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才能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

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

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減少消除百姓的心機,填飽老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競爭的想法,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老百姓沒有智慧,沒有慾望,使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

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太平。

《道德經》第三章

古人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及其低下時代,只是片面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忽視物質文明和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進步,是哪個時代侷限性,也是認識社會的片面性,

《道德經》第三章

如今在重視社會發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發展物質文明和科技文明,才是全面的符合時代的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第三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