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是一场胜利的革命,也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显著的两面性使其注定成为一个难以处理的敏感题材。如果偏向于表现旧官僚兼新军阀袁世凯窃国而失败的一面,不符合主旋律的要求;如果偏向于表现革命党奋勇拼搏、创立民国的一面,虽然满足了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但却无法真实地再现辛亥革命的本来面目,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因此,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题材,拿捏的力道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很庆幸张黎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

导演明智地抛弃了前两部献礼片长跨度的表现方式。《建国大业》选取了1945年重庆谈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四年时间,而《建党伟业》更是跨越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按此推演,《辛亥革命》完全可以从1900年庚子国难开始铺垫,加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革命党与立宪派斗争等情节,但导演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将镜头仅仅对准1911年黄花岗起义到1912年清帝退位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凌乱已被多次证明,恰恰是短跨度能够给导演带来更大的表现空间,拿捏细节,展现力道。

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

影片最难拿捏的莫过于两面三刀的袁世凯,而故事最为精彩的也是这个袁世凯,他一直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全片,与革命党构成的明线相呼应、相对照。影片上映后,孙淳的表演广受好评,特别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暗通款曲、金銮殿上恐吓隆裕太后等细节的处理着实精彩,可惜没有加入用优待条例诱惑隆裕太后的情节,不然就更加完美了。但是,真正表现导演功力的实际上是袁克定的表演。袁世凯老道沉稳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演员的表现空间,而袁克定的多次出场虽然都显得轻浮张扬,狼狈退场,但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袁世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全部抖落了出来,同时再次凸显出袁世凯的阴险老辣。当然,导演还是别出心裁地给袁世凯安排了两场张扬戏,隆裕太后被吓到后袁世凯出宫时的翩翩起舞,清帝退位后在新闻界面前剪辫子的公开表演,再老道的政客毕竟也有情不自禁的时刻,也借此暗示了革命的失败,兼顾了辛亥革命的两面性。

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

相对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对年轻革命党的描绘简直就是单向度、直线型的表演,特别是对孙中山和黄兴两大主力的表现更是抓住了重点。作为天才的革命煽动家,导演专门给孙中山安排了大量的演讲戏,特别是对四国银行团的演讲将孙中山的演说才能的表现推向极致,尽管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后,工于算计的西方列强主动选择了观望,做出了金融中立的决定,孙中山赴欧实际上是为革命政府筹款,但失败而归。相对于孙中山,黄兴的长项在于军事,因此导演将黄兴的戏份几乎全部安排在战场上,可谓各得其所。

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

与《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导演精心编排了两组人物的情感戏,林觉民与陈意映,黄兴与许宗汉。毕竟历史的基点在于人,个体的感受是对历史最真实的注解,也是历史的鲜活之所在。区别于传统主旋律影片将重现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唯一的任务,影片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切身感受,不论是革命领袖、王公贵族、军阀官僚,还是普通的革命青年、新军士兵,浮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历史的布景,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也许是影片更大的价值所在。

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

辛亥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