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為什麼要服「中藥」來預防?有用嗎?

經常會有一些糖友抱怨:

降糖藥吃了那麼多,

為啥大夫還要給我

加苦哈哈的中藥,吃中藥有用嗎?


糖尿病友為什麼要服「中藥」來預防?有用嗎?


今天首先聊一聊中藥對糖尿病的預防。


中醫講究“治未病”,意思就是:要想預防疾病,首先要在早期注意養生保健。


《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疾病的發生有兩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即風、寒、暑、溼、燥、火外感六淫邪氣,如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外邪”,居家隔離就是“避之有時”。


一是內部因素,包括情志過極、飲食勞逸失當等因素。如果心態平和,就能“真氣存之,精神內守”,這樣疾病還怎麼發生呢?


《黃帝內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是保健的關鍵,飲食要有節制,生活要規律,不要疲勞過度。


總之,“上工治未病”,“病已成而治之,猶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也晚乎?”


意思就是說:對於已經生病了才知道用藥去醫治,已經出現混亂了才知道需要治理,這就象你口渴了才知道去挖井,要打仗了才知道去製作武器,是不是太晚了些呢!所以萬事要未雨綢繆,要提前想到。


糖尿病友為什麼要服「中藥」來預防?有用嗎?


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病”


隋末唐初有個醫家叫甄立言,在他的著作中說過“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指出:口渴、多飲、多尿、尿中有甜味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現,因此,糖尿病就是消渴病。


《黃帝內經》記載:“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去陳氣也。”


糖尿病友為什麼要服「中藥」來預防?有用嗎?


這段話中提到的“脾癉”,主要表現是肥胖,主要病因是“數食甘美”,治療當是管住嘴,邁開腿,控制體重。


脾癉不治療,肥胖就會產生鬱熱,“肥者令人內熱”,熱就會傷陰耗氣,就會出現氣陰兩虛,肥甘油膩傷脾“甘者令人中滿”,脾不散精,血糖就會升高,就會出現口渴、多飲、多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所以治療糖尿病不能從血糖升高開始治療,應從“脾癉”開始,要從小胖墩開始。


因此,對於存在“脾癉 ”問題的朋友除了運動、減肥,還可以早期服用一些中藥。

  • 可用葛根泡茶飲,
  • 如果舌苔厚、便秘加用:雞內金 生山楂 生大黃 ,
  • 如有舌紅少苔,可加用生地黃,
  • 如表現為食慾旺盛、容易飢餓的,也可加用黃連g。


但是,您是否屬於“脾癉”,是需要由大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進行辯證的,不可以隨便用藥哦。


文章:崔立俊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二科

配圖:網絡(侵刪)

文章若對您有幫助,請關注 ,非常感謝您的點贊、轉發與評論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