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被打的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如果我说最佳人选是冯亭,你们是否觉的不可思异!!我们先来看看战场的地理环境。


这就是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也就是说这将是一场标准的山地战!

既然是山地作战,我们就要先搞清有那些山口和山谷必须守的,那些不需要守。
太行径的入口是野王,这里有白起的攻韩军团,必须守,而且要好,沿太行山往北的白径,在魏国境內,不需要管。


北边是故关、长平关,南北都是赵国领土,西边是高平关,这是秦军进入南上党的第一道屏障,其后是一条狭谷。
也就是说秦军只能从高平关或太行径进入南上党,


这将是.一场标准山地要塞的防御战,既然大的作战方略一定,那按照这个战略标准选将就行了。

赵括:历史证明徒有其名,第一个出局。

廉颇:从军经历鲜有对秦作战的经历,历史也证明他不是最隹人选,出局。

乐乘:从军经历记录不多,阏与之证明也不是最佳人选,出局。

田单:没山地作战经历出局。

乐毅:没有山地作战经历出局。

除了他们还有谁:冯亭。他长期守上党,是上党守军守领,对上党地区非常熟悉。

哪支军队接防合适:邯郸驻军都不适合山地作,从太原等地调防,有点不现实,因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看来冯亭和原上党驻军是最合适的了,有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经验,上下级熟悉,关系融洽,对秦非常憎恨,只要派少量赵军进入南上党,形成以韩军为主,以赵军为辅的作战格局就行。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这场战役最后证明,废物是廉颇而不是赵括。

有人总是说,廉颇是拖住秦军,以老秦军,最后反攻秦军取胜。其实这是长平之战中最大的谎言。先说军队。廉颇手下四十五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党的难民残军。而他面对的是五十万精锐的秦军。请问,如果交给你,你能够打赢吗?就是给白起他也打不赢。廉颇为什么筑垒死守,那是打不过秦军才死守的。不是什么用计谋!

其二,再说粮食。秦军用漕运运粮,效率远胜过其他国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请你在历史上找找,什么时候秦军因为后勤缺过粮食。所以说,想消耗秦军,疲劳秦军,然后取胜是赤裸裸的谎言!

如果对峙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请大家参看王翦灭楚,最后对峙到楚国撤退,王翦一举就灭了楚国,损失轻微,也没有象白起一样付出死亡过半的代价。

正是廉颇的无能,让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是赵括拼死一搏。把秦军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后来的合纵基础,合纵成,在邯郸城下打败秦军,再次夺回了上党和太原一带,胜利结束了上党战役。


历史笑春风


长平之战,当时换谁谁死,廉颇不被换掉的话,可能最终结果是战国四大将中,就没有廉颇的地位了。

不换将由廉颇带领赵国军队,当时已经处于劣势,廉颇之所以采取守势,是没有与秦军决战的能力,一点胜算没有,不得已而为之,只能守。

换将赵括,赵括的确有空谈兵法之嫌,赵括的母亲最后没死就是证据。以前将军没把仗打好,家里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说赵括战败了,他母亲也要被杀死!很残酷是吧?那时候就是这样的。

赵王用赵括换廉颇的时候,赵括母亲求赵王不要用赵括,赵王坚持要用赵括。这时赵括母亲就向赵王提了一个请求,假如赵括不能胜任的话,请求赵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赵王当时答应了。

那么为什么赵括母亲要提这个事情呢,原来赵括父亲赵奢活着的时候,与儿子赵括谈论兵法,赵奢提出的问题难不倒赵括,结果赵奢却背地里摇头叹气。赵括母亲就纳闷了,为什么咱儿子这么聪明,你叹哪门子气呢?

赵奢说,真正的战争,生死存亡!哪能象赵括说的这么轻松,说说可以,真正干起来的话,会说的干不过会做的。赵国不用赵括就罢了,一旦用赵括,必然没有好结果。

正因为有了赵奢的话,赵括母亲才担心赵括会坏事。她劝不了赵王不用赵括,但是总得给自己留条路吧,于是就请求不要连坐自己。

赵括作为将军,当上将军就趾高气扬,买房买地,他母亲就把他和赵奢进行对比,赵奢当年当将军拿到赏赐都分给了部下,整天不着家,忙着部队的事。而赵括得到赏赐,首先就是摆谱不可一世,然后买地买房,还收礼什么的。这么一比较,赵括母亲觉得应该信自己老公,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说赵括的军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敌秦国将军,何况秦国军队暗中换将,开始的将军就把廉颇打的不敢出头,最后换的是白起,赵括就更无胜算了。

当时赵国的将军,只有廉颇和李牧,廉颇大家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中先败了两次,才放弃主动出击的,明显不敌秦军。

李牧是个攻防兼备的将军,但是若换成李牧,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胜算还是非常小,能干个平手就算不错了。


乙丙丁6


长平之战央视军事频道以地图辅助,详细讲解过;赵括是败于国力,并没犯一丝错误。这场战役的关键点是截粮道包括水道;赵军发起攻击后,面对拼死一战的赵兵,秦军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后方退去,但这是死地,后面是个大湖,也是秦军的水源。赵括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亲率精锐骑兵追击,秦军不得不丢弃所有锱重爬上了山,赵军顺利截断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这时如果双方都不增兵,赵军胜定了,三国时马SuO衔亭之战证明了这点;魏军断了水源,几天后蜀军就崩溃了。然秦王尽起倾国之兵,再发十万兵配合白起后备的三万骑兵硬生生截断了赵军粮道,而赵国国内已无法派兵打通,输在国力,至马杀尽,人相食时赵军才降,也是可怜。一断水,一断粮,都是高招,但还得看国力啊。


月日兮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纸上谈兵都是假的,廉颇不是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是深谙兵法。但是他们俩都不是长平之战的统帅,真正的统帅是深居庙堂的赵孝成王。

01 为什么说赵括不懂兵法而廉颇才是精通兵法?

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由此可见,敌我双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战的策略。兵力少于对方就赶紧撤退,不如敌人就选择回避,话句话说,就是坚守。

当时赵国兵力大概45万,而秦国最后投入了60万,很明显秦国略强于赵国。即如此,赵国应该选择死守,那么廉颇所为完全正确。相反,秦国在双方兵力并不是很悬殊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攻城实际上是下策,事实上,秦国进攻了那么久,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本来是赵国有利的情况下,由于赵括替代廉颇,两国的情势完全扭转了。


赵括二话不说,刚赴前线,便倾巢出动。试问这种作战方法哪里看得出来他精通行兵打仗之道?难不成倾巢出动就能打垮对手?而且第一次小胜便倾巢出动的理由是什么?对方有无埋伏?如何撤退?也许有人说赵括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但是前提已知赵军的兵力不如秦军,仍坚持倾巢而出,除了说他是想带着赵军前去送死,还真想不到更好的理由。


02 缺粮问题

有人说,赵国缺粮。那是田齐世家里面的一段,但是那个年份也值得怀疑,既然提到楚、魏都去救赵,难道不是指后来的邯郸之战吗?

说到缺粮这个事情,毕竟长平之战前夕双方已经胶着了两年之久,如果说本地作战的赵国缺粮,难道远赴千里的秦国就能正常供应吗?看看白起的成长史,就知道秦国长年军耗过重。粮食运输从来就是个大问题,不管是陆运还是河运,长距离的运输使得粮食在送达前已被押送人员消耗过半,所以,秦昭王深知赵国坚守对秦国最为不利,才使出反间计,使得赵国换下廉颇而起用赵括。

如果说赵国缺粮,除了齐国,其他各国就不能借粮了吗?还有,如果真那么缺粮,邯郸之战又怎么能撑那么久?


03 年轻的赵孝成王

讲到此战,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便是战场上的将军,其实他们不过是整个棋局里的一颗棋子。而真正影响整个战局走向的恰恰是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因为不懂兵法而换下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又因为不懂合纵之术不听虞卿建议而自断外援之路。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最大的问题就是背后的统帅赵孝成王,好好的一手牌都叫他给打烂了。


结语:

长平之战发生之时,赵国手上拥有差不多一半的十大战国名将: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等,谋士有虞卿等,还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秦国深深为之焦虑,所以紧急使出离间计,诱使赵孝成王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40万将士被坑杀。如果赵军没有威胁,白起为何要如此血腥?赵国名将辈出,让秦昭王忧心忡忡,赵军身经百战,让白起不敢小觑。所以,如果要想赢得胜利或者是不败,那么赵孝成王请回避,让廉颇等将军真正统帅。


史海觅踪


战争,打的是国力,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强大与否,对战争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战争的主体是人,人的能力大小,也对战争的走向,有重要的影响。

先说说抗日战争吧,中国和日本的国力之差,很明显,但是,在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相反,甲午海战,大清与日本的综合国力,相差无几,但是,日本众志成城,打败了内部腐朽的大清帝国。

所以,再回头看看长平之战,秦国综合国力强于赵国,但是,并不是说赵国没有机会。

假如,赵国措施得当,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秦国想打败廉颇手下的赵军,那也是不可能的。假如,秦国将相失和,秦襄王愚蠢,或白起和赵括一样,那么,赵国战胜秦军,很有可能。

但是,秦王英明,秦将白起一代名将,没有给赵国机会。相反,赵国反而犯下大错特错之举。临阵换将,换下老将廉颇,换上虽懂兵法,却无实际能力的赵括。并且,赵括为将,是带着只攻不守的赵王的谋略来的。我们知道,战争之攻守,应根据战场形式,而随机应变。岂有事先按图索骥而行之。战争之谋略,神鬼莫测,方谓之神。若行动被敌人全部猜中,那还打个毛线。所谓,神乎神乎,至于无形,败敌必矣!

所以,赵国败了,首先败于赵王,其次败于赵括。假如用廉颇为将,最少,赵军不会败的那么惨不忍睹,被坑杀四十万,使赵国彻底沉沦。

所以,赵王不干涉,继续用廉颇,赵虽不胜,但是,至少不会大败矣。



勇哥说彩


换田单,乐毅也够呛,赵括己经算很不错了,廉颇真是四大将里垫低的存在。

廉颇只能欺负欺负弱国了,赵兵战斗力很强,在长平前期,能被王龁连败,只能说廉颇水平不行,白起还没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坚壁不出,相持国力。

赵括就是太年轻,如果能多加磨练,日后像白起一样纵横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被围四十六天,还能军心不溃,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庐领四十五万大军,很强了,可惜对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尽发河内之民,可见局势的危急。

赵王不是秦王,没有一决死战的勇气,国力也远远不及秦国,赵括被围后没有拼命救援,期待赵括自己救自己,本来当初只是贪图上党,没想到会成为不死不休的结局,而且赵国还没有与秦国决死的信心和底气,先前求和又自绝于五国,孤立无援,怎么看都是输。

乐毅,儒将类型,攻心为上,之前伐齐是痛打落水狗,面对举国相争,敌将白起,必定不敢急于求成,只会联络诸国,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军退兵,并追击取得战果。应该不会大败,损失过多估计会主动放弃上党,毕竟明势之将。

田单,只能说对手骑劫是个弱智,他连乐毅估计都难对付,恐怕面对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涂,用计什么的也得看对手,秦王可是铁了心要赢的。不推荐上场。怕会有损英名。

廉颇,一个王龁都打不过,换了白起怕不是要缩到天荒地老,只能继续耗,万一防线被破,或粮草不继,又是一场败仗安在头上,下一个。

李牧?对不起,不知道你在说哪位!

赵丹,年轻气盛,急于求成,不通军事,纸上谈兵都没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两天,就后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围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荐上场,还是后方维稳的好。

总体感觉乐毅比较稳一点,主动出击也不会冒险,只是刚来赵国,属于吉祥物性质。不被信任,可惜赵奢死得早,不然他会是主动出击的最佳选手。虽然也很难赢。


老白的历史课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廉颇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那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长平之战如果廉颇不行,那么诸侯国任何一名将军都不行。当时形势是秦强赵弱,虽然赵国胡服骑射,但是无论单兵作战还是整体实力上依旧无法对抗秦军。这种情况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办法就是据险而守,苦撑待变。廉颇选择在长平依山傍水,深沟壁垒死守,完全是明智之举。秦军虽然强大,但是他们远离本土作战,巴蜀粮仓遥遥千里,远水不解近渴,这时候急于决战的应该是秦国,而不是赵国。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赵国粮草不济,但是还有办法可想,而不是向秦军发动自杀式攻击。事实证明,坚守非常正确。长平惨败一年后,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将邯郸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包围,赵国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邯郸两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长平再困难也比守邯郸容易吧?最后终于等来了信陵君窃符救赵。

再说赵括本人,他父亲对他的评价极差,认为他就是个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赵奢曾经对赵括母亲说,这孩子不适合当将军,因为他把带兵打仗看的太简单了,我一生谨小慎微,外加运气好,总算没有犯大错误!他要是带兵打仗非得闯大祸不可,轻则身首异处,重则全军覆没,遗害国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记也记载了他母亲极力反对赵王认命赵括为大将军,并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祸及全家。可见赵括这个人多么不靠谱。

东周列国志里面记载,赵括下令倾巢出动追击秦军,遭到了很多名将的反对和质疑,其中就有当年的名将乐毅。结果这家伙刚愎自用,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同时赔上了45万赵国生力军。长平惨败的后果极其严重,根本不是你说的什么重创秦军,当时要不是范睢嫉贤妒能进谗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胜追击,赵国肯定是万劫不复。

失败的赵国,国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本来人口不多的赵国,几乎家家带孝,户户哭声,这哭声完全是对赵括的控诉和诅咒。

战争结果就是有胜有败,实力不如对手,失败很正常,但是失败也分小败,大败和惨败,廉颇在长平几次小败只是皮外伤,赵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当,用惨败都无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废物,天理难容啊。


钢铁侠舅舅592


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赢,如赵国一开始就依托有利地型稳守,秦国毫无一点机会,赵国就抓住了主动权,可廉颇轻敌冒进,主动与王龁发动进攻,却不知秦军的装备与战术已更新换代,骑兵冲锋被秦军新式弓弩与长枪兵击溃,首战失利后不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而恼羞成怒,继续与秦军决战,二十万大军在易守难攻占尽地理优势的情况下损失十多万,连续丢失空苍岭,丹朱岭,长平关等战略要地,赵国人自已建的数道防御长城最后成了秦国人进攻的桥头堡,廉颇最后退守长治,已无法再退,战争打了大半年,传回去的是一败再败,丢城弃地的消息,赵孝成王刚上台,国际赛场首秀被廉颇打成这个鸟样,廉颇这个教练不下课是说不过去的,少壮派赵括一上任就把王龁打的损兵折将,基本上廉颇折损了多少人赵括又找平了,秦王无奈才起用白起,史书上说:阴使白起,为何是阴字,说明非常保密。倾举国之力与赵国决战。廉颇丢失的长平关最后成为白起困死赵军的关键。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增兵换将,如果知道对手换成白起,估计不会轻易决战。赵括一直认为对手是王龁,王龁当诱饵带十几万人攻长治被赵括击退后,赵括立刻全军出击,几乎把十几万秦军斩杀贻尽,三十万赵军准备一举收复长平关,赵军出击是带了十天干粮的,否则三十万赵军被困冤谷怎么坚持四十六天,赵军进入白起的口袋阵后,谷口两万多秦军立刻堵住谷口,赵军并未理睬,只想攻破长平门,这是赵括犯的最大错误,被眼前的战果冲昏头脑,并未派部队解决后路,赵括如果知道对手是白起绝对不会如此孤注一掷,就算不是白起也不应如此冒进,这是赵括用兵经验欠缺所至,可惜这一次犯错再无机会弥补。赵军攻击长平门受阻,掉头回退时,谷口的秦军已经砌起一道石墙,随后在四十六天内抵挡住三十万赵军疯狂进攻。长治的留守部队想救援却冲不破外围秦军五千骑兵的阻截,国内已无机动兵力,秦国则举国之力供应前线,最终赵括战死,三十万赵军活活饿死,没有投降被活埋这回事,直接饿死更省力,秦国也快撑不住了,养不起三十万赵军俘。如果一开始就用赵括指挥,赵国不失掉几道战略要地,秦国累死也没有机会,估计会虚张声势摆出决战架势,然后与赵国谈判,多少收点好处,然后再去敲打韩国。


中铁纵横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和廉颇谁去都会失败,那么该派谁呢?赵国因为粮草告罄于是问廉颇可有退敌之法。 廉颇无胜算。 于是才有赵括的换将。是死马当活马医, 赵王不敢让赵括上因为他从未上过战场。 到后来廉颇无法退敌。赵国已经耗不下去了, 于是才换将。不要老拿国力说事,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多了去了,再说秦赵国力差距真这么大吗,打仗输就是输,从君主,主帅,将领,士兵相比秦赵各有优劣,但在统帅这点上白起确实强于赵括,大规模作战白起确实第一,这不可否认。廉颇真那么牛逼的话,就不会守长平3年而不出,横扫六国百万军队的就不是白起了,统一中国的也不是秦国,而是赵国,说白了,廉颇是知道打不过秦军才坚守,你以为他有功不立他傻呀。

赵国庙堂选择赵括就是因为秦赵对峙几点赵国已经无粮,他们会不知道廉颇的坚守是最稳的方式?只是国力不允许再拖,值得决战。而赵括初战对决战神白起,排兵布阵丝毫不弱下风,只是国力不济,不然必是名将。一个优秀的将领在作战时,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是消灭敌人。请大家看一下赵括的战法,他让赵军立于不败之地了吗?从他上任之后就没有抓住任何一个战机,反而是被白起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竟然还有人为他洗白?廉颇采取防守策略是因为秦军没有给他破绽,他是在等机会。同样,秦军迟迟无法打破廉颇的铁桶阵,也是因为廉颇没有给秦军破绽,秦军没有战机,所以才有了反间计拿掉廉颇,创造战机。

输的根本原因确实是国力,廉颇的打法中规中矩,长期下去,没有变故的话,赵国会被拖垮,当时赵国的人缘很差,没有国家愿意借给它粮食;赵括的上台满足了以赵王为首的统治者的诉求,但时局朝着不利于赵国的方向变化,一仗下来把胡服骑射的老本输光了!赵国的统治阶层一直在犯这种错误!廉颇至少面对秦军挺住了。今人乱说,什么赵国国力不行经不起长战,其实两军相争,也是看谁更能熬得住,熬得久,不见得谁的国运好,时间久强国发生变故,就是弱国的机会,如:近代中日、美越之战。所以可惜了廉颇。

从战争态势上讲,秦强赵弱,秦人来势汹汹以图速战速决,廉颇避而不战是最佳选择,有几次战斗失利,也是试探性的看看秦军战斗力和战斗水平不能算败,这才是真正有谋略的将领,秦军悄悄换将白起反过来也说明廉颇防守战略的正确,若不换廉颇,战争胜负也未可知哦。如廉颇一直防守,一旦兵败,赵必亡!赵括出击两败俱伤,秦以无力进攻邯郸,就算进攻邯郸,其他五国必定插手,秦必败!很多人说赵括没带过兵,是不对的,赵括战斗经验丰富,跟着他爸没少打仗,长平是他第一次做主帅而已!

当时的秦国国力如日中天,秦军几乎是战无不胜,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一百多年秦国又打过几场败仗?廉颇本来就是个以擅长防守著称的将领,在绝对国力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廉颇又能怎么办?要怪只能怪赵王贪图眼前利益给了秦国动武的借口。贬低赵括的都忘了一个先决条件,廉颇坚守三年,赵国国内已经没有粮了。后来赵括的一系列战术都是建立在粮草快断绝的基础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极其重视个人名声名望的,赵括从某方面讲确实是替廉颇背锅的。就赵国的战争资源而论别说李牧晚出生那多年,神仙也赢不了。看看秦国未战之前的动员,外交、舆论、军事、上做的准备,再看赵国四面楚歌,暂不说周边敌人,灵王带出的胡服骑射年轻的有生战斗力还有多少,再看粮草外交,王的运筹帷幄或者老谋深算的能力没看到哪一点能和秦比。

廉颇手下应该只有二十多万人,赵括上任时又带了二十万过来。以廉颇之前的败绩来推算他终究守不住,这个逻辑未必成立。因为有可能之前地形比较开阔,赵军要守住就要和秦军直接交战不是对手,但是失利后退之后,地形变成狭窄的山道,还有依山而建的城关,防守就变得容易了,甚至可能只要几万人就能够守住,其他人后撤到补给容易的后方基地修整轮换。

廉颇适合防守反击,赵括适合正面突击,后来的李牧适合野战与游击战。是赵王策略失误造成的,首先战前外交失败致使后来对峙阶段,无外援又无法借到救命的粮草。其次应该打着恢复韩国故土匡扶正义的大旗,而不是将上党郡据为己有。将上党据为己有本来就有趁火打劫秦军胜利果实之嫌,这样出兵本来就师出无名,当然也不可能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再次赵国与秦国本身实力太过悬殊,不适合长期对峙,只能伺机而动速战速决,而不是对峙三年粮尽援绝后才想起速战速决来。最后赵军骑兵为主,适合野战与奇袭而不是防御。秦军主要是步兵的战阵再加骑兵的辅助,秦军适合正面攻坚战与攻城战。前期的正面攻坚战应该用擅长正面突击的赵括,后面相持阶段应该用擅长防守反击的廉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