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 《温热论》


前天期推送了《古代传染病学先驱吴又可和他的「温疫论」》,今天介绍吴又可的老乡,又一位治温病的大医家,叶桂叶天士。


1

叶桂,字天士,苏州吴县人,有清一代大医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广负盛名,“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被称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当时的礼部尚书、文学家、学者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桂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叶天士医术高明,声望颇隆,却也为此所累,一生忙于诊病、出行,活了80岁,竟无暇著书立说,“记”在他名下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都非其亲自所写,而是由他的学生、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而成。既是遗憾,也是幸运。


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2

叶天士医学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吴又可《瘟疫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温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旧有“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叶天士所主张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论点,直接指出温病的主因,即外邪;入侵途径为“上受”,即指温邪从口鼻而入;首犯部位为肺等理念,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他还根据施治经验开创性地将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卫,是指阳气的一部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彪悍,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邢的作用为特点,所以叫做卫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营,乃水谷化生的精微之物,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以脉,化以为血”,意即营是血的基础和前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是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从部位、活动范围、及生成过程来看,卫气营血有浅深先后的区别,引用到辩证上是卫—气—营—血,标志着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是叶天士主张的温病辩证纲领。


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叶天士关于温病的分证治法,也以此为基础。提出“在卫,汗之可也”(这里的汗之,为辛凉透解之意, );“到气才可清气”(清气是指清气泄热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症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耗血是指耗伤营阴和血液,可导致血液粘稠,运行障碍;动血是指血热迫血妄行,而产生的出血和瘀血)。


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3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叶天士认为,传统的伤寒传变是伤寒初起——寒邪留恋在表——卫阳被抑——表寒证——传变慢——里热症;而温病的传变则是温病初起——素体内热偏盛——两阳相遇——表热证——无化热过程——里热症。为后世众多医家所推崇。另外,叶天士还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用以诊断及预判温病的病情,都很有独到之处。


除了温病领域外,叶天士在儿科、妇科、内科也都很擅长,被称为“贯彻古今医术”。川贝枇杷膏相传也是他研发出来的。


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叶天士临终前曾给儿子们留下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足以反映叶氏对医者能力、责任、道德各方面的要求和态度。


一代名医叶天士和他的《温热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