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来“沟南许地”许氏家族英才辈出

七百年来“沟南许地”许氏家族英才辈出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叱咤风云的许姓家族,被誉为“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如今,这个家族的后代仍安居乐业在地处汕潮揭三市交汇、华南五岭入海处的沟南许地。七百多年沧海桑田,许氏家族在此地繁衍生息。他们以耕读传家,秉承祖训,传承家风,培育出无数济世安民、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才。

走进沟南,便可看到村口迎面立着的一扇古色古香的照壁,上有鲁迅先生所书集字:“沟南许地”。这面古老的墙壁好像一道分界线,隔绝了熙熙攘攘的外界,保留住村子浑然天成的古朴。依山傍水,湖光秀色,沟南许地仿佛集聚了所有的钟灵毓秀与文运才思,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清官廉吏、革命先驱、红色将领、教育大家、科研泰斗和商业奇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难以磨灭的足迹,见证了许氏家族绵延七百年的辉煌历程,成为潮汕人杰地灵的缩影,潮人家风传承的代表。鲁迅先生为其题写对联:“文且武安邦兴国古今今胜古,史与俗昌社旺稷先后后承光。”这幅对联镌刻在许氏公祠门前,用于勉励世世代代许氏子孙。

许氏公祠是粤东地区许氏子孙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处处可以看到许氏家风的注解和传承。祠堂外两边墙壁上镶有36道石碑,称为“光宗碑”,上面除了铭刻许氏子孙中举立功、加官晋爵的荣耀,更记载了这些名人忠君爱民、勤学孝亲的传世美德;祠堂中“克迪前光”、“礼乐诗书”、“孝悌忠信”等名言警句镌刻于显眼之处,无不在提醒子孙后代努力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沟南村的祠堂民居大多是“四点金”组成的“驷马拖车”式建筑,除了许氏公祠,村中的登科第、大夫第、儒林第、三希堂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在这些百年老屋里,许氏先辈们精心设计和铭刻的“颜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各种治学、处世、为官的心得警句,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使人们沐浴于诗礼之家的儒雅气息之中。

如今,修葺一新的许氏祠堂已成为家族历史文化展览馆,详尽介绍了许氏历代名人和家族悠久历史。我市文史学者许因才老师20多年来潜心研究沟南许地历史,他告诉记者,沟南许氏家族传至许弘烈公一代,家族分为数支,一支留居沟南本土,一支在清乾隆年间外迁至广州高第街。因名人辈出,广州高第街的许氏族人被称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这其中便离不开“耕读传家”的好家风。在许氏十五世到十八世,族中多人入朝为官,因德才兼备享誉朝野。如乾隆、嘉庆两朝学政名士许梦榜、光绪朝两部尚书许应骙、有“许青天”美誉的许应鑅、廉政楷模许应锵等等。来到民国时期,许氏子孙一样功勋卓著:民国时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与堂兄弟许崇灏、许崇济一起,被称为孙中山麾下“许氏三杰”,在辛亥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此外,北伐军大元帅前卫许崇年、红军将领许卓、地下党员许锡缵、潮汕“七日红”革命烈士许怀仁,商界奇才许世祜、许乃诏,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学前校长许崇清、现代科研双星许慧君与朱光亚夫妇等都是沟南许氏后人。

许因才说,沟南许地历史上共出了20名举人、3名进士、1名翰林,以及 1人获颁圣旨,还有29人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辉煌的家族史,离不开许氏家族诗书耕读优良传统家风。许因才认为,沟南许地的家风可以升华为十个字,那就是“礼”——仪容敬谨,“静”——宁静致远;“序”——长幼内外上下各有序;“书”——诗书为立身之本,学而优则仕;“余”——留余,不过激,符合中庸之道;“耕”——勤耕耘,有余力,则学文;“睦”——居家和睦,社稷安宁;“实”——脚踏实地、克勤克俭为立国之本;“弈”——博弈,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成绩;“献”——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冲淡了门廊上的彩绘、飞檐上的嵌瓷,但许氏历代先贤“耕读传家 高风秉承”的家风家训仍代代相传。在今天的沟南许地,《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诗文仍是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必读课。也正因为此,许氏子孙至今依然人才辈出,遍布潮汕、广东乃至全世界,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续写着许氏家族的辉煌。(记者 陈静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