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头图: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01

任弼时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党的七大选举出的五大书记之一。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他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


30年革命生涯中,任弼时与家人团聚的时光非常短暂。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任弼时全家福


12岁前都生活在苏联的小女儿任远芳在接受采访时说,与父亲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年。


然而,相聚虽短,父亲对她的影响却很深远。


现年81岁的任远芳是任弼时的小女儿,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她于1938年出生于莫斯科,并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


“我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奉调回国,而我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对父母几乎没有印象,更谈不上想念。”


一别多年,直到1949年年底,任弼时因病赴莫斯科治疗期间,正在放寒假的任远芳才有机会与父亲相聚。


“刚开始很陌生,但待了一个礼拜以后,我就特别喜欢父亲了。”


在任远芳的记忆中,父亲温暖细心又亲切。


有意思的是,父亲来莫斯科住院期间,还给任远芳写了好几封信。


“爸爸几乎在每封信里都写‘热烈地亲吻你’来表达对我的爱,他的表达特别热烈,跟外国人差不多。”


除了很浪漫地表达父亲想念女儿的情感外,任弼时几乎在每封写给女儿的信中都强调:“应有尽有不是有,应有尽无才是有。”


小时候的任远芳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随着年龄渐长,她越来越明白了“应有尽无才是有”这句话的深意。


02

1950年,任远芳随父亲回到中国。


刚回国那会儿,父亲身体依然很虚弱,但为了多陪女儿,他经常带她去附近的景山公园散步。


他们住的房子挨着大马路,从早到晚都特别嘈杂特别吵。任弼时有高血压,老睡不好。


领导好多次都提出来,要给他换一处安静的房子,任远芳高兴坏了,但父亲却一次次拒绝了。


他说:“能过就过,凑合着过吧。我的房子已经很不错了,把安静的地方让给更需要的人吧。”


所以,直到1950年10月离世,任弼时都一直住在临街的房子里。他一辈子一心为党、为人民,也一辈子光明磊落,从不争名夺利。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任弼时与妻子陈琮英合影照


叶剑英形容任弼时是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他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却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任远芳说,这正是父亲“应有尽无才是有”的真实写照。


03

受父亲的影响,任远芳一直很低调,上大学后,为了不让别人认出她,她故意改了名字。


做了母亲后,她也一直要求孩子低调做人。


任远芳的儿子从来不跟任何人谈姥爷任弼时的事情,他的同事、朋友,根本不知道他是任弼时的外孙。


直到2014年,


任远芳受邀参加“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她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邻居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她就是任弼时的女儿”。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早年三姐妹合影照:左起依次为任远征、任远志、任远芳


任远芳说,她不喜欢别人因为父亲的关系将她区别对待。


“因为别人知道了会对我有各种照顾,那样我就是一个特殊的人,我不喜欢。”


大学毕业后,任远芳进了一家普通工厂,一辈子兢兢业业直到退休。


儿子和女儿也全靠自己的能力上大学、找工作,一直生活得低调而幸福。


“那些得名得利的人不算‘真有’,父亲也不追求那些虚浮的东西,而是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操劳。


真正做到了‘应有尽无才是有’,看似什么都没有,但实际上拥有了一切,因为他一直活在我们和人民的心中。”


任远芳说,身为任弼时的女儿,她很骄傲,也很幸福。


从不被女儿当众提及的父亲,他却是女儿终身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