲突,会虚构一些故事。比如题主所说,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后,蜀国大将姜维兴师问罪。实际上,这是子虚乌有之事,在历史上,对于曹髦之死,蜀国并没有什么表示,更谈不上兴师问罪。

下面详述之:

第一,对曹髦之死,蜀国全无反应

曹髦是死于甘露五年,也就是公元260年。曹髦虽然是魏国皇帝,实际上是司马氏控制下的傀儡。曹髦当然不想当傀儡,于是他奋起反击,发动政变。这次鸡蛋碰石头式的政变只有一个结果:皇帝曹髦在政变中被杀,政变失败。

曹髦之死,是死于五月。那么在该年的五月到年底,蜀国有过兴师问罪吗?根本没有。我们翻看编年史《资治通鉴》,该年的历史大事记录,从曹髦之死开始到年末,我们找不到一条蜀国声讨司马氏的记录。无论是曹髦还是司马氏,都是蜀国的敌人,蜀国怎么可能站在支持曹髦的立场呢?

第二,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仍然毫无反应

半年过去了,到了公元261年,蜀国有向魏国兴师问罪吗?我翻了三国史书,仍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

在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一年,蜀主刘禅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录尚书事。这时候,宦官中常侍黄皓弄权,董厥、诸葛瞻等人对他都无可奈何。

电视剧里还说蜀国联络吴国,兴师讨伐司马氏弑君,这更加离谱了。吴国与蜀国是盟国,关系是比较紧密,这一年吴国派使者出使蜀国,但是没有谈论对魏国兴师伐罪,这次出使,吴国使者对蜀国之内政作了一番一针见血的评论,认为蜀国“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就是说,蜀国皇帝昏暗,朝中没有敢于直言的大臣,快要大祸临头了。

由此可见,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不曾兴师问罪,更不曾与吴国联络伐魏。

第三,曹髦死后第三年,姜维伐魏,但与曹髦无关

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蜀国大将姜维发动新一轮北伐。姜维率部进攻洮阳,邓艾率魏兵阻击,打败姜维,姜维只得败退沓中。

那么姜维的这一次作战,是为曹髦而战吗?开什么国际玩笑!姜维是很喜欢北伐的,他北伐的次数比诸葛亮还多。特别是姜维成为蜀国一把手后,从公元253年到258年,六年的时间,与魏国打了六次战争。应该说,这些战争把蜀国打得兵疲民困,因而姜维不得不有所克制,到公元262年才又手痒难忍,发动伐魏之战。从现在史料看,这次伐魏之战,跟曹髦之死,仍然是八杆子打不着。

综上所述,电视剧里的故事,曹髦被司马氏弑杀后,姜维兴师问罪,这是完全凭空虚构的事,是没有史料支持的。


君山话史


蜀汉姜维得知曹髦讨伐司马昭而被贾充指使成济杀死后,大喜说,吾今伐魏,又有名矣,命人送信到东吴,约定一同出兵,讨伐司马昭弑主之罪,一面禀奏后主自率大兵北出。这是《三国演义》说法,史书所无,但此说不算唐突,背后有它的逻辑在。


忠君爱国一直是儒家所提倡,属于儒家名教之一,在汉朝大行其道,有这样的土壤在,曹家篡汉才那样耗日持久和大费周章,因此,姜维以臣弑君为名发动北伐,是非常合理并站在道义一边的,是代天伐罪。而这个借口,又针对逆臣司马昭而并不是针对魏国,在政治上也是很好的策略,可以分化敌国内部,是言之成理的事。

事实上,姜维并没有借这个理由北伐,在曹髦正为权臣烦恼时,姜维在国内也遭受严重挑战,蜀汉诸臣因他多次北伐无功,弄致国势空虚民有菜色,黄皓打算让阎宇代替他,得知邓艾不好对付作罢,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请刘禅让姜维当益州刺史,去干行政别再带兵了,姜维穷于应付,还有老将廖化等也对姜维屡有微词,正如之前费祎所说,我们智不出敌,国力弱于敌,连诸葛丞相都做不好的事,我们怎么可以奢望做好呢?此论在蜀汉大有市场,姜维自顾不暇,哪有空发动北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曹髦死的前两年,姜维倒有因为淮南诸葛诞之叛而乘虚出兵,带了几万兵马直出骆谷,就是曹爽夏侯玄伐蜀被王平拒守击败的路,直到沈岭这个地方,恰好当时守备军少,正是大好时机,守将司马望沉着应战,坚守待援,邓艾急行军救援,与姜维相拒,死守不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打到第二年,诸葛诞兵败,魏蜀还没有大打,得知消息,姜维便收兵回国了。虽没有收获,但这一仗,让姜维重夺大将军之位,继续筹谋北伐。才有后来的连锁后应。

曹髦死后的第三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被邓艾先有防备击退,回国后请求后主诛杀黄皓不成,黄皓亲至大将军面前跪求请罪,姜维无法可施,惊觉朝政已然失控,便自请到汉中西北沓中屯田,到沓中时,发现阴平与阳平关守备松懈,奏请后主增兵防守,被黄皓压下。这一机会被司马昭抓住,出动三路大军伐蜀,蜀汉大势已去。


南方鹏


不要把小说当正史,蜀汉以司马昭弑君为名讨伐曹魏,是《三国演义》杜撰的,而正史中则没有没有这回事,细想也不可能。相反,由于曹髦意外被杀,反而间接导致蜀汉灭亡。

司马昭执掌曹魏时,大权独揽,引起了曹魏傀儡皇帝曹髦的强烈不满,眼看司马昭就有废帝自立,曹髦在发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之后,带领一群乌合之众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兵士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的姜维听说司马昭弑君之后,以给曹髦复仇为名,起兵15万讨伐司马昭。这样的描写,显然十分荒唐,根本站不住脚。

以蜀汉的立场,应该大力表彰司马昭

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而曹魏则是标准的“篡汉”,那么曹魏的皇帝自然是乱臣贼子。司马昭弑君之举,其实是杀掉了篡汉的乱臣贼子,司马昭替大汉行天道,站在蜀汉的立场,当然应该大力表彰司马昭,有什么理由去讨伐他?

早在诸葛亮时期,蜀汉就确定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基本国策,这里的奸凶当然是指曹魏帝国及曹魏的皇帝。

诸葛亮的副手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王位,诸葛亮是这么回答他的:

若灭魏斩睿, 帝还故居, 与诸子并升, 虽十命可受, 况于九邪。

这里的“魏”就是曹魏,“睿”,就是曹魏当时的皇帝曹睿。显然在诸葛亮眼里,曹魏和曹魏皇帝都是自己的敌人。

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也是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他当然会秉承诸葛亮的遗志,以“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既然司马昭杀掉了“篡夺”汉室的奸凶,无论是蜀汉还是姜维,都乐观其成,甚至还要表彰他,根本不可能去讨伐司马昭。

姜维不缺北伐的借口和理由

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姜维听闻司马昭弑君的消息,特别高兴,还说“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姜维居然因为找到了北伐的理由而喜出望外。这也是莫名其妙。

姜维北伐缺理由、借口吗?当然不缺。前文就分析了,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那么“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诸葛亮多次北伐,就是以“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展开的。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姜维是诸葛亮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总不至于连这都没学会吧。姜维根本不需要“司马昭弑君,我们要讨伐他”这个借口北伐。“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更有号召力和正义性吗?

正史里没有姜维借讨伐司马昭之名北伐

不管是《三国志》还是《汉晋春秋》,亦或者是《资治通鉴》,任何正史都没有记载姜维借讨伐司马昭之名北伐一事。

曹髦被杀当年和第二年,姜维都没有对曹魏展开任何军事行动,也没有在口头上指责司马昭弑君。姜维甚至提都没提到这件事。

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曹髦被杀是曹魏的家事,和蜀汉没有半点关系,蜀汉根本没有资格去过问。

曹髦被杀,导致蜀汉灭亡

尽管曹髦被杀和蜀汉没有半点关系,蜀汉也没有以此为借口北伐,但曹髦被杀,还是间接导致蜀汉灭亡。

曹髦被杀后,舆论汹汹,让司马昭背负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司马昭处决了直接凶手成济,但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于是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转移舆论压力和注意力,减轻自己弑君所背负的压力。在曹髦被杀的三年后,司马昭启动了伐蜀之战,并最终灭掉了蜀汉。

所以曹髦被杀,不仅没有让蜀汉北伐曹魏,反而让曹魏灭掉了蜀汉。当然那时的曹魏,和早已是司马家的天下。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袁卫宇



司马昭杀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曹髦字彦士,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定王曹霖庶长子,正史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曹髦才思敏捷,勤奋好学,有祖父曹丕的风范。曹芳因谋划诛杀司马师,事情败露,司马师废掉曹芳,于正元元年(254年)立曹髦为帝。后心不堪忍受司马昭独揽朝政,率宫廷卫队及奴仆数百人,功入司马府,诛杀司马昭,但却不幸被司马昭的家丁成济所杀,一代君王就此殒没。曹髦死后,蜀国姜维率军伐魏,誓与魏帝曹髦报仇雪恨,在世人眼里似乎不合情理,然而魏帝之死,蜀国为何要兴师问罪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分析曹髦是如何被杀的。司马师废曹芳后,曹髦授予大将军司马师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利,穿鞋佩剑上殿。不久司马师病逝,其弟司马昭继承兄爵位官职,独揽朝政。司马昭的野心更甚于司马师,又逼迫曹髦封赏晋王爵位,司马昭为了巩固自己的朝堂地位,对曹魏官员进行大清洗,并将忠于曹髦的大臣赶尽杀绝,就连镇守边疆手握重兵的将军也人人自危。可以说司马昭篡位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就连曹髦本人也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堪忍受司马昭专权,召集大臣商议讨伐。众人都劝曹髦暂时隐忍,时机不成熟,公然对抗司马昭,犹如以卵击石。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再也不想坐以待毙,对司马昭恨之入骨。亲率宫廷宿卫、苍头,奴仆等数百人,攻打司马府,诛杀司马昭。司马昭得到消息,便命贾充带上成济兄弟,数千铁甲禁兵,迎战曹髦。禁兵见了曹髦无人敢动,贾充便大声呵斥成济:司马公养你等何用?正是为今日之事也!

于是成济便问贾充:要死的还是活的?贾充便道: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济充向前,以戟刺中曹髦胸前,并将其从车中撞出,复刺一戟从背上刺穿,死于辇傍,除护卫焦伯被成济刺死,其余全部逃跑。于是魏帝曹髦在光天化日下被杀。



其次分析蜀国为何要兴师问罪。曹髦死后魏国再度陷入混乱,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诛杀成济九族,并命太后搜罗一些列曹髦弑母违逆的罪行,立曹奂为皇帝。景元元年,曹奂拜仁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九锡。并对司马家族子弟,封侯赏爵。蜀国姜维得到消息后,劝刘禅兴师讨伐,司马昭忤逆弑君,人神公愤。然而魏帝被杀,蜀国为何兴师问罪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司马昭弑君,有背君臣人伦纲常,遭千夫指万人骂,蜀国此时兴师问罪说出了魏国敢怒而不敢言的心声,出师有名,必然能够得到魏国人的赞同和支持。三国时期多为世族政治,世家大族掌握实权,但他们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报国,讲究君臣之道,最恨忤逆谋反之辈。

最主要的是,北方世族多因循守旧,维护旧制,这也是曹操独揽朝政而不敢称帝的原因。司马昭被君弑主,诛杀皇帝,有背人伦,天理不容,按照律法应该诛灭九族。相对于司马懿,司马昭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懿只是诛杀曹爽,司马昭竟然把皇帝也一块杀了,世族百官对他必然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蜀国姜维此时兴师问罪必然是顺应了魏国人民的心声,做魏国百官世族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必能顺应民心,出师有名!



其次曹髦死后,魏国朝堂不稳,军队人人自危,魏国再次陷入动荡,蜀国此时兴师问罪,也是伐魏兴汉的大好时机。司马昭弑杀曹髦,对于蜀国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也就意味着强大的蜀国露出了破绽。对于姜维来说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大好机遇。而对于魏国守卫边疆的军士来说,他们也没有了主心骨,因为皇帝被杀了,士兵到底是在为谁拼命?因此魏国将军们人人自危,魏国的军队人心涣散。姜维聪明绝顶,他当然不会说是为了兴复汉室,以诛杀司马昭为由,更能赢得曹魏的人心。



再次蜀国兴师问罪,其真正的目的是趁火打劫。蜀国听闻魏国弑君之事,毕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诸葛亮六次北伐均没有成功,姜维也有数次北伐,屡战屡败。此时司马懿已死,司马昭弑君,曹魏人心不稳,蜀国若是主动出击,即使打不赢,也可以攻城略地,对于蜀国来说,能拿下汉中立身之地,对于以后伐魏也有很大作用。



最后蜀国正是依靠兴师问罪来告诉魏国和天下,魏国国贼司马昭弑君背主,天下人应当群起而攻之。这样不但能得到魏国的支持,天下人都应该支持蜀国,蜀国才是汉室正统,魏国更不应该篡汉自立。姜维善于攻心,可以说如果找个曹氏子弟,佣兵自立,以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以报司马家犯上作乱,弑君之大逆不道之举动,估计必然有人响应,即使无人响应,也可以瓦解曹魏的人心。



成济的下场也足够表明,忠于司马家的人一样会被灭族,还要被司马家侮辱,司马家最终的目的只是曹魏江山。这样姜维即使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可以在魏国找到帮手,得到支持和人心?同时,还可以想吴国和其他诸侯宣示,蜀国兴的是仁义之师,伐的是无道,必然受天下英雄诸侯的拥戴,也是召唤各诸侯,一起兴兵讨贼。

显而易见,蜀国兴师问罪是一个明智之举,笼络天下人心,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髦,字彦士,乃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定王曹霖庶长子。正始五年(244)年,曹髦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曹髦登基,是为曹魏第四位国君。曹髦在位六年,文武双全,深得人心。据《魏氏春秋》记载,钟会曾评价曹髦道: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只可惜生不逢时,虽贵为皇帝,实为傀儡。时司马昭独揽朝政,年轻气盛的曹髦因无法忍受司马氏专权,不想坐以待毙,便率宫廷卫队及奴仆数百人,想攻入司马府,诛杀司马昭,然而不幸被司马昭的家丁成济所杀。演义中所描述的:“曹髦驱车死南阙”便是这一幕。

时曹髦死后,蜀国姜维出兵伐魏,在演义中,姜维出师北伐所打的旗号便是给魏帝曹髦报仇。然而司马昭杀了篡汉的曹贼,不应该是大功臣才对吗,姜维怎么还兴师问罪呢?

问罪是假,师出有名

古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无缘无故的攻打别人是难以服众的,而司马昭杀曹髦就给了姜维一个出师北伐很正当的理由!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话题:

弑君。在曹髦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弑君行为是极其少见的。而且这次弑君还很不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臣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君主。曹丕篡汉都没有杀汉献帝,反倒对汉献帝很好。而现在曹魏政权还在,司马昭居然敢弑君,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北方世族多因循守旧,维护旧制,这也是曹操独揽朝政而不敢称帝的原因。司马昭背君弑主,世族百官对他必然恨之入骨,蜀国姜维此时兴师问罪必然是顺应民意,出师有名。

趁火打劫

时曹髦死后,魏国内政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朝堂不稳,魏国军心必乱,会再次陷入动荡,此时出兵便有趁火打劫之利。

魏国国君被臣子所杀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甚至可以相当于出师表中提到的“天下有变”。此时趁曹魏内部人心不稳,蜀国出击,就算打不赢,只要打下关中之地立足,蜀国的情况就会大大不同,甚至占据主动。

既望光复汉室,又思缓解矛盾

姜维平生之夙愿便是继承诸葛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说白了,即使曹髦不死姜维也会出兵。据《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利3次,失败3次,5次打平,互有胜负。之所以坚持北伐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姜维有着光复汉室的雄心。

当然,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国之大事!当战事展开后,大家都知道输了,伤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内部斗争上会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敛。时蜀汉内部分为三股势力,荆州集团,东州集团以及益州集团。他们希望在这个外来政权中获得更多的权力,更多的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这也就形成了其内在矛盾。发起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这也是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的原因之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曹髦这个人。

曹髦字彦士,是曹丕的孙子。魏国的第四位皇帝。十四岁登基,在位六年。后来在讨伐司马昭过程中被司马昭麾下将领成济所杀。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所说。而当时魏国臣民对曹髦的普遍评价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就说明当时的皇帝是文武双全,深得人心的。而后来司马昭诛杀成济就是不得已而为之(诛杀成济的后果会使一部分忠于司马昭的将士感到寒心),因为没有理由去杀曹髦。在帝制时代,君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大臣想要废立皇帝,必须得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权倾朝野,二是君上无道。很可惜啊,司马昭虽有权势,但曹髦并非无道而且还深得一部分臣民的拥戴。

曹髦一死立刻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朝堂不稳,司马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定会对朝堂进行清洗,将忠于曹髦的大臣赶尽杀绝。其二边疆不宁,谁也不知道边疆的大将是否会因曹髦之死而举兵。(毕竟淮南三叛在先)吴蜀两国是否会趁机兴兵。尤其是蜀国的姜维,他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兴复汉室的机会。

魏国国君被臣子所杀对于蜀国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这意味着强大的魏国出现了破绽,对于姜维来说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出兵,一定要出兵。但是,出兵用什么理由呢?是用“克复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吗?”当然不会,魏国已立四世,皇位又是禅让而来,国民已经认可。反而是忠于汉室的已经寥寥无几。而此时魏国又遭逢大变,姜维没有理由不去利用这个破绽。守卫在边疆的魏国将士们,你们不是为国而战吗?,可是现在你们敬爱的皇帝被自己人杀了。你们难道不应该去报仇吗?走吧,和我姜维一起。一起去杀了司马昭,为你们皇帝报仇。


联盟大侠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曹魏皇帝曹髦带领数百奴仆们出了宫,杀气腾腾地讨伐司马昭。曹髦“大军”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军队混战。太子舍人成济傻乎乎地听从贾充的命令,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犯下了弑君大罪。他最后也被司马昭当作替罪羊,被灭三族。无论是皇帝讨伐权臣,还是权臣弑杀皇帝,这都是曹魏自己内部的事情,和蜀汉、东吴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可是在演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听闻司马昭弒杀了曹髦,立了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便喜出望外道:“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他一边联系东吴,相约出兵,一面奏准后主刘禅,准备起兵十五万,讨伐司马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姜维早有伐魏之心,兴师问罪,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早在诸葛亮时期,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短短六年,他就六出祁山。为了复兴汉室江山,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克复中原”为己任,只要一有机会,就誓师伐魏。在演义中,姜维一共九伐中原,这一次“兴师问罪”只是其中的一次伐魏之战。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之事,姜维准备好兵马粮草,也会再找个其他理由,讨伐曹魏的。一日没有灭了曹魏,一日不停止伐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姜维也做到了,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奋斗在复兴汉室的事业中,最后也因此而亡。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杀诸葛瞻的御林军,迫降刘禅。刘禅向姜维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姜维不得已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他在投降后,还念念不忘恢复蜀汉,挑唆钟会和邓艾血拼,最后除掉邓艾,和钟会反叛。无奈大势已去,姜维最终失败。姜维真的做到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因此,“兴师问罪”司马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为了师出有名,即使司马昭没有杀害曹髦,姜维也会在万事俱备后,讨伐司马昭的。演义中姜维之死相关描述如下:

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其二,姜维兴师问罪,让从曹魏投奔而来的夏侯霸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夏侯霸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政敌曹爽,夏侯玄被调离,与自己不和的郭淮任雍凉大都督后,他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害怕被司马懿所害,于是起兵造反,不敌郭淮,不得已投奔曾经的死敌蜀汉。夏侯霸投奔刘禅后,由于姻亲关系,受到了后主刘禅的重用,被封为车骑将军。

夏侯霸的愿望就是讨伐司马昭,恢复曹魏皇帝大权。现在姜维以“替曹魏皇帝曹髦报仇雪恨”的理由伐魏,能极大地调动老将军夏侯霸的积极性。姜维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这个名义出兵,夏侯霸作战非常积极,大战邓艾和王瓘,比蜀汉本土的将领和士兵卖力多了。他由于作战太勇猛,于洮阳之战中,被邓艾伏击射杀,悲夫哀哉。

其三,姜维兴师问罪,是为了争取“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昭”的势力支持。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握大权,架空皇帝,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一个废了皇帝曹芳,一个更是犯下了“弑君”的十恶不赦大罪。

可是,曹魏京城和地方,还有忠于曹魏皇帝的忠臣,他们发动了不少叛乱,如淮南三叛(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等等。这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们,时刻想着除掉司马家族,还一个朗朗乾坤。

现在,姜维打着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减少了阻力,能够孤立司马昭,可能争取忠于曹魏皇室的将领们袖手旁观,或者干脆投入到讨伐司马昭的队伍中来。

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演义中,姜维“兴师问罪”司马昭的原因。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姜维也会寻找机会伐魏的,发生了这件事,只是为姜维提供了借口而已。

而在正史上,翻看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也没有相关记载。魏帝曹髦于公元260年6月2日被杀后,蜀汉和东吴这一年并没有任何伐吴的举动,第二年,蜀汉也没有讨伐司马昭。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姜维才发动战争,讨伐曹魏,被邓艾击败。姜维不得不败退沓中,吓得不敢回成都交差。这一战,姜维显然不是为曹髦报仇,而是正常的伐魏之战。

魁哥说历史


魏济文史站,纵谈五千年!

蜀汉“兴师问罪”,是指曹髦死后,姜维兴师北伐一事。实际上,姜维兴师不是为了问罪,而是为了趁火打劫、乘乱取利。

在三国后期,蜀汉国力大降,比曹魏大大不如。如两个拳击手打架,蜀汉和曹魏却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蜀汉是轻量级,曹魏是重量级,姜维要想打倒曹魏,赢得比赛,就不能正面硬刚,而是趁你病要你命,要趁敌人犯错再行雷霆一击。



事实上,姜维确实也很擅长干这个。

1.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二叛时死了,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位置。姜维就抓住了曹魏政权交接不稳的时机,对后主说:“司马师新亡,司马昭初掌重权,必不敢随便离开洛阳。臣请乘间伐魏,以复中原。”

姜维和夏侯霸出狄道,在洮西大财魏雍州刺史王经,杀伤魏军过万,取得了很大战果。



2.公元260年,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主曹髦被逼不过,亲自领着侍卫去杀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挥手下反杀。可以说,这次政治震动,比司马师死还要大。姜维听到消息后,觉得这次的机会比上次还难得,会取得更大的战果。

然而,司马昭绝不是易与之辈,并没有给姜维偷袭的机会。实际上,司马昭在平定诸葛诞淮南三叛后,就预料到接下来一个阶段,曹魏的威胁主要在西边的蜀汉,便早把曹魏的军事天才邓艾派到了关中坐镇。



此后,姜维遇到邓艾,基本没取得过优势,直到司马昭兴兵伐蜀,邓艾偷渡阴平,灭了蜀汉。

实际上,此次姜维北伐还是判断错了曹魏形势,在诸葛诞之乱被平定后,司马家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即使曹髦被杀,也并没有发生大的政治波动。


魏济文史小站



可惜他不是吕布,吕布勇武还能一举成功铲除董卓,而他凭一腔热血匹夫之勇就杀上司马家,还不能悲剧吗?成济杀了皇帝,自然被司马家推出顶祸,杀了成济还诛了三族,堵住天下人之口,可以看出司马昭心狠手辣,有功之臣也杀,还诛三族,自然手下人寒心,这为司马皇朝覆灭埋下一个祸根。


蜀国听到曹魏发生弑君之事,兴师问罪攻打曹魏,无非是想趁火打劫,毕竟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诸葛亮六次北伐不成功,曹魏司马懿已死,内部人心不稳,这时蜀国出击,就算打不赢,只要打下关中之地立足,蜀国的情况就大大不同,就可以像刘邦一样得关中者得天下,姜维的算盘不错,如果找个曹氏宗氏子弟,以曹氏名义报仇讨伐司马昭,以报司马家犯上作乱,弑君大逆不道之举,估计会有人呼应,既使无人响应,也可以瓦解曹魏兵将之心,以成济为例的下场为口。忠心司马家的人还不是一样被灭三族,还要被司马家污辱。其实这些都是阴谋诡计,从大局来看,只要打下关中,蜀国的目的就达到了。


云深梧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

就算司马昭没有杀曹髦,姜维也会因为司马昭出门先迈左脚而讨伐他的。反正都是要讨伐他,用什么理由很重要吗?

当年清军进关,打的旗号居然是为崇祯皇帝报仇,顺治皇帝在给崇祯发丧的时候居然还假惺惺的到坟前叫了声大哥哭了两嗓子(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满清的军队与崇祯皇帝足足打了十七年,光包围北京就有三次,大明一大半的精锐都是满清消灭的,结果最后做了这么一出,真是假到家了。

姜维所谓的给魏帝报仇,也是这回事,目的为了打司马昭而已,至于曹髦怎么死的,谁关心?

结合当年的历史形势,姜维的这个理由,的确是一个很正式的理由,他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弑君。

在曹髦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弑君行为是极其少见的。秦朝灭周赧王,没有杀他。刘邦俘虏秦王子婴,也没有杀他,后来被项羽杀掉,所以项羽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很残暴的人。连曹丕篡汉,都没有杀汉献帝,反倒对汉献帝非常好。而曹魏政权还在,司马昭居然敢弑君,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事实上,司马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一直非常低,他对待对手和敌人向来都是满门抄斩,无论是曹爽、曹髦,还是诸葛诞,文钦家族等等,他们开了一个弑君的头,导致整个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风气都非常恶劣,从东晋开始,南朝皇室代代相杀,司马家族的人也在刘宋篡权后诛杀殆尽,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