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新疆,西藏等地区归于中国的法理基础

过去我们理解辛亥革命,通常都觉得它是一次民主革命。皇上退位,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建立,就这么简单。

但是,《枢纽》这本书提示我们看到辛亥革命的另一个意义。就是中国从一个“古典帝国”转型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请注意,这里就有一个概念了,什么叫“古典帝国”?

过去我们对于“帝国”这个概念是有一些误解的,不是说有君主的就叫帝国。帝国在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含义是:在一个较大地理区域内、涵盖较多人口,整合了不同文化的族群,这是一个帝国。简单说,就是一个民族大杂烩。帝国的纽带,不是共同的文化,不是族群认同,而是君主或者是宗主国。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方说,在罗马帝国中,不仅有罗马人,还有希腊人,高卢人,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国家。历史上的奥匈帝国,主体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它们互不统属,有各自的政府,但是共同认同一个皇帝,它们合起来叫“奥匈帝国”。

大英帝国也是这样,在法理上,英国是英国,海外殖民地是不同的政治实体,合起来叫“大英帝国”。英国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既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的女王”又是“印度皇帝”。

你看,认同的纽带是宗主国和它的君主。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时候,不是说它有个皇帝,比如说“美帝国主义”,美国就没有皇帝,但是它只要试图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试图控制甚至是吞并,它就是有帝国主义倾向的。过去我们说苏联是帝国主义,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可是你看现代世界的格局,主要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挪威就是挪威人的国家,德国就是德国人的国家,波兰就是波兰人的国家。现在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民族国家”。也就是说,国家认同不是认同哪个君主,而是认同我们是同一群人。

抽象一点说吧,“古典帝国”是纵向认同,虽然我们是不同的人,但是我们认同一个统治者。而民族国家是横向认同,我们是同一群人,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这两种政治形式的区别,就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来源的不同。

现代政治演化的过程,基本都是从古典帝国转型为民族国家,因为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更大嘛。但是,相应的结果就是历史上的大帝国全部崩解了。大英帝国盛极一时,二战后殖民地也纷纷独立了。土耳其帝国盛极一时,但是要在现代国际社会生存,它也必须转型为一个民族国家,代价是其他的不属于主体的民族纷纷独立,土地面积大大缩小。

可是你发现没有,唯一的特例就是我们中国。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也是从一个古典帝国转型为一个民族国家,但是基本保留了大清帝国的疆域。原来中国是由很多民族组成的,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么多民族合起来认同为一个“中华民族”,没有发生各个民族纷纷独立的事,这在世界历史上,在从“古典帝国”到“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问题是,这个结果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回到辛亥革命的现场,你会发现,这不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过程。

当年的革命党,就是孙中山那群革命家,其实刚开始是按照民族国家的理想来设计未来的。

比方说,当时有个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叫章太炎,他就觉得,在推翻清政府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汉人政权,也就是恢复明朝,甚至宋朝的模式。在具体构想上,章太炎甚至说,要把朝鲜,越南这些,受汉文化影响深的地方纳入中国。至于,像草原、沙漠、新疆、西藏这些地方,爱来来,不爱来就算。

孙中山的刚开始的想法跟章太炎一模一样,你看他提的那个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就是直接把当年朱元璋驱逐蒙古的口号拿来用。这个做法其实可以理解,当时在革命,有什么力量就用什么力量,民族凝聚力就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你看,我们的大好河山都被异族给占了,现在我们革命,就是要把他们赶出去,恢复自己的国家。孙中山在国外演讲,说的就是这一套,这才有大批海外华人愿意捐款,才能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起义。

但是,如果辛亥革命一直按照这个路数走下去,就算成功了,中国也就危险了。你能想象今天的中国没有新疆、西藏、蒙古和东北吗?那我们的国际环境就要恶化得多,中国的实力也要差很远。

如果中华民国一开始,就像世界上其他很多古典帝国那样,虽然完成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转变,但同时变得四分五裂,那后来能不能挺过抗战,挨得住日本的侵略,都是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这个后果没有发生呢?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辛亥革命。表面上看,这是革命党胜利,清政府失败的过程。但实际上,清政府做为博弈的双方之一,在客观上也有贡献。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注意一份文件的价值了,就是《清帝逊位诏书》。高全喜老师还专门为这份文件写过一本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

《清帝逊位诏书》是一道全方位的退位诏书,什么叫“全方位”呢?我们来看他的诏书是怎么写的,“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下面这句话重要了,“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最为重要。

其中的意思是,我全权退位,连满洲的旗主我也不当了,全交给你。从前的大清国,就是现在的大中华民国。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你们从前怎么效忠清政府,现在就怎么归附中华民国,这份诏书也是中华民国的法统来源。

你想,当年的汉人的革命党一造反,推翻了皇帝。如果皇帝直接二话不说就退位,那当时的满洲人会怎么想?我们旗人还是认这个皇帝的,还有蒙古、西藏,他们也都是认同皇帝的。

现在没有皇帝了,我们是不是就该独立啊?这种思想就难免会冒出来。但是现在皇帝在退位诏书里说了,别胡思乱想,“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摊子没有散,我是全部交权给了共和国,这才在法理上维持了中国的统一。

当时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是孙中山的革命党政府,也是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颁布《临时约法》的时候,就不再提什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了,而是说“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也就是所谓的“五族共和”。

你看,这个时候,孙中山他们已经放弃纯汉族的民族主义,而是在构建一个大中华民族主义的国家。当年的一念之差,可能后来的历史走向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叫“惊险的一跃”。

当然,这个过程没有那么简单。法理上的统一只是第一步,真正让那么多个民族在身份上认同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这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节选自《罗辑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