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孙丕扬与《富平县志》

孙丕扬为官廉正,“娇然有风裁”。他在作吏部尚书,曾三次碰撞权相,三次裁抑宦官的不法行为。

嘉靖35年,孙丕扬26岁,中进士,为御史。当时严嵩专权,他“首劾大学士严嵩,词切真”,震动了朝野。隆庆年间,高拱再相专权,他时任大理丞,又上疏痛批高拱,高拱勾结其门生程文诬劾孙丕扬,让其下属官吏作伪证,遂使孙受道落职处分。高拱被罢后,他又复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这时张居正为相,和太监冯保交结,冯保家在保定,张居正自持他为孙丕扬复职说过好话,要冯保大兴土木,为他建造牌坊。孙丕扬断然拒绝。随后他知道冯张一定会报复自己,便于万历五年(1577)春季,托病辞官,回到故乡。


孙丕扬与《富平县志》

当时的富平县知事刘兑,仰慕孙的德名,特登门拜访,热诚聘请孙丕扬主持编修《富平县志》,出于对民众、对家乡父老的情怀,他毅然接受这一重任。不辞辛劳,在富平境内奔波勘察,广泛搜集资料,可谓“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孤是恒心,“孤”静练笔,还要有耐“寒”的精神,“寒”是逆境,才会出成功。孙丕扬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生受父亲影响极深,作风严谨,对自己的名节和声望极为珍视。当时官场的腐败,他报国无门,清醒的认识到现实,同情受折磨的黎明百姓,欲改变这种悲惨积弱的衰败局面。他祈求天与神权的化身---皇帝能发挥其“天纵之资”,纳谏任贤,克己恤民;能“致君于尧舜”之治。这就是孙氏接受编纂《富平县志》的指导思想和终极目标。《富平县志》(习称孙志),完成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富平县知事刘兑任中,在当时和以后的四百年间,与武功、朝邑和耀州等志为人们交口推赞,被誉为明代陕西八部名志之一。这部县志,是继《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长安府志》等方志之后,富平县地方史志上的第一步成书刊行者。志载上至周秦,下迄万历,纵横两千余年,凡是着眼到的,如山川、沟渠、建制、田赋、以至人物、习俗等县境内的事事物物,都有概括叙述。篇目十卷,字不下五万,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剪裁取舍,恰如其分;褒贬奖斥,是非分明;通体清新,晶莹透彻;就是作为一部短篇文学著作来咀嚼玩味,也自有其精炼蕴籍,隽永独到之处,的确不愧为名志。

除了孙丕扬的《富平县志》外,其它七志分别是:

《武功县志》:武功人康海编,明正德十四年(1519)刻。

《朝邑县志》:朝邑人韩邦靖编,正德十四年(1519)刻。

《耀州志》:耀州人乔世宁编,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

《户县志》:户县人王九思编,弘治间(1488-1505)刻。

《高陵县志》:高陵人吕柟编,嘉靖二十六年(1514)刻。

《华州志》:华州人张光孝编,隆庆六年(1572)刻。

《眉县志》:眉县人刘九经编,万历间(1573-1620)刻。


孙丕扬与《富平县志》

这八部名志都是耳闻能见的当地人编纂的,他们抱着忠实的信念,记录本地实物的变迁与发展;用爱家乡的心情,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抨击各种恶势力侵害善良。而且这些作者,都是学识渊博、文笔流畅的高手,写出的志书,自然成为“言之有据,义例精详”的信史,所以自明清以来,在全国都享有盛誉,成为各地修志的楷模,起着示范的样板作用。除王九思的《户县志》佚失外,其他七志依然尚在,成为编修地方志的参考与借鉴。


孙丕扬与《富平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