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傳承及延用所致

冷戰(1947——1991)結束後,貧富差距被拉開,因此,世界上出現了殖民化現象、以及殖民地的解放等一系列因經濟與權利之爭而展開的後續衝突。

在今天,這個潛規則也依然成立,即貧富差距可直接導致權力及地位的傾向性,然而理智卻告訴我們文化才應當成為建立社會及民族秩序的基礎,而非財富。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認為“冷戰後時代世界政治的一個主軸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與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傳承及延用所致

在當時,對於各個國家所呈現出的不同文明構成了世界上的多個文明,書中提到學者們所定義的文明數量各不相同。

歷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絕對客觀的世界文明的劃分,只有相對嚴謹而已。

作者在書中列舉的文明主要包括:中華文明、由中華文明演變而來的日本文明、宗教意味濃厚的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七大分類。

這其中西方文明中又可以細分為歐洲、北美及拉丁美洲文明。事實上今天的歐洲文明並不會被西方文明所遮蓋。

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傳承及延用所致

文明的獨特性還源自於各個國家領土上居住著的其他國家的人的生活方式,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的結合也會形成新的文明分支或是注入於原本的文明中。

我們不難看出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的形成、傳承以及延用所致的深入民族骨髓、血脈的一種精神。

不論文明形成的過程中經濟因素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最終令文明得以重組並傳承下來的重要因素還是精神。

立足於社會上的每個個體,也同樣要遵循這個秩序,要想獲得某種精神高度,就必須要有內在的心理建設及文化底蘊,否則人們將沒有足夠的力量及能力去打造自己的信仰與獨一無二的“文明”。

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傳承及延用所致

單打獨鬥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英雄主義,但是在世界或是社會上進行自我實現,就必須要學會結盟、融合及協作,而這就是多個文明之間相互作用及成就的意義。

除去精神以外,消費觀、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也會形成一部分文化,但它無法成為一種文明被代代相傳。

充其量只是滿足一個時代當下的需求,影響某個地域一個時期的主流生活罷了。(實際上是一種非主流的文化)

同時這種文化會被流動、遷移的人們傳播到其他地域融合為全新的文化。而真正能夠主導文明的文化卻少之又少。

文明的構成,不過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傳承及延用所致

任何一種非主流卻能夠為整個時代所追捧的文化,都根植於當時的語言、宗教、民風、律法等各種環境因素。不得不說宗教在文明的變遷中佔據了不容小覷的地位。

這就相當於培育文明的土壤,從非主流到主流文化的形成、得益於那些在不斷地革新中留下的、且能夠被世人所傳承的彌足珍貴的經典文化。

文明的衝突、重塑都將被歷史的洪流沖淡,關於歷史的解讀,任何國家(民族)都有自己所持的立場。

也許我們始終不能站在世界的角度上看待多個文明的起源,但這依然不妨礙我們將值得傳承的文化保留到下一個“文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