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西方帝國,僅僅為了方便管理,居然主動把自己一分為二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帝國從公元前1世紀凱撒、屋大維時到公元5世紀被蠻族覆滅經歷了五百年。帝國的領土橫跨歐亞非,地中海以及周邊有價值的板塊,基本上都被包括其中。

不過,這種統一,只存在了300年。自3世紀末開始,羅馬進入四帝共治時期,後來又分裂為東羅馬、西羅馬。

當然,歷史上分裂的帝國不是隻有羅馬,但羅馬的分裂與其他帝國的分裂卻非常不同,即,羅馬是主動分裂,換句話說是帝國中樞促成了分裂。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首創“四帝共治”制,將帝國化為東西兩部分,各有一名正帝和一名副帝,四個位帝一同治理國家。

不過,四帝共治不是將帝國分為四塊,而是帝國的防衛任務由四個人一同肩負。而且,戴克裡先的地位高於其他三人。羅馬是軍人干政嚴重的國家,出現將名分以及防務主動交給他人的現象讓人難以理解。到了公元385年,羅馬的最後一位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去世後,更是將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這樣的做法很難讓人理解。畢竟當權者追求的是獨攬大權,且從政治層面來講,國家分裂會形成隔閡彼此競爭,甚至會引發衝突,帝國的整體國力會被削弱。

既然如此,為什麼戴克裡先和狄奧多西這兩位大帝會促成國家的分裂呢?

這其實與羅馬帝國的地緣結構以及當時的國情有關。

羅馬帝國的疆土遼闊,主要集中在環地中海沿岸及周邊,結構鬆散,各板塊間相對獨立。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地緣結構不具備凝聚成國地緣條件。不過地中海穩定的氣候條件對羅馬人來說並不是難以突破的地緣屏障,羅馬人將其變成連接各板塊的地緣通道,進而將整個環地中海板塊有機整合並構建成為羅馬帝國。

這個西方帝國,僅僅為了方便管理,居然主動把自己一分為二

不過。這種連接和整合是有限的。畢竟地中海的阻斷作用存在著,且因為距離的增加而削弱了意大利本部的影響力。

這就為羅馬的分裂埋下了隱患。最初這種隱患並不明顯,畢竟,帝國的疆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海岸線,以地中海向施加影響。但是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大,邊緣領土通過地中海直接獲得的輻射影響就變得較為微弱。

這樣的情況就變得十分麻煩了——意大利本土的輻射能力變弱,帝國中樞對地區的統馭能力變差。西半部情況要好些,畢竟西歐、中歐和意大利本土離得並不遠,當地的蠻族實力也不強;而東邊,如,西亞的敘利亞、迦南、兩河流域與意大利是兩個世界,且當地的外部威脅更大(要面對東歐的遊牧武裝以及波斯高原的勢力)。

這對羅馬來說是個威脅。羅馬在東方投入的軍事力量必須足夠大才能抵禦敵人,但是,強大的敵人決定了羅馬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軍事力量,還必須具有高度集權的指揮體系。而意大利本土和東方的領土之間地緣距離十分遙遠,在古代交通訊息極端落後的情況下,中樞不可能直接指揮前方的軍事行動,只能放權給前方的統帥。這就造成了政治中樞和軍權的分離。

若這種局面是暫時的還好,不過東方的軍事壓力一直在,這就代表著軍事力量需長期掌握在一人之手,帝國中樞對軍權的掌握自然就會削弱。

當然,羅馬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在體制上作出了一些調整。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放寬對軍隊領導者干政的限制甚至接納。由此,只要軍隊領導者夠強硬,就可以奪取政權,社會道德對這種行徑並不譴責,篡位者不會揹負罪名。

這個西方帝國,僅僅為了方便管理,居然主動把自己一分為二

但是,僅靠這些並不夠。畢竟,帝國體制對軍頭的寬容不代表皇帝的接受。皇帝肯定不會希望自己被人拉下王座,對他而言,防範他人篡奪皇位,坐穩自己的江山才是正理。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御駕親征,將軍事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帶領軍隊鎮壓敵人,維護帝國的利益。

但是,這種方式只適合帝國環境相對安全的時候。若帝國的外部敵人眾多,烽煙四起,僅靠皇帝一人是無法成事的。

而這就是羅馬帝國在後期面臨的窘境——帝國後期內憂外患,重大軍情不斷。

這樣的局面,僅靠羅馬皇帝一人是無法應對的。再則,皇帝若是長期離開帝國政治中樞,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政治地位。

那麼,國家體制的調整就變得迫切了。戴克裡先大帝建立自身極高的威望後,將軍權分為四份,分給自己信賴的朋友,以這樣的方式來應對外敵的入侵,維持帝國的利益和自身的統治地位。

不過這種政治構架是建立在皇帝自身威望和朋友信任的基礎上的,缺乏穩定性,有著極大的危險。當戴克裡先大帝退位後,西方正帝君士坦丁與東方正帝馬克森提烏斯為了爭奪帝國最高統治權引發了戰爭。

最終君士坦丁大帝獲得了這場爭鬥的勝利。而他也發現了四帝共治的弊端。

針對這個問題,君士坦丁大帝提出了兩個策略,一是為了維持帝國穩定的環境繼續延續四帝共治制。但是隻舍一個正帝,其餘三個為副帝(三個副帝都是君士坦丁的兒子),以此從名分上確定自己最高統治者的地位。二是,在東方的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交界處,建立新城——君士坦丁堡,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都。

這個新都的建設是非常講究的,除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眾所周知的地緣區位優勢外,這裡能確保帝國中樞對軍事力量的掌握——帝國的兩大威脅是均來自東方的東歐遊牧軍事勢力和西亞的波斯高原地緣勢力。

這個西方帝國,僅僅為了方便管理,居然主動把自己一分為二

當然,君士坦丁堡從帝國的版圖上看過於靠東。在此建都,代表著帝國中樞對西地中海板塊的輻射能力會大大降低。不過當時西地中海的外部勢力並不強大,不需要設立較多的兵力。

不過這種政治架設存在較大的隱患。首先,四帝共治制度依舊在,三個副帝有地盤有軍隊,也有掙權的可能。其次,隨著時間的流逝,蠻族入侵的態勢越發強烈,帝國在東方和北方都面臨外部的侵襲,在這種情況下,帝國的軍事力量又要分散到東方和西方。這代表,僅掌控東方軍隊是不能震懾全國。

在這種形式下,帝國只能通過分而治之的方式維持帝國的穩定——將帝國徹底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位皇帝領導,這樣不僅能有效抵擋蠻族的入侵,確保帝國中樞對軍隊的掌控,還能緩解地緣結構鬆散導致的軍權分裂和內部衝突。

基於這種考量,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5年將帝國一分為二,賜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希望以主動分裂的形勢維持羅馬帝國、維持文明和民族。至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

不過狄奧多西大帝的這個做法並沒有挽救羅馬帝國的衰落。公元410年,也就是15年後,羅馬城被攻破,西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蠻族的傀儡,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不過東羅馬帝國延續了千年。

既然我們在前文談到,狄奧多西大帝主動分裂是有利於帝國的延續的,那麼西羅馬的實力遠比蠻族強,為什麼帝國會這麼輕易的被蠻族消滅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繼續為您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0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