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怀孕时的心情?孕育一个生命的奇妙,伴随着紧张、期待、兴奋。你无法忘记第一次听到宝宝的胎心,第一次看到B超上宝宝的样子,第一次出生后的见面,第一次看到宝宝翻身、会爬、会走,直到会跑,会说话。

怀胎十月,你充分体会了什么是“急不来”,更体会了什么是“该来的总会来的”。你无法停止对生命的神奇的惊叹,一个小小的细胞,竟然可以准确无误地长大,心肝脾肺肾样样不缺,眼耳口鼻舌个个不少,而且在探索中不知怎的学会了各种大运动技能,甚至学会了讲话。

这一切都是怎么起作用的呢?一个宝宝如何成长为一位青葱少年的呢?你是否同时也会对未来的漫漫养育长路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从少年少女,成长为合格的父亲母亲呢?其实这一切的答案,都在4个字里。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一、复利效应

还记得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分裂是怎样的吗?一个细胞自我复制DNA,直到变成两个细胞;这两个细胞又各自复制DNA变成两个细胞,总共四个细胞……我们孕育的生命最初也只是一个胚胎细胞,直到越长越大,这里面有复杂的生长分化,也有简单的一变二的数学题。这样一变二的细胞分裂,是否让你想起一个很熟悉的词?对,就是复利效应。

关于复利效应,我们先看一个公式: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每天努力一丁点或者偷懒一丁点,造成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复利效应带来的威力。在记忆里最早听说复利效应,其实是一个著名的阿基米德故事。

阿基米德与国王下国际象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说:“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这个方法放满整个棋盘就行。”也就是说,每一格棋盘放入上一格棋盘2倍的米。

自信满满的国王,看到还没走完棋盘,士兵却一麻袋一麻袋、几麻袋几麻袋开始搬米的时候,才大惊失色。原来,即使亏空国库,也无法给齐阿基米德想要的报酬。

复利效应证明,日拱一卒,可以做成艰难又惊人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非常富有,传说他有著名的两条原则:

第一,不要亏钱;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确定的知道自己可以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因为这是一个数学题:如果财富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几年可以翻倍?几年可以积累百万资产?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财富增长的绝对值也越令人惊叹。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二、日拱一卒,滴水穿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能把点滴小事持续的做好,大事自然也就做好了。即使在很难的学习功课上,这个道理也适用。

你观察那个老考第一名的同学,将发现他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包括心比别人定。这也是逆袭很难的原因,最后几名要战胜第一名,你先得建立好习惯,长时间维持好习惯,靠一两下险招,临时突击,你赢不了一个先进的系统。反回来想,如果你有一套好的习惯,包括你“心定”水准高,那就是处于“顺利”地位,不停积累优势,落后者很难逆袭你。——连岳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2.1 管住嘴,形成易瘦体质

想起我自己的经历。曾经的我在健康体重的临界值,从高中一直胖到大学毕业都没瘦下来,节食几天轻几斤水分,很快又更胖了。你一定也听过无数女孩各出奇招减肥,过不了几个月又回到原点的故事吧。

直到有一天,经一个真人现身说法的帖子的启发,我终于认识到,真正瘦下来一定要提高代谢水平,也就是俗称“易瘦体质”。痛下决心减肥,原则有三个:

少吃多餐,戒除零食,保持运动。

那段时间,我做到了每顿饭七八分饱,每天三顿饭以外,上午下午各补一次粗纤维小饼干,坚决杜绝碳酸饮料,戒掉一切正餐以外的食物,尤其是超市货。

一天天平凡的过去了,体重增加了一两斤,没有什么变化。大约大半年之后,体重突然开始松动,然后就开始不受控制的一点一点的往下掉,偶尔停止一阵子,停滞期过后又持续的下跌,两年左右,稳定的掉了20斤左右,加班疯狂的一阵子,甚至还多掉了10来斤。

到我怀孕的时候,体重增长也很平缓,宝宝出生体重标准,可是我就几乎回到了怀孕之前的体重。身边的人都调侃我,你是怀了个假孕吧!

这是一次特别深刻的经历。原来1年不到的时间自律,就可以收获这样惊人的易瘦体质。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2.2 自律的别人家的娃

我有一位非常优秀自律的邻居。她有两个儿子,年纪还很小,一个读小学,就已经可以自律做作业,比如说录视频作业,都不需要大人指导。光这一项技能,恐怕已经成为许多辅导功课父母梦寐以求的别人家的孩子。

直到无意中了解到她一个习惯,我才恍然大悟。她有一张打卡表,上面分门别类列了一些功课,比如四五快读。任务都很简单,平均5分钟可以完成,但是每天都至少有三四项。每完成一项,打个勾。日积月累,孩子们都习惯了她的要求,甚至会主动的完成每天的功课,从小建立起自律的良好习惯。

原来每天不起眼的积累,就可以收获这样轻松的自律习惯。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三、日拱一卒,最简单也最难

把点滴小事持续的做好,看起来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一定有人还记得,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赛,中国女排是如何一分一分紧追对手,占住每一分,最后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登顶,实现绝地逆袭的。

3.1 小步拆解打基础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大量的试错。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合适难度的练习,逐渐达成目标。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比如培养两三岁的孩子念唐诗。孩子的特别是模仿能力超强,心无杂念、记性好,理解能力差。那就多多通过朗诵,熟能生巧,不求甚解。具体操作可分解步骤为:

  • 第一遍,父母先念,孩子跟读;
  • 第二遍,拆解为一句跟读一次、或者四个字跟读一次;
  • 第三遍,提示拆解的前两个字,要求背诵;
  • 第四遍,做少量提示,合起来背诵;
  • 第五遍,不做提示背诵。

整个过程,反复两三天即可完成。每一遍都比上一次难一点,但又是努力可以做到的,给孩子既有趣又有成就感的挑战。

这也符合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上一遍的练习基础就是孩子当下的发展水平,下一遍的练习效果就是孩子的潜质。经过恰到好处的教学,可以从当下的发展水平进步到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孩子的知识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3.2 任务难度从简单到复杂

婴儿是如何生长发育的?从学会简单的抓握开始,婴儿逐渐掌握了爬行、坐、站立等技能,再是学会搬运、走楼梯、跳蹦蹦床等更复杂的动作。

人的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因此可以从简单的指令开始,逐渐复杂学习任务。比如学习自己刷牙,我们逐渐引导的步骤是这样的:

  • 爸爸妈妈刷牙,让孩子看到,认识新习惯;
  • 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剔牙线、刷牙,教孩子刷牙水要吐出来;
  • 孩子希望自己刷牙,帮孩子剔牙线,教孩子漱口;
  • 孩子自己刷牙、剔牙线、漱口。

每一步的指令都比上次的更复杂,加入了新的内容,每一次复杂的练习中都包含了简单练习的应用。所有技能的学习,从初学到专业,也是不断深入复杂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3.3 复习再复习,牢牢记住

不断复习,目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已经学会了的知识或者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帮助孩子做到永远不要忘记学会了的东西。这样,能力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而且是稳定提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发现并总结了一条遗忘曲线: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并且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遗忘之前复习,就能保持住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

搜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找到许多网友自创的使用表格,甚至有人发明了一本遗忘曲线学习日志,用来自动化的记录待复习任务,做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第1天、第2天、第4天、第7天、第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候复习。

这样频繁的复习量是很大的工作,所以完全记住学过的知识并不容易,但这也是我们可以下功夫努力的地方。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结语

都说养孩子,虽然辛苦,但是有很多喜悦,尤其是看到孩子一点一点进步的时候。

养孩子的辛苦,在于学会每一点滴的知识都是很慢的,有时候这时光竟像种子破土出芽前一样漫长。有一首诗歌《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描述了这个情景,节选如下: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养孩子的喜悦,在于终有一天你发现,TA会成为你的骄傲,你最好的作品。

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都无法到达的明天。

……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它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

——纪伯伦《先知》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从未改变,也许养娃不再长路漫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