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及延用所致

冷战(1947——1991)结束后,贫富差距被拉开,因此,世界上出现了殖民化现象、以及殖民地的解放等一系列因经济与权利之争而展开的后续冲突。

在今天,这个潜规则也依然成立,即贫富差距可直接导致权力及地位的倾向性,然而理智却告诉我们文化才应当成为建立社会及民族秩序的基础,而非财富。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认为“冷战后时代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及延用所致

在当时,对于各个国家所呈现出的不同文明构成了世界上的多个文明,书中提到学者们所定义的文明数量各不相同。

历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绝对客观的世界文明的划分,只有相对严谨而已。

作者在书中列举的文明主要包括:中华文明、由中华文明演变而来的日本文明、宗教意味浓厚的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七大分类。

这其中西方文明中又可以细分为欧洲、北美及拉丁美洲文明。事实上今天的欧洲文明并不会被西方文明所遮盖。

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及延用所致

文明的独特性还源自于各个国家领土上居住着的其他国家的人的生活方式,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也会形成新的文明分支或是注入于原本的文明中。

我们不难看出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的形成、传承以及延用所致的深入民族骨髓、血脉的一种精神。

不论文明形成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最终令文明得以重组并传承下来的重要因素还是精神。

立足于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也同样要遵循这个秩序,要想获得某种精神高度,就必须要有内在的心理建设及文化底蕴,否则人们将没有足够的力量及能力去打造自己的信仰与独一无二的“文明”。

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及延用所致

单打独斗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英雄主义,但是在世界或是社会上进行自我实现,就必须要学会结盟、融合及协作,而这就是多个文明之间相互作用及成就的意义。

除去精神以外,消费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也会形成一部分文化,但它无法成为一种文明被代代相传。

充其量只是满足一个时代当下的需求,影响某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主流生活罢了。(实际上是一种非主流的文化)

同时这种文化会被流动、迁移的人们传播到其他地域融合为全新的文化。而真正能够主导文明的文化却少之又少。

文明的构成,不过就是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及延用所致

任何一种非主流却能够为整个时代所追捧的文化,都根植于当时的语言、宗教、民风、律法等各种环境因素。不得不说宗教在文明的变迁中占据了不容小觑的地位。

这就相当于培育文明的土壤,从非主流到主流文化的形成、得益于那些在不断地革新中留下的、且能够被世人所传承的弥足珍贵的经典文化。

文明的冲突、重塑都将被历史的洪流冲淡,关于历史的解读,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所持的立场。

也许我们始终不能站在世界的角度上看待多个文明的起源,但这依然不妨碍我们将值得传承的文化保留到下一个“文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