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弱小真得是因为敌人太强大吗?

光辉十万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为敌人的太强大,而是因为宋朝的各种妥协,才显得弱小。其实我认为宋朝并不弱小。

宋朝面对的敌对国家主要是辽朝、金朝、西夏、以及后期的蒙古。北宋时期面对辽朝和西夏宋朝并没有显得弱小,和辽朝打了25年定下了“澶渊之盟”。与西夏的几次战争中也多有胜负,特别是在范仲淹定下的西线战略在和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西线作战第一人章楶更是打得西夏消停了好久。

宋朝对外弱小的最大原因是内部引起,国内不同政治党派之间的党争,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使得宋朝对外的战略上一直没有一条明确的路线。而且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的多任命文官作军事指挥官,让宋朝在军事上就显得更加的弱小。

最后一点,由于宋朝的“财大气粗”,在对外上多用岁币政策与周边政权结下友好关系,无论战争的输赢,在战后都将送上岁币,这在与西夏的关系上尤为的突出。这种外交政策是在历史所有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的,汉朝、唐朝最多也是合亲、并不会长期的使用年年岁币的方式巩固与周边的关系。

其实宋朝并不会弱小,如果说弱小的话,也是因为自己一手造成的。


历史百货铺


宋朝弱小,你太小看宋朝了吧。

五代十国混战,宋朝脱颖而出,接着基本同意了南方,只有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这些区域没有到手。接着宋朝趁着军威发动了攻打辽国的北伐,为的就是夺取幽云十六州,进而统一北方,只可惜功亏一篑,导致对峙状态。

据统计,宋朝对外战争75%以上都取得了胜利,只可惜因为是步兵的原因,才无法歼灭,只能击溃敌人,这就让敌人可以重新组织力量对抗。

宋辽澶渊之盟后,两国平安相处百余年,接着又对抗金,虽然夺取了汴京和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但岳飞等抗金名将已经收复了部分国土,已经开始准备夺取汴京并攻打金都城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让这个计划失败了。

与金对峙了很长时间,又来了蒙古铁骑,那可是国家推土机啊,所到之处国家分崩离析,但就算这样,南宋可是对抗了45年,甚至杀死了蒙古大汗。

从这些地方你就可以看出,宋朝不是弱,是太强了,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能够传世300余年的,经济繁荣无以复加。


以史知今


宋人笔记《避暑漫抄》中记载: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镌立了一块七八尺高的石碑,名为“誓碑”规定,春秋庙祭及新天子即位,参拜列祖列宗后,礼官要恭请皇帝恭读誓词。由于仪式神秘,除皇帝外谁也不知道誓词内容,直到金兵攻占开封后,太庙遭洗劫,碑文才流传于世。碑文内容有三条: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赐狱中自尽,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鉴于晚唐、五代的教训,太祖立宋后,剥夺大将军权,削弱藩镇,重用文臣,将重文抑武定为国策。赵匡胤甚至对赵普说: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最多不过贪腐些钱财,没有打打杀杀的胆子,危害不及武将十分之一。

武将地位日渐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将担任枢密院长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赵祯时,枢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为屡立军功,仁宗准备提拔他为枢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对。后来狄青平定西南侬智高叛乱,被擢拔为枢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离奇说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经常发出奇光,与梁太祖朱温称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终于出罢陈州,不久便郁郁而终。

但凡事情有两面,在辽、西夏、金列强环伺的时局下,无论外患稍息还是大敌当前,宋王朝一直谨守重文抑武国策,随着时间推移,其矫枉过正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首先其战斗力明显被削弱,即使面对小小的西夏,宋军也屡遭败绩。更严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国策的激励下,宋人甚至认为,即使统率三军,恢复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状元。


史争朝夕


宋朝弱小绝不是由于敌人的强大,相反宋朝的军事实力绝对不弱,而它的弱小有其他的原因。

一、宋朝的军事实力不弱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并且宋朝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 ,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多属私人召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绍兴十一年,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相继被削减。

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宋朝以前仍处于冷兵器时代,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炮、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 。

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国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其中以山城防御体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将余玠于四川防御蒙军,为了巩固四川地区,他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针,形成一个防御网,成功抵御蒙军攻击。

二、宋朝弱小的原因

宋朝弱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宋朝时期的军队大权都是掌握在文官的手里,文官与武官的指挥战略思想是不相同的。还有就是宋朝时期大部分军队都驻守在了京都,边疆的防守非常的弱,所以导致了那些游牧民族的侵略。

大家有什么其他看法吗?欢迎评论~


不讲李说史


首先北宋打不过辽,签订檀渊之盟,这可以归咎为辽国太强,不仅一统北方不说,而且还建立起一个农业畜牧二元制强大国家。但西夏呢?李元昊在宋朝眼皮底下一步步强盛,宋朝则一次次错失良机。

所以说,敌人太强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宋朝的内部问题。

有哪些问题呢?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篡夺了后周天下,对武将十分忌惮防范,对五代十国的教训矫枉过正。极端抑武的政策加上后期文官掌权,重文轻武兵将分离不说,更戌法导致武将频繁调离边防,甚至派遣宦者监军,这样便导致了宋朝军队的灵活性极差,这与宋朝先天无幽云无关,而是将士与士兵磨合程度极低所导致的。

前朝藩镇势力极大的恶果导致宋朝对地方,对军队的控制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加上朝堂内部的文人士大夫集团对王安石熙宁变法的打压,五路伐夏家低败光不说,这些士大夫居然还提出熙宁变法期间得到的领土尽数归还西夏与吐蕃。

加上军队多吸收地痞流氓,灾民等大量社会闲杂人等,既导致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又导致了这部分军队的战斗力极低。


你说宋朝穷吧,经济水平极高,你说宋朝富吧,政府常年积贫积弱,你说宋朝强吧,领土一丢便再也夺不回来,说弱吧,蒙古攻南宋时坚守四十五年。

而南宋坚守蒙古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军阀势力,抗元主力也是这部分人。

说白了,北宋弱不在于敌人强大,宁辱于外寇,不让于家奴,宋朝对军人武将的防范达到了一种异常极端的地步。


蝉鸣八月


应该说是因为宋朝军事太弱,才显得敌人很强大。

北宋初期太祖时还是很强大的,太祖极有魄力,知人善任。所以太祖朝时期即使和北方辽国有争端也能有所斩获,就像攻打北汉时对辽国援军的有效阻击。虽然规模不大,不也正是因为辽国不敢轻视北宋吗?否则这么大张旗鼓的打他小弟,他怎么能轻易罢休。

但进入太宗朝之后就不一样了,太宗通过谋害太祖继位,后又修改史书,编造对太祖本就有意传位给他的假象。心理阴暗,太祖两个儿子相继离奇死亡,赵廷美被迫害致死他都脱不了干系。军事上进一步打压武将,降低军队战斗力。自以为是导致两次对辽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自此患上“恐辽症”。可以说宋代军队的战斗力就是从太宗朝开始直线下降的,对外执行绥靖政策也是从太宗朝开始的。

此后诸帝除了神宗还算锐意进取,哪一个不是能混就混。满朝士大夫有几个敢于指出宋朝四面装孙子,就靠着一个“正统”的名号来安慰自己的。有人说这是赶上了北方游牧政权相继崛起,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除了元、清情况特殊,哪个朝代北方没有强势的游牧政权?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游牧政权什么时候在经济实力上超过中原王朝过?西夏不是从太宗到仁宗自己惯出来的吗?又有哪个朝代活的像宋朝这么窝囊,还天天幻想着“只要我方退让,对方就一定会感恩戴德”。辽国末年衰弱至极、两面受敌之下还能随便拿捏北宋军队。两宋之交以半壁江山能和金国打个旗鼓相当,稳定的时候反而少有胜绩!拿着一百多万常备军,还能常年受辱于周边政权,这还不算弱?

在之前的回答中看到有人说宋朝75%的对外战争都是胜利了的,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谁统计的,也不知道是哪本论著讲的。对外战争这么高的胜率还能不惜受辱花钱买和平,南宋更是守着半壁江山苟延残喘,难道是为了给兄弟民族送温暖?


孔夫剑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是非常强大的,相对于经济和文化,军事力量就显得比较薄弱了,究其原因,就要从宋太祖篡得皇位的原因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是节度使出身,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利发展到空前强大,特别是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和后汉,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节度使出身。节度使就是地方上的军阀藩镇势力,它有自主募兵的权力,由于中央政权对其放任自流,一度发展到不受中央节制,这就是五代乱世的根由,宋太祖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夺得政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随后在他的治国方针里,一直都重文轻武,直接导致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这就是宋朝军事力量薄弱的来由。

后来的历任继承者,也都奉行这个国策方针。蔡东潘先生也说,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

金国和宋朝纠缠了一百多年,把宋朝打得没有招架之力,却被后来居上的蒙古仅用二十多年时间就灭了,随后南宋才灭亡。这从侧面说明了并不是金国太强,而是宋朝的军事力量太弱。


秦曰汉云


1,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限制武将权力,兵将分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2,西北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战马主产地,但宋代西夏独立,朝廷失去了优质战马

3,宋代皇帝总体重视文治,不愿用兵,同时宋经济发达,送岁币花钱买和平在朝廷看来是值得的

4,军事制度严重缺陷。这个制度非常奇特,运转起来僵化笨重,效率低得吓人。

5,没有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天然屏障,无战略缓冲区。



满山红遍


首先,宋朝的弱小通常被认为是积弱,关于积弱通常有两认识:一种是指宋朝在军事实力上的弱小,二是指国势的弱小。但是宋朝的积弱是什么造成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宋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没有了军事优势

燕云十六州是防御少数民族进攻的有利之地,但是宋朝失去了这块

风水宝地,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宋朝都只处在防御地位,而宋朝统治者历次组织的进攻大多都以失败告终,这就使宋代在军事上显得比较弱势。

二 宋代过度集权导致国势不振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了防止武将夺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武将发挥的空间变小,导致整个军事实力不振。另外,为了加强皇权,还将一个官位分成几个,这就导致了庞大而臃肿的官僚机构,用于官员俸禄的财政增多,政府可支出的财政因而减少,所以显得积贫积弱

三 招募大量的士兵,庞大的军费开支

每年出现灾民,宋朝就将这些灾民编入军队以对抗外敌。但是在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下,只能依靠军队数量取胜,士兵的数量不断增多。庞大的军队,消耗巨大的社会财政支出,这无疑对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上,宋朝并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显得弱小,究其根本,有许多原因使它显的弱小,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周边强,但因各种因素,但是操作水平却不怎么样,这就是积弱。


时光穿影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自己的体制重文抑武造成的!

要说宋朝的军事武力弱吗?还真不一定!因为宋朝的军事技术!是走在当时全世界先进位置的!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三个都是出现在宋朝发明的!随着文化,经济的强大!其实宋朝的军事技术也是很先进的!宋朝出现了火炮!地雷!还有可能最早的火铳也是出现在宋朝!宋朝的强弩在澶州城外一箭远距离射杀辽国主帅!奠定了澶渊之盟奠定了宋辽百年的和平!

随着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再加上从北宋的三国局面,到南宋的金蒙元的强敌环视!宋朝每年的军费开支也挺大的!

宋朝能在强敌环视中!一直坚挺!最后一个灭亡!是和他的军事技术装备!底层将领军士精忠报国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感觉宋朝军师弱小呢!那就是宋朝的国策重文抑武!文官本来就比武官高处好多级别!再加上文官与皇权的制约!还有武官制度层次的限制,士不知将,将不知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军!宋朝的军事训练只有教头!不知将官!

明朝可以允许!戚家军!白杆军!的存在。宋朝是不允许岳家军的存在的!

宋朝的军事弱!源于他的体质!文官与皇帝的制约!一个皇帝想重用武将收腹河山!北宋前期是因为辽国的强悍!南宋就是因为文臣的掣肘了。

宋朝的军事技术!火炮,云梯等等被蒙古人运用征服了世界!宋朝的武将却一直放不开手脚!一直是在被动的防守!后人只知岳飞不知孟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