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書,無須擇地,無須擇時,只須真心

曾國藩曾在《曾國藩家書》的第二十章寫給弟弟們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讀書無須擇地,無須擇時,只須真心和誠意。


在《曾國藩家書》中的這封信中,曾國藩在回信中寫了四弟來信很長,讀完後覺得四弟既然要奮發圖強,勵志讀書。又寫了四弟既然要奮發讀書,那為何要去外地教書呢?四弟在信中寫道:“家裡的私塾離家太近,容易讓人分心,耽擱學業,如果去了外地,就不會耽擱了。”


《曾國藩家書》:讀書,無須擇地,無須擇時,只須真心

這是不是有點像現在人一種片面認為,覺得去讀書的地方越遠,代表著較高的學業成就,而去讀的人,又因分心,能讀時則讀,能不讀時則不讀。所謂,去的遠了,不分心讀書倒是有點真,要不分心則有點假,假在一個人在外面的待的時間長了,因距離上產生的孤獨感,會思念家中親人,會思念故土風味,由此也會分心一段時間,若要真為讀書而不分心,我們則要鼓勵他們好好讀下去。雖然距離產生了心理上的孤獨,但思念或許會緩解壓力,寫一封信則是我們最終的不二選擇。


書寫的方式在如今這個時代少之又少了,往往以郵件代替,雖是同樣的文字,但或許少了一份真誠,從郵件讀不到真誠,從信中可以,一封信寫下來,需要注入許多當時提筆的情感思想,這些思想情感注入進去時,收到來信的人閱讀時,更會產生真情實感。


01.讀書無須擇地:


如果發奮自立,不但在家裡的私塾可以讀書,就是在空曠的荒野裡,在人多熱鬧的地方,都可以讀書,就算在背柴放牧的時候,也可以讀書。(選自《曾國藩家書》)。


如果一個人發奮自立,如果這個自立是讀書學習的時候,讀書是就不要有空間上的阻礙感,也就是沒有環境的限制。


如果環境可以限制一個人讀書的話,要麼這個人還沒有發奮自立,亦可謂心態還不夠堅定,所以說,環境、空間上的限制讓你停止讀書的話,那讀書就失去了意義,只有書,卻讀不了的那種難受,即一種空虛感。


曾國藩在回信中就說了,讀書可以是在空曠荒野裡,可以在人很多熱鬧的地方,就算是背柴放牧幹苦力活時也可以讀書,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讀書,所以找一個冕而唐之的理由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太明智的的。要麼不去發奮自立,既然發奮自立,且被人熟知,那做不到就意味著在別人心中失去了一席之地,這塊地在別人心中很重要,因為你的舉動種下了種子,他也希望能夠看到這顆種子既然已經種下去了,看到這顆種子發芽成長,且活的很好的時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欣慰和受到一種側面的鼓勵。


《曾國藩家書》:讀書,無須擇地,無須擇時,只須真心


既然發奮自立要讀書,那就不要找任何皇而堂之的理由為自己的懈怠做擋箭牌,一定要時時刻刻讀。


02.讀書無須擇時:


讀書可以選擇時間嗎?讓我們捫心自問,選擇時間去讀書和讀書需要時間,你選擇那個。


相比前者,後者更具備行動力,後者已經明確告訴我們讀書需要時間,不僅讀書需要時間,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時間,哪怕只是進行一次呼吸都需要時間;而前者選擇時間去讀書,就暗示了一種心態,這種心態是,當我們有時間的時候,可以讀書,當我們沒有時間的可以選擇不讀書。選擇時間讀書,也許為每個人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想,但每個人卻為這個假夢想堅持,且說且不做,且於人說,於己且不做。


《曾國藩家書》:讀書,無須擇地,無須擇時,只須真心


讀書是需要時間,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讀書不是你花一天就可以讀完的,也不是你花一輩子時間就可以讀完的,讀書是持續增長的狀態,持續自我進化的方法。讀書使人明智並不是說讀了書就可以變得有智慧和明事理,而是說了讀書可以有智慧的去看清是是非非,理清自己心中的是非判斷,理清是非就需要一個人智慧,這份智慧也許你有,也許你就是從讀書過程中獲得的,而此後,你將會感謝這份獲得。


如果讀書不是發自真心的,就是清淨的地方,神仙的居所,也不適合讀書,何必要在乎讀書的地點呢?何必要在乎讀書的時間呢?


不要在乎時間,更不要在乎地點,我們在乎的那顆已經觸動的心,不要讓心停止下來。


所以,前面問題有個更好的回答,那就是讀書不要選擇時間,既不能選擇時間讀書,也不能有讀書需要時間這種想法,只要懂得讀書不要在乎時間就可以了,因為讀書之路何其漫長,只須我們用心去做就好。


結語:


不管讀書還是獲取知識都要一份誠意,所謂誠意,就是根據知道的去做,誠實不欺。知道一句就按照這句說的去做,這是身體力行的事情。


何為根據知道的去做,何為誠實不欺,若在讀書方面可以理解為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做,不要越過這條線,越過雖然能做,但非常吃力,往往結果不是我們心中想要的那個結果;誠實不欺則為我們既然發奮自立了,就不要拿這句話作為幌子,自己卻沒有作為,既要有所言,還要有所作為,才是我們對自己的負責,對自己的誠實不欺。


讀書時,不要糾結環境,不要選擇時間,只需要真心去讀。做到這三件事,我們才能對“自己誠實不欺”,首先對自己誠實不欺,後兒對他人誠實不欺,一個不騙自己的人,他又怎麼捨得去欺騙別人,假如,當真去欺騙別人時,那麼,這個人還沒有做到誠實不欺,即還不能接受自己騙自己。


注: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可以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