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每個地域都有一個專屬自己的茶葉密碼,它們關乎生活習慣,關乎地域性格,關乎歷史記憶。就像單叢之於潮汕,沱茶之於川渝,普洱之於廣東……而對於北京,這個看遍世間繁華的六朝古都,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地位迄今難以撼動的主流茶類,居然是——茉莉花茶。


但就是這樣一種“花茶非茶”的茉莉花茶,攻陷了以北京、天津為主的北中國茶飲市場的大半壁江山,融入了幾代人的口感基因,這種影響直到今天。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茶葉傳奇。



▎茉莉香片,西湖龍井都“難敵”的老北京最愛

在喝茶的習慣上,北京人讓南派茶人們扼腕,而在茶品的選擇上,他們也可以讓南派茶人們抓狂。


福建籍作家潘向黎曾在書中記錄,帶過些西湖龍井送給一位北京的長輩,哪知長輩喝完龍井評價說:“很不錯,不過比不上我們平時喝的香片。”驚得潘向黎,“目瞪口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茉莉花茶最著名的代言人:慈禧老佛爺

老北京民間的推崇與喜好,一直與宮廷皇室的流行與風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茶飲也不例外。而茉莉花茶在老北京人看來,可一點都不廉價,因為在流入民間以前,它一直是八旗子弟王公貴族的專享。而且茉莉花茶最著名的“代言人”,算是慈禧老佛爺。


據清朝裕德菱《清宮禁二年記》的記載,白茉莉是慈禧老佛爺的最愛,她甚至曾經規定,宮內女眷,除她之外,皆不可佩戴茉莉花。


慈禧對茉莉花茶也尤為鍾情,坊間盛傳,她最愛用“萬壽無疆”的明黃官窯蓋碗喝“茉莉雙薰”(就是將事先薰制好的茉莉花茶,在飲用之前再用鮮茉莉花薰制一次,為的是讓茶中的花香更濃)。有外國使節前來中國,慈禧也常將茉莉花茶作為禮品贈送。一來二去,茉莉花茶作為貢品的噱頭就流傳到了宮外。


但事實上,慈禧老佛爺雖然是茉莉花茶最著名的代言人,但她並非始創者。



到了明朝,當散茶取代團茶成為茶飲主流後,茶葉對花瓣的香氣吸收就變得更好了。“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注:源自明,錢椿年的《茶譜》一書),而當時茶用香花采摘方法、以及花茶窨制方法,都有書籍作出了詳細的描述。可見明朝時期,花茶的窨制工藝已經日趨成熟。


清朝中後期,對於中國各名茶而言,是個集體爆發的年代。諸如西湖龍井、祁門紅茶、武夷巖茶、六安瓜片、雲南普洱、黃山毛峰……等很多名茶大都是在清後期逐步工藝定型、命名、走向市場的。這其中也包括——茉莉花茶。


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花茶開始大量生產。並在1890年前後,花茶商品化已經非常普遍。而在這麼多花茶種類中,在很多代人的口味篩選和市場檢驗後,花期夠長(時間上足夠反覆窨制)、香氣好感度最高、最易被吸收,並且因為全國多個區域有大量種植,所以產量有保證,夠得上量的供給的茉莉花最終脫穎而出,成為花茶最大的支流。


據載,1889年(光緒十五年)茶的再加工產品茉莉花茶產量達1500噸。而到了1933年,光福州茉莉花茶的產量就增至了7500噸。


就是這樣,茉莉花茶趕上了清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的,最終從少量人的享受,變成了大眾的飲品,而茉莉花茶也在這香飄滿城的普及中,越來越多地染上尋常人家的煙火氣息。



▎清末民初“老字號”,茉莉花茶的大黃金時代

從清朝中葉到民國的這段時期,是很多茶人所熟悉的雲南普洱“號級茶”湧現的年代。殊不知,對於北京茶界來說,也是一個“老字號”集體爆發的時期。據當時有關記載:“……近年來京師茶商大見發達,每年必增設數十家。”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比如到今天茶界都如雷貫耳的吳裕泰(始創於1887年,即光緒十三年)、張一元(始創於1908年,即光緒三十四年),還有森泰茶莊(始創於清咸豐年間)、元長厚(始創於1912年河北,後遷京)等著名的京城茉莉花茶老字號,都是這段時間紛紛湧現的。


按1926年的統計,北京“城內、外之茶葉店大小不下三百餘家”。當時茶葉的消費總額為370萬斤乃至400餘萬斤。京人買茶則是按兩計算,當時北京還不足200萬人,人均茶葉消費相當可觀。至於消費的什麼茶葉,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則求其有色、味苦,稍進焉者,不過求其有鮮茉莉花而已。”


而茉莉花品種甚多,優劣各異,喝茶、製茶高手,聞望便知。雖然今天全國範圍內的茉莉花原料已經70%~80%都來自廣西橫縣,但是在傳統老北京的花茶製作中,最受歡迎的卻是福州茉莉花。


▎福州:老北京茉莉花茶的“友好城市”

福建籍的女作家冰心在《茶的故鄉和我故鄉的茶》一文中曾寫道:“我的故鄉既是茶鄉,又是茉莉花茶的故鄉。解放前,四川、湖北、廣東、臺灣雖也產茉莉花茶,它的品種、窨制技術都是從福建傳過去的。”此言雖不中亦不遠矣。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福州確實是茉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最早種植茉莉花和窨制茉莉花茶的區域之一。而且福州茉莉花窨制的香片茶在京城茶客中最被列為上品。在後世有了科學手段的幫助後,有研究人員從福州茉莉花中,鑑定出順式茉莉酮、順-3-己烯醇等十幾種香氣成分均為福州茉莉花所獨有。


這些微量元素導致的微妙之處,雖然在舊時測算不出,但是對於刁嘴刁舌的老茶客而言,那一入口可都是嘗得出來的。因此彼時資本雄厚的大茶莊,基本都要在福州租房僱工,收購茉莉就地熏製,再運回京城。


除此以外,蘇州茉莉花在京城也頗有一席之地,“徽胚蘇窨”的“小葉茉莉花茶”和“茉莉大方”也是老北京花茶的代表之作。除此以外,浙江金華、安徽歙縣等地也都有茉莉花生產、窨制,甚至就連北京自己都有把式(花匠)在豐臺、南郊等地溫室種植茉莉花,但是每一方水土孕育出的茉莉花又都有些微妙的不同。因此,這各地窨制過幾道的毛茶運回北京後,還要經各茶莊再次拼配。


▎茉莉花茶的拼配秘方:老字號各有千秋

每年九、十月份,來自福建、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的茉莉花茶差不多都到京入庫了,開單子(拼配單)的師傅把所有的茶葉統統喝過一遍瞭然於胸後,就開始進行拼配與再加工。這批貨裡,哪裡的香氣濃、哪裡的鮮靈度好、哪裡顯白毫、哪裡的外形佳……統統都是拼配參考。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而家族式經營的老字號時代,為了讓老茶客喝了自家就離不開這一口,家家都有獨門秘方。據現存於世的老師傅們回憶,“舊年間,誰家的茶葉,南城還是北城,安徽人還是福建人,只要一看一喝就能知道。”


像森泰的看家茶就是“茉莉大方”,茶胚產於黃山北峰,扁片狀看起有些像龍井,香氣濃郁,原味綿長。“一百斤原茶要耗費四十來斤鮮茉莉花,曾有無數茶痴為之傾倒,當年的金少山、李多奎等名伶就專好這口。”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而慶林春的鎮店之寶則是福建原產的小葉茉莉花茶。小葉種茶生長在福建的高山,葉子小而厚,加工出的茶葉條形纖細,茶湯黃亮清澈,回味甘甜,再用福州茉莉花七次窨制,再提花一次才算完成。也是一時享譽京城。


各家配方不光要抓住京城百姓的口味,根據季節的不同調味、調口、調香也分外講究。“用什麼貨來調,用的比例是多少,這都是絕對不可外傳的,也是傳統老北京花茶的精髓。”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北京人為何獨愛茉莉花茶?

老北京人為何如此鍾愛茉莉花茶。細細想來,大概是以下這三個原因:首先,茉莉花茶能在運輸中保存的穩定性。一百多年前由於交通不便,路途冗長,綠茶歷經數月,從南運到北方即使不黴不壞,鮮爽度確也已經丟失很多(彼時宜於保存的發酵茶也還沒有今天這麼受歡迎)。


茉莉花茶——舌尖上的北京味道


但是茉莉花茶因為多次的窨制,它在運輸途中的適應性、平衡性要比綠茶更好,保鮮度要遠遠高於綠茶也是確切無疑。


其次,飲食原因。北方飲食偏鹹,而且四季分明,漫長的冬季裡,經常無蔬菜可吃,為了禦寒又要多吃肉。這時,茶葉的飲用就至關重要。


而茉莉花茶,無論是口感的鮮靈甘爽,還是充足多樣的微量元素,還有美觀養眼的外形,對於冬季乾燥、春季多風沙的北京,都是美好的調味良方。


最後,在北京的民俗研究中,還普遍認為茉莉花大受歡迎,還有一部分是水質的原因。陸羽早在《茶經》中就有泡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張。


而早年北京沒有洋井和自來水,平民用水多依靠井水,而且因為汲浚不深,水質鹼度高、苦味重,人稱“苦水”。(只有少數幾口井的水質甜美,人稱“甜水”,這種水井往往控制在“井商”手中,要喝得買。)這樣的水泡茶,甚至苦味大過茶味,所以有人認為茉莉香片當道,也是因為其香味濃郁,可以掩蓋水質的缺陷。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