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一个人的历史


赵云是三国时蜀国中唯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一位武将,《三国演义》中将赵云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尽善完美,威武英俊,武艺高超,而且足智多谋,被称为常胜将军。正史中对赵云的记载同样完美,只是未被史作者陈寿列入"五虎上将"的行列(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只有四虎上将。但这丝毫不影响赵云的形象。



赵云,河北常山人,他的自我介绍就是"常山赵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蜀国名将。赵云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云的形象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都是一个十分稳重讲忠义的人,好多历史爱好者都说刘备得到赵云后没有给一个很高官给他,不重用他,这话是不对的,刘备的两大长处是笼络人心和知人善用,《三国志》这样记载刘备是怎样用赵云的,"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这段话是讲刘备入益州后,让赵云留在营中管后勤纪律,孙夫人(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后依仗娘家势力骄横无礼,她的手下也是如此,刘备选定赵云稳重,让他管内务事宜。很多人都会笑,让一个将军去管后营家事,是不重视他,其实不然,让一般的人来管是管不了的,赵云威武可以压得住场,这孙夫人及其娘家带过来的兵士不敢造次,其次赵云稳重,遇事沉着不燥,是最佳人选,换作关羽张飞非弄出人命来,此外,刘备选名将赵云来管后营,也是对孙夫人的重视,让她心里感受刘备的关怀,因为前面说了,刘备的强项是会笼络人心。


赵云的一生驰骋战场,很少失利,长板坡之战,正史野史都有记录,救阿斗与夫人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此后的很多战役赵云都是身先士卒,战功赫赫,但赵云还有最大的长处:不争名利,甘于淡泊。赵云的另外一个长处是有政治家的眼光,他上谏刘备,引用霍去病的话"匈奴未灭,无以家用",要刘备把田房都分给老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在一点上,整个三国时的武将中都比不上他。

后世对赵云的评价都很高,陈寿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

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褒中栈道栈阁,用赵云王平辈忠谨慎密,良将专司之。其意固有在也。等等。

一名武将后世如此好潮如评,史之少矣,总知,赵云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名将。


可荣188


正史中的赵云,比《三国演义》中更牛,他不仅是勇冠三军,而且文武双全,胆气过人,德行高洁,深谋远略。

首先讲赵云的“勇”。

陈寿《三国志》称赵云“强挚壮猛,灌、滕之徒”;杨戏《季汉辅臣赞》也书其为“猛烈之将,以忠勇称”……

《资治通鉴》写据汉水北山救黄忠一段,就颇为传神:“……(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曹)操杨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阵……”

好一个“突其阵”!

何谓突阵?

古时行军布阵,颇具法度,讲究配置严密,步骑结合,除了外围的盾墙矛壁,还有相当数量的重弩硬弓所谓“压住阵脚”。

突阵亦称“摧锋”,即冒着矢林箭雨刀池枪丛去冲击敌阵而使其混乱……。

又好一个“遂”字!

尤为形象地道白了赵云对此等刀头舐血、凶险万分的玩命格斗竟视为家常便饭……

短短十余字,却极其鲜活地诠释了赵子龙“一身都是胆”英武雄迈、勇绝万夫的冲天豪气!

但是,赵子龙除了其勇迈的胆魄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潜能被生生埋没掉了。探究史实的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在三国时代殊为难得、几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遗憾不禁喟生长叹、久久不泯……

早在赵云出道的时候,其志向与抱负便显得与众不同:“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当依托,正不必计及远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济民水火之衷!年轻的赵子龙超凡脱俗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跟随刘备颠沛四海,艰难百战,折冲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却始终被定格为类似于近卫部队统领的位置上而不得专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晋封诩军(非主力部队)将军之后,也是多任于摧锋掠阵的“偏、裨之事”,几乎未有独将一师的经历。

绕是如此,赵子龙依然上演了当阳扶幼主、长江截吴舟的忠谨和恪职;桂阳却樊氏、北山救黄忠的自律与辉煌……

赵子龙乏于将略吗?

不然!

试看汉水之战:突阵摧锋撄敌锐芒于前;空营疑兵出其不意于后。汉水初战便以寡凌众一举挫动曹军锐气。在战役初期便造成汉军极为有利的心理态势,为曹操后来的“无能为矣”预设了铺垫和伏笔……

再看箕谷之役:赵云、邓芝本属偏师,作为疑兵狙拒曹真大众。街亭一失,全军势败,赵云寡不敌众自在情理之中。但能败而不乱,敛众固守,已属难能,尚能趁隙逆击,而后徐归汉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这样的战例,殊为罕有,可见其将略绝不逊于同时代的关张马魏诸将。而每每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更难得的是,逢大赏又不独享,而是分赐诸军,爱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拥称“虎威”,实有古今名将之风。

不惟有此,更为可贵的是赵云所具备的“识虑经远,壮而不疏”(郝经《续后汉书》)“见事明决,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语录》)清明通达,卓识大体的重臣、儒将之风!

赵云一生,于蜀汉政务有著名的“二谏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刘备得益州后“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谏道:“霍去病以匈奴为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绵可归还。令安居复业,得其欢心,然后可役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刘备伐吴大举东征之际,赵云又谏:“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能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虽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今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骤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远瞩卓识!

可惜刘备不听,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惨败,汉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后,诸葛亮为彰箕谷之功欲重赏赵云,赵云坚辞不受:“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库中,须十月为诸军冬赐”大节磊磊,毓德高风!

宋朝学者萧常评价:“(赵)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较之刘备纳同族刘瑁遗孀、关羽乞娶秦宜禄之妻不啻天壤云泥),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但可惜,由于赵云出身低微,非豪门望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

刘备称帝,群臣上表祝贺…列举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领衔何人?“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究其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后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赵云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载耳!

另外,赵云也时运不济,追随刘备于“患难之时”,窘蹙势微,根本无兵可带,难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刘备都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的是警卫长之类的角色。待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后。赵云长期桎梏于警卫长这一位份,缺乏独当一面的统兵经历。而此时川蜀簪缨满廷,成都冠盖云集,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实在无人可用(皆歿于猇亭之役),才想起赵子龙的忠贞勇烈,而此时的常山虎将,已然满头白发步履蹒跚……

清代学者徐奋鹏说得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亦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乾隆皇帝读史于此,也不禁掩卷浩叹:“诚如赵云所谏,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刘备赞其“一身都是胆”。

何谓胆?忠义之聚也,非忠义之心发乎性情,何来如此风骨与胆魄?!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不如一默”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赵云是河北人,当时,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绍帐下,张郃,文丑,连山东人颜良都过来投奔。但赵云还是选择了有“白马义从”之称的公孙瓒。

当时,赵子龙也就二十出头,但他有自己的见解,“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可见,赵云不是一个浑浑噩噩,只想找个地方,混口饭吃的人,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个仁义的主子,干一番匡扶正义的事。可惜,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的主子。

从史书上看,公孙瓒可能不了解赵子龙是一员猛将,并没有重用他;倒是弃商从戎的刘玄德对赵云一见如故。刘备当时也客居公孙瓒处,“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公孙瓒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刘备随田楷征战袁绍时,就向公孙瓒借来赵云,任为主骑。

遗憾的是,赵云因先在公孙集团中,不便就随刘备四处征战。从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间,史书对赵云的介绍较少。或曰:赵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应该是离开公孙瓒,自谋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赵云并没有离开公孙瓒,否则,这八年间,纵然赵云不去找刘备,刘备也会去请赵云,刘备征战徐州的几年,手下的猛将只有关羽,张飞,正是缺人之时,若赵云无主,刘备定会将他请来。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前,公孙瓒已经败于袁绍,自焚而死,而刘备因兵败徐州,北投袁绍。正是在此时,“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

时间点完全吻合,这七八年间,赵云在公孙瓒下,因此,没有去投奔刘备,待公孙瓒灭,赵云立刻寻踪来找刘备,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官渡之战后,赵云随着刘备来到荆州,屯于新野。

24-32岁,赵云浪费了七八年时间,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主公公孙瓒,古人对信义两个字,看得多重,吕布要生于现在,怎么可能得到一个“三姓家奴”的恶名。

刘备为什么这么信任赵云,原因正在于此,一个人若能不因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始终坚守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这种人,为何不能信任?

因此,当刘备兵败当阳之时,有人言,云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三国演义里写的更通俗易懂: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刘备在袁绍处时,应该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时,可以说,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绍集团正处在蒸蒸日上之时,按常理,怎么也该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刘草席。

然而,赵云却自投罗网,在刘备困窘之时,加入刘备集团。用现代的话说,赵云是在刘备集团快破产倒闭之时,还应聘加入刘备集团,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心?

赵云如此相信刘备,刘备又怎能对赵云心存芥蒂?

但还好,赵云在公孙瓒处,虽没有成绩,也并没有消磨自己的斗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202年,刘备和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战于博望,赵子龙则生擒夏侯惇部将夏侯兰。这一年,赵云已经35岁了。

03-207年,曹操忙于统一北方,刘表从性格上,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公,刘备虽劝他偷袭许都,刘表却为人保守,无四方之志,因此,连刘备都感叹“髀生赘肉”,这几年,若是求田问舍之辈,生活的应该比较滋润,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叹,一面也没闲着,三聘请来孔明,操练兵马,时刻关注天下之变。

207年,曹操统率数十万精兵,气势汹汹,南向讨伐刘表,刘表正在病中,闻此消息,惊惧而亡,荆州投降派立刻占据主导,新主刘琮年幼,没有主见,举州降曹。

刘备本还在前线准备抗敌,后抓获宋忠,才知荆州之变,无奈下,只得仓促往江陵退却,途中,荆州十数万百姓跟随,延缓了行军速度。曹操知刘备南逃,选五千精兵急追,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双方一场混战,由于曹操此次所带,皆是军中精锐,有曹纯统率的虎豹骑,有许禇统率的虎卫军。

刘备军自然不敌,被曹军杀散,刘备两个女儿被曹纯的虎豹骑俘获。然而,阿斗刘禅和甘夫人却安然无恙,为何,赖有常山赵子龙拼死救护。

史书记载: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不过短短十数字,看似简单,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和虎卫军双重围困下,救出曹军首要打击目标,刘备的家人,这个任务,貌似无法完成,但赵子龙做到了。

有人现在总是诟病,罗贯中将赵云救阿斗之事,描写的太过神化,岂不知,小说本身就应该对人物进行艺术的升华。

但我以为,罗先生并没有神化,什么才叫做神化,比如,罗先生如果描写孙乾或简雍跨战马,持长枪,在万军丛中,将阿斗救出,那的确是神化。让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况且在实战中,刘备军队已经被打散,赵云要带领一队散兵,对抗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和虎卫军,还要救出手无缚鸡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赵子龙做到了。现在有人总喜欢贬低赵云为保镖,赵云做保镖,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汉集团里,其实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保镖,那就是陈到,字叔至。从公元196年就护卫在刘备身边,然而,陈到确实只有做保镖的才能,观其一生,没有很出采的事迹。甚至到关键时刻,保护刘备家小的事,不是让关羽抢了风头,就是让赵云夺了功劳。所以陈到只能慢慢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开始展露黑马的强劲实力,刘备一口气吞并了荆州南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赵云正在此时领桂阳太守。

从209年到211年,赵云镇守桂阳郡两年,直到211年刘备挥军入蜀,刘备需要一个大将在大本营公安约束骄豪的孙夫人及她手下那帮吴兵吴将。“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大家想想,在外带兵打战,其实简单明了,就是敌我矛盾;然而,要处理主子的家事,这是一项技术工作非常复杂的任务,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这样的人选,一要是主子的亲信;二要能镇的住场面,大家想想,主子的亲属,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没有一个是好伺候的,何况这个孙夫人,身份地位,刘备尚且惧她三分。三不但要镇的住场面,更重要的,还要能很好的协调各方面的感受。

这差事,要交给孔明,可以胜任,但浪费了,孔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给关羽,张飞,是亲信和镇场面没问题,就是关张都是心高气傲之人,向来视孙权为“江东鼠辈”,那孙夫人,更不在他们话下。若如此,一语不和,矛盾就会大大激化,后来关羽毁败,就是败在太轻视江东人物。

刘备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主,他从卖草鞋和草席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谓不英明,单看他选赵云为留营司马,掌内事,就知道他对赵云有多信任。而赵云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当孙夫人欲偷偷将阿斗带回东吴时,赵云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约集火暴脾气的张三哥,勒兵截江,软硬兼施,把阿斗给截了回来。这阿斗要被带到江东,就等于一个人质,放在江东,刘备以后要有什么涉及江东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孙权结好曹丕的时候,文帝要孙权将儿子送到魏都,孙权百般推拖,坚决不送。

可见,截江拦阿斗的意义有多大!

213年,赵云随诸葛亮入蜀,214年,马超归降,成都震怖,刘璋开城投降。益州既定,部分将领时希望能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立刻站出来反驳这样的言论,洋洋洒洒一番陈述,使“先主即从之”。

赵云是一个先国后家的将领,有些像东汉光武帝手下的“大树将军”冯异。平素不喜“并座论功”。

可惜了,刘备夷陵失败后,陆逊一路追击刘备,刘备撤至白帝城,赵云已率蜀中精锐两万,到达白帝城,而陆逊却突然撤兵,表面上,陆逊有言,是因为要回防魏国偷袭,实际上,陆逊心里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刘备,功劳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来的对手是赵云,权衡利弊,讨不到便宜,无法速战速决。如果和赵云僵在白帝,魏国在东线再发动攻击,那时,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赵子龙是不可能让东吴从容撤兵东去。因此,陆逊退兵也是无奈之举,当他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赵子龙时,他乘胜追击的念头迅速打消。

刘备集团的发展过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紧缩性为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发展缓慢,而往后十年(209-219年),却呈现井喷式的扩张。十年间,占荆州,夺益州,收马超,争汉中。可以说,刘备集团是以十年的扩张,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积。

这种发展的速度,要求掌权者必须能很恰当的处理好集团内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证人心的稳定和事业的继续发展壮大。

当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关羽才位列诸将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给嫡系,必然会人心不服,因此,我们看前后左右四将军,分属三派,前荆州帮,荆州帮和凉州帮。

赵云对蜀汉集团的功劳,要稍逊关张,但是绝对高于马黄,之所以不提升赵云,主要就是考虑到内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选赵云,刘,诸也衡量了赵云的各个方面,包括心态,赵云是一个先公后私的人,对个人的荣辱看的较轻。

因此,刘备才敢将本应是赵云的位置让于他人。其实,赵云性格上沉稳,严谨,在个人能力上,攻守兼备,守能独镇桂阳二载,于汉中反守为攻,大败曹军,于箕谷,能从容指挥,摆脱曹真大军的追击;攻能生擒夏侯兰,于乱军中勇救张著。这样的名将,可遇而不可求,试问,刘备,诸葛亮能不看重赵云么?





司马浊嚼历史


在正史上,赵云并没有《三国演义》所写的那么重要和厉害。

1、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传,其中关于赵云的传记只有寥寥四百多字。再加上裴松之的注,总共不超过三千字。

2、在正史上,赵云在蜀汉的地位,是远没有关羽他们高的。像关张马黄都是蜀汉一建国就被封为名号将军(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马超是左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也就是有带兵的实权;而赵云则只是一个杂号将军,翊军将军,和其他四人是不同级别的。知道刘禅即位,才感念赵云的救命之恩,封赵云为征南将军,也算有了名号。

3、《三国志》中,关于赵云的事迹主要有:

——长坂坡救后主刘禅和甘夫人。(与三国演义相同)

——诸葛亮北伐时,与邓芝守箕谷,兵败被贬。(与三国演义类似)

4、裴松之注解时,加入了部分事迹:

——拒绝了桂阳太守赵范的说亲。(与三国演义同)

——生擒夏侯兰,并推荐给刘备。

——截江就阿斗。(与三国演义同)

——汉中救黄忠,张著;并设疑兵退曹操追兵。(与三国演义同)

5、正史中,关于赵云也就这几件事迹了。但是,箕谷兵败和救黄忠设疑兵两次事迹,裴松之的注解写的非常详细,把赵云智勇双全的形象完美的描述了出来。


掩耳盗铃的铃


既然问的是历史上的赵云,那我就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给您扒一扒。也许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给里面的大将排名,这一排名就有人开始说赵云不如这个不如那个了,这大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挑出来的毛病,我们应该从正史中去客观公正地看待赵云的过人之处。

在《三国志》中关于赵云的记载是在《三国志·蜀书·卷六·关张马黄赵传》,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赵云传》这篇来看下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如何。这里开头是这么说的:“赵云字子龙,……,为先主主骑。”虽言简意赅,最后一句却有点出赵云的地位。而且长坂坡单骑救主也确有此事。《三国志》中对此记载为:“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皆得免难。”可见当时赵云可是在万军之中将一个小孩和一个女人单枪匹马救出。这就可以想象赵云的武力值有多么恐怖了。

除此之外,在汉中之战时,黄忠被曹操大军包围,赵云仅仅带了几十骑,就把黄忠救了出来。随后张著又被包围,赵云又深入敌阵救出张著。士兵们都称其为“虎威将军”。这在《赵云传》中亦有所描述,赵云以几十骑打退曹操大军,刘备知道这个情况后,夸赵云浑身是胆。后来赵云多次对蜀国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所以说赵云是个十分厉害的大将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十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论武力仅次于吕布;论勇略和胆识,长坂坡七进七出……堪称是文武双全+忠义护主,一等一的良将,也是散仙最喜欢的三国四大人物之一(另两个是诸葛亮、周瑜和羊祜)。不过,既然是聊正史,那就只能以三国志和云别传作为依据。赵云依然是一位杰出将领。

三国志中赵云形象颇为单薄

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寿,在蜀汉工作时长期不得志,后入晋为官,颇受丞相张华赏识,所以他著作的三国志一书以曹魏为正统,对蜀汉颇多歪曲、贬损,实在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一部,影响力远不如小说三国演义。

按照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赵云的事迹仅有以下几个:

1、赵云……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也就是投奔刘备后,负责管理骑兵。考虑到骑兵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刘备起兵初期的实力,骑兵数量不会太多,估计相当于刘备势力的特种部队队长。

2、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连刘备自己都逃跑了,但他仍然在长坂坡救了幼主、主母,凸显出其忠诚。刘备给他的奖励是牙门将军。虽然牙门将军是杂号将军,魏晋时期相当于第五品。但考虑到赤壁之战前,刘备虽然已成为皇叔,但实际只是一小诸侯,驻扎在新野,自己的权限范围也就是五品的知府水平;战后夺取荆州,荆州太守也不过相当于二品,封给赵云的职位为五品,不算低。

3、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刘备征蜀时,赵云作为诸葛亮的先锋部队,立下大功,虽然可能没达到张飞的程度,但也能独当一面。

4、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有人翊军将军是杂号将军,地位不高,其实不然。从权力来看,赵云担任翊军将军时,已任征西将军的黄忠在汉水之战时却需要赵云授予兵马,这说明,在蜀汉,赵云的权力地位是要高于黄忠的。

5、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征南将军:四征将军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镇东将军与征南将军差不多。仅次于大将军。亭侯是爵位名,次于诸葛亮、张飞的乡侯,与关羽的亭侯是一个级别。

可见,赵云在蜀汉并非不受重用,而是非常受重用,而且是刘备的亲信大臣。

云别传中赵云形象更丰满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于《三国志·赵云传》里补充记载赵云人物生平的传记——《云别传》,填补了赵云生平的大量空白,使得赵云的形象更加饱满。

1、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长得帅,颜值高,而且在家乡名望较高,一呼百应,拉起义旗投奔的人不少。

2、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忠心。

3、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守礼重道。

3、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

智勇双全,击败名将。

4、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智勇双全,还能克制孙尚香,救回后主。

5、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赵云不仅忠心护主,还爱民如子,清廉公正。关键这背后还冒着得罪众大臣的风险,对其仕途其实非常不利。

6、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伏兵击败曹操,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大功,堪称智勇双全。

7、街亭战败后——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不贪钱财。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正史上的赵云虽然武功不算突出,但智谋、率军能力、忠义、清廉、爱民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不愧是一流良将,杰出的军事人才。


散仙读史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赵云初建大功是在长坂坡单骑救幼主,之后被刘备提升为“牙门将军”。什么是牙门将军?牙门将军的任职者要与主公关系亲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外军征伐时,牙门将军留守中央,主公亲自征伐时,牙门将军负责统领亲兵作战。因此,牙门将军的任职者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非文武双全的人不能担任。牙门将军是刘备最先设置的,始封赵云,后封魏延。魏延因为对蜀作战有功而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刘备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所以就没理由说刘备就不看重先于魏延获得牙门将军一职的赵云。况且牙门将军这个称号或职位之前没有,是刘备为赵云专门设置的,可见刘备对赵云的器重。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 先主为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等齐位 。 成都既定,以(赵)云为翊军将军。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这大概就是民间“五虎上将”的来历,陈寿之所以这么编排,把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传,从一个侧面反应赵云是受刘备器重的,不过有一些小细节说明器重程度貌似是不尽相同的:关羽张飞马超都有“假节”,而黄忠与赵云史书未载。

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刘备夺成都后,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死后刘禅登基的第一年,赵云被封为“中护军”,而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封赵云什么官职《三国志》并未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被封为前、右、左、后将军,可见赵云的职位应该是是统领中军的。中军,即是中央军、禁军,中军统领非亲信心腹智勇足备之人不能胜任,又可见刘备对赵云的器重。回过头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刘备为赵云创造的第二个官号,“翊”通“翼”,《三国志》里同时有“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的记载,故“翊”又引申为“辅佐”的意思,而“军”可以理解为刘备军团。刘备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大概就是说赵云是刘备军团的左膀右臂,足见刘备对赵云的器重。从“牙门将军”到“翊军将军”,赵云的作用绝不止贴身侍卫这么简单。“子龙一身都是胆”出自《赵云别传》,且不论其真实性,至少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刘备对赵云的器重。赵云之所以没有留下斩将夺关的辉煌战绩,是因为中军与外军的分工不同。赵云的职责在禁卫而不在临阵破敌,重防御而不可主动出击,他很少有机会像关张马黄那样统领大兵与敌正面交锋,因为领袖安全才是第一要务,擅自进攻反而是失职行为。从这个角度再看赵云的事迹,作为中军统领的他做得非常出色,正如关张马黄作为外军统帅甚称其职一样,所以切不可因为其工作性质不同就说赵云不被重用。


偏方分享


在三国里,赵云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喜欢他的人,把他捧得极高,说他是三国第二武将,仅次于吕布,或者干脆说他是三国第一名将;不喜欢他的人,把他贬得极低,说他只是三国一个不入流的将军。

原因很简单,演义中的赵云,实在是太勇猛了,他曾经救下了公孙瓒,跟文丑大战六十余回合,不分胜负。跟随刘备后,又是尽心尽力,两次救下后主阿斗。第一次让人惊讶不已,他在曹操白万大军中,七进七出,连斩多位将领。曹操看到赵云,不禁感叹道:“真猛将也,吾当生致之!”并且还下令要生擒赵云,不能放冷箭。赵云这才得以幸免。

喜欢看演义的人,他们眼中的赵云,必定是一员猛将,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于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然而,正史中的赵云,却连“五虎上将”之一都不是,他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那么,正史上的赵云,他的武艺究竟有多高呢?下面我将根据正史的记载,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大家全面解析赵云。

第一,赵云虽然不是“五虎上将”之一,但是他的武艺跟关、张、马、黄等人,不相上下。

在正史中,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只封了四位将军,即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只是被封为翊军将军。所谓“翊军将军”,说白了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也就是俗称“杂号将军”。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赵云没有被封为名号将军,就说他的武艺很低。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刘备没有封赵云为名号将军,可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有可能是因为赵云的出身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刘备打心眼里看不起赵云,等等。总而言之,赵云没有成为名号将军,不能证明他的武艺很低。

赵云自从追随刘备后,真可谓是尽心尽力,忠心不二,立下了赫赫战功。赵云救过后主阿斗两次,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所以,就连陈寿也为赵云打抱不平。陈寿在作传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并一处。也正因为如此,罗贯中在小说中,才会极力突出赵云的勇猛,把他说成是“五虎上将”之一。

大家想一下,如果赵云武艺不高,陈寿这么严谨的历史学家,为会他叫屈吗?罗贯中又会这么塑造赵云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赵云在长坂坡,确实跟曹军厮杀过。

演义中的长坂坡之战,在正史上确有其事。当时,刘备被曹操所追。赵云冲进曹军,怀抱着后主阿斗,救下了他和甘夫人(阿斗之母)。因立下战功,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三国志·赵云传》相关记载如下: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这段记载,在正史中非常之简略。我们不能看出赵云武艺有多高强,也不能证明他七进七出过。但是,赵云面对曹操大军,敢于冲进去,并且还救出了后主和甘夫人。由此可见,赵云不惧曹军,胆子够大。

再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依照汉制,八尺相当于现在的1.84米,可见赵云高大魁梧,容貌奇绝,不用多想,一看就知道,赵云是一位猛将。

第三,街亭之战时,赵云亲自断后,让军队得以保全。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马谡镇守街亭,让赵云镇守箕谷。后来,马谡不听诸葛亮劝谏,在山上扎营,最终导致蜀军损失惨重。赵云也因寡不敌众,失守了箕谷。但是赵云在关键时刻,能够率领部队,固守阵地,避免了损失。可见他有将帅之才,堪当大任。正史相关描述如下: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再据《云别传》,诸葛亮率军退到汉中后,问众位将领:“街亭失守,士兵死伤极多。箕谷的军队败退后,为什么士兵和将军都安在呢?”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军械物资,都没有丢下,士兵和将军都才得以活着回来。”赵云之勇,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赵云虽然不是名号将军,但是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赵云武艺一定很高。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赵云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元哥说三国


在演义中,赵云武艺高强、为人忠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常胜将军。他大战过许褚、张郃、徐晃等名将,斩杀高览、朱然、邢道荣等人,武力超群,鲜有败绩。他两扶幼主,对刘备赤胆忠心。在演义中,罗贯中对赵云的战绩有些过度拔高,对赵云的形象也有些过度美化。但正史中的赵云虽然稍逊于演义中的形象,但确实是文武兼备的真英雄。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赵云自报家门“常山赵子龙”。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赵云生活的时代,正值汉末军阀混战。当时赵云受本郡的推举,带着一支人马投奔了公孙瓒。

可是,不久赵云便发现公孙瓒并非是其心目中的仁主,便有离开之意。之后赵云借口兄长故去,离开了公孙瓒。

赵云入伙公孙瓒时,结识了依附于公孙瓒处的刘备。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所以七年后,当赵云在邺城再遇刘备,从此一生忠心追随刘备左右。


当时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逃往袁绍处,赵云背着袁绍秘密帮助刘备招募兵士,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邺城时,赵云与刘备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赵云为人审慎,做事极有分寸。在同曹操的博望之战中,刘备大败曹操,赵云生擒了曹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发小,在赵云的请求下,夏侯兰得以活命。夏侯兰精通法律,但赵云为了避嫌,没有任用夏侯兰,最后由刘备任用了夏侯兰担任军正一职。

赵云两救幼主,对刘备忠心耿耿。建安十三年,刘备驻守樊城。曹军挥师南下,直指荆州。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事后被曹操表为青州刺史。而樊城的刘备也落荒而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得连老婆和孩子都顾不上,只带着几员大将飞奔逃命。此时,幸亏赵云冲入敌阵,大战曹军,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因为赵云舍身护主,事后刘备升其为牙门将军。


赵云第二次扶救幼主是在建安十四年,当时刘备占领荆南四郡,原属刘表的万余人马都归了刘备所有,刘备成为了荆州牧,势力不断壮大。孙权为拉拢刘备,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两年后,刘备入益州,赵云任留营司马留守荆州。孙权得知刘备入蜀后,接其妹孙夫人回东吴。孙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将幼主刘禅也强行带走。幸亏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拦截东吴船队,这才将刘禅夺回。

在益州之战中,赵云等人由荆州入蜀,夺取江阳等地,并在次年完全包围刘璋。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赵云功不可没。战后,赵云升为翊军将军。


赵云不恋钱财,一心为公。刘备取得益州后,一些将领主张将成都的一些房舍和土地赏赐给将领们。但赵云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天下未平,现在当务之急是争取民心,应该让老百姓得到房屋和土地。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国富民强。刘备对赵云的建议非常赞赏。

赵云不但勇猛无比,而且在作战中善于智谋。在汉中之战中,他就用空城之计,设计逼退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赵云带数十名骑兵出营时,遭遇曹军。在赵云退入营寨时,曹军尾随而至。眼见曹操大军杀到营寨,赵云反而大打营门,迎接曹军。曹军见状,疑有伏兵,便下令撤兵。此时蜀军一鼓作气,痛击曹军。


此战中,曹军损失惨重。而赵云大胆设计,被刘备赞为浑身是胆。

赵云也很有战略头脑。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杀后,刘备执意东征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时赵云上书劝谏,称曹魏现在是最大的敌人,与东吴不宜开战。而刘备这时也听不进赵云的劝说,就把赵云留在江州,率大军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就是蜀军大败而归,这次惨败,严重动摇了蜀汉的国基根本。

刘禅继位后,赵云迁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在建安六年随诸葛亮北伐,赵云与邓芝因与曹军兵力悬殊,最终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的正确决断和指挥,蜀军的损失并不太大。诸葛亮的此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最终失败。诸葛亮因此引咎自贬三级,而赵云也被降职为镇军将军。


建安七年,为蜀汉奉献一生的赵云去世。他的爵位由其长子赵统继承。他的次子赵广是姜维麾下的战将,在驻守沓中期间,战死沙场。

赵云自邺城追随刘备,鞍前马后尽忠刘备二十余载。他上马身经百战,冲锋陷阵,下马兼治地方,施政颇有头脑,有武功又有文治。所以赵云被后世誉为“武神”,纪念他的祠庙也遍布全国各地。赵云的英武、忠义形象深入人心,并在小说、评书中进一步美化。


岁月是一条河流


仔细研读正史的话,可以发现赵云是一个很出色的将领。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赵云比《三国演义》要逊色的多,提到赵云战功的不过三处,一是当阳之战时保护甘夫人和后主安全突围,二是在攻打益州之战里,赵云经江阳与诸葛亮等在成都会师,三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率部为疑兵吸引魏军注意力,后来在面对曹真大军时虽然失利,但是“敛众固守”,损失不大。

赵云的记录,还是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引用的《云别传》里得到完善。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带数十骑去接应“过期不还”的黄忠,结果和曹军遭遇。赵云刚和曹军前锋交战,对方大队就已经赶来,赵云率兵突击对方,冲散曹军以后才撤回,再以空城计大败曹军。

现在有些人觉得《云别传》并非正史,但是裴松之所在年代距离三国时期并不远,《赵云别传》成书应该更早,如果有大的错误应该有资料提到,但是现在质疑的大多是后来才出现。而且裴松之是奉旨修正《三国志》,可以调用的资源比私撰史书的陈寿更多,所以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也一直被史学界当做正史看待,《资治通鉴》等也引用了裴松之对于汉水之战的描述。


而且在《三国志》里,陈寿也是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作传,以陈寿对赵云的描述,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一个事情,所以裴松之所注的汉水之战属实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能和同样在汉中立功的黄忠并列。

而且即使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依据,也可以认为赵云是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的名将,足见其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