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你同意吗?

山不在高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出自鲁迅于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一封信。原文如下:"昨得来信后,匆匆奉复,忘了一事未答,即悼柔石诗,我以为不必收入了,因为这篇文章已在《南腔北调集》中,不能再算"集外",《哭范爱农》诗虽曾在《朝花夕拾》中说过,但非全篇,故当又作别论。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惟《晨报》上之一切讥嘲,则正与彼辈伎俩相合耳。"

回到语境中去,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是在杨霁云来信赞誉他的诗而鲁迅先生自谦之后。为何是自谦呢?鲁迅先生一生旧体诗词作的不多,却作的极好,几乎首首精品,字字珠玑。我们所熟知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都是出自先生之手,由此可见他旧体诗造诣。而在信中,他却自称"于旧体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言",这明显是谦虚的说法。像鲁迅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从小就受过旧体诗的训练。因为清朝科举从乾隆年间恢复了格律诗的考试,所以学诗是传统旧式教育里的启蒙功课之一。看看他的几首诗就知道,鲁迅不但会作旧诗,而且他的诗大多是严格的格律诗。正是在自谦这一说辞下,鲁迅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表现对唐诗的极尽赞美,而贬损自己的诗歌。所以我们不能单句拎出来不分语境的加以揣测。

提到中国古诗,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唐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已然成为这个朝代最为鲜明的标志。人们在列举中国古代文学时,往往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举,由此可见唐代在诗歌发展领域的顶峰地位。唐诗宋词达到了诗词的高峰,因此会有:"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之说(蒋士铨《辩诗》)。但我们注意到,在"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后还有这样一句话—"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言外之意是只要翻出唐诗藩篱,是可以动手的。宋诗在唐诗之外又往议论化、文字化、才学化方向开辟,也取得了不俗成就,就是显例。所以不要以为鲁迅真认为后人就不能写诗了,他自己虽然也说"大可不必动手",但是仍旧忍不住"有时也诌几句"。

清人赵翼有首非常著名的诗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所以今天的人也不必把鲁迅的话断章取义,喜欢诗词的人不必局限于读唐诗之中,唐诗经典,其他朝代也有不少可观之作,在此之外我们也可学先生"诌几句",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到古人精髓、领略诗词风味。


一往文学


不知鲁迅先生是否说过此话。权且当作真说过这句话:“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对这句话我两两点看法:

第一,这句话从鲁迅说的时候来看,有正确的一面。因为有历史记录和作品流传的唐朝诗人过三百多人,这些人的作品有的达三五百首。人数和诗作之多前所没有。而且到鲁迅时代还没有人的诗作超越唐诗,无论写风景风情风流的何种内容都无法与唐诗相比。

第二,从现在来看,鲁迅的话就不正确,起码狭隘有偏执己见。毛泽东的诗就可以说超越唐诗。当时毛泽东的诗不曾发表,鲁迅未读到说好诗在唐代后就再无好诗。说毛主席的诗超越唐诗,有人会不服,那请看下文。

以唐朝李白的诗为最高标准算,他的诗好在夸张和想象手法以及选字精妙使其诗作达到最佳上品之一级,但毛主席在这方而的运用达到并超越了李白。

例如夸张和想象的运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运用夸张和想象完全可以和李白比美而且更有主宰环宇之气势。夸张是把事物的属性特点小的夸大以增强气势。但毛泽东诗作中不光把小的夸大,还可以夸长反用把大的说小以藐视并突出表现其霸气豪气。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看来,长征途中阻挡红军前进的巍巍五岭山脉群峰连绵只不过是泳池中细微的波浪,鸟蒙山脉崇山峻岭只不过象在地面滚动的小泥团。这种夸张和想象表现出毛泽东的勇气和必胜之雄心。而李白的诗作没有一首夸张反用把大说小来表示自己气度的句子。这就是毛泽东的诗超越李白的地方。

李白在《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虽有豪情但也暗含因仕途不顺放纵享乐的颓废消极。而毛泽东的诗词从未有任何灰心丧气哪怕遇到天大困难危险,同样是写酒毛泽东有“把酒酹滔滔,心朝逐浪高“的澎湃激情,对前途光明充满希望和理想的正气。这是李白的诗不曾有的。

当然李白因为时空相差太远,无法和毛评东相比,李白只算诗人而毛泽东却是伟人中的诗人。


存铭岁月1


鲁迅先生这句话出自1934年他写给杨霁云的一封信中,我们具体看看原文来理解一下鲁迅先生这话的意思,以免断章取义,下面是信中包含这话的一段内容: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是鲁迅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诗时,一段自谦的话。说是自己“胡说八道”云云,但事实上,鲁迅先生也是旧时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对格律诗不陌生,而且他擅长写格律诗,比如: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当然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文人自然也熟悉旧诗的写法。那么鲁迅先生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虽是自谦,但也不无道理。

众所周知,唐诗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高峰。唐诗题材广泛,作品众多,内容丰富,辞藻华丽。而且到了唐代格律诗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其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很多诗人善于用华丽的词藻结合唐诗的严谨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唐代人对诗也是相当痴迷,当时的许多诗人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广受青睐,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所以,无论从文学成就的方面来看,还是从受人热衷的方面来看,唐诗这座高峰,确实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陋室流年


同意!伟大的三大圣人之一杜甫是我国最杰出的文豪!他的作品是我国文学的高峰!

鲁迅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感觉杜甫至今还活在社会上”。鲁迅是现代圣人,由于时代原因他很少夸赞人的,可他对杜甫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可见十足的惺惺相惜啊!

同理,毛主席也是很少推崇人的,可他对鲁迅是毫不保留的赞扬。可见,只有伟人才能真正理解伟人,我等老百姓达不到那样识人的程度。毛主席前中期的诗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其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当然是前无古人的。这个时期的伟人喜欢“三李”而不喜欢杜甫,认为杜甫的诗不够昂扬向上。但我们要注意:伟人晚年的诗词逐渐有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杜甫靠近了!主席晚年经常诵读陈亮张元干的词,读到深处往往涕泪滂沱,这时他老人家一定会对杜甫的诗有新的感受的!这一时期主席的词《读史》就开始产生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这首词以其涵盖天地的境界,深邃凝重的感情对社会人生开始了自己的追索,精心选择的意象和思想完美结合,达到了顶尖诗词的高度。

鄙人看来,毛主席和杜甫是少见的最伟大的圣人,相比之下,鲁迅也达到了圣人境界。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是最好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顶峰。从易经到唐诗,鄙人曾经激动万分写到:“沿移一经之脊椎兮,渐长丰满之血肉。孜孜万年之穷思兮,忽绽绚丽之梦幻。字字珠玑之琳琅兮,,,”唐诗,写尽了社会人生各个领域的情感和领域,给后世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可谓华夏盛事也!

不读唐诗就不知道中国。所以,外国人不学汉语,可以肯定的说,是无法深刻了解中国的。


嵩山道士


我觉得这位文化人没必要提出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的思想是向上的,是正能量。鲁迅先生说的这句话,我也记得,但要看文章的上下去理解,而且也不能掩盖鲁迅先生的伟大,再说了,鲁迅先生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不能只理解单句、词语含义。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但不要把鲁迅先生神化,把他老人家的每一句话都当成金科玉律。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在当时的时代肯定有局限性,他的思想是随着年龄,社会进步而进步。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千万不要有意抠字眼儿,这本身也是鲁迅先生反对的。

因为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毛主席有说过,历史对他老人家评价功过七三开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如果就一句话抠住不放,这本身就是不对的。

记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任何人都一样。任何思想体系,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毛主席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孔子让人们每日三省,这些都是很有哲理的。

鲁迅先生就是正能量,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我的确曾看过类似的话,但是有上下文的,他都是为了民族,他是大写的人。



大志远思想空间


1934年12月20日先生写给杨霁云信中 ,有如下言语,摘录片断: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联系上下文,知道是先生自谦,别人赞他的诗好,他就把唐诗拿出来把自己压下去,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家鲁迅先生是低调谦的人,如《哭范爱农》(后来收录于鲁迅的《集外集》),范爱农生前为先生的挚友,是光复会会员,二人相识于日本,后来在绍兴师范学校共事,有机会经常在一起喝酒,是一个诚实正直,愤世嫉俗的人,1912年意外身亡。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这就是一首端庄沉稳的格律式,我们上高中时读过,觉得意境深远,格调沉郁,读来舒服.就是不知道于诗来讲,此篇天衣无缝,是完美的五言格律诗.

所以,先生的话什么都可信,唯说“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不可以信,尽管唐代把古诗推向了一座高峰,确有"会当凌绝顶,一觅众山小"的境界,但说好诗做完了,单单这一句而言是不正确的,

1.因为先生自己就是做诗大家,看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看回答这个问题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张嘴就来,不管你同意或否定,最大的问题在于从提问的人到答题的人,一个断章取义,一个见题就答。

鲁迅这话出自他书信往来,现在抄录如下: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谄几句,自省亦殊可笑。"

如果你们某些人稍微有点理解能力都知道在自谦,而且也说明了原因。第一鲁迅的几首我们可见的旧体诗其实是不错的,拿到唐宋也算中上,但是还是没有达到全盛,原因鲁迅自己也说了,基本被唐做完了,注意前面鲁迅加了一句,不是诗被唐做完了,一切好的诗被做完了。后面来的自然也有可看可读的,但是基本逃不出唐的藩篱。而且唐诗并非三百首,超过五万多首,名家辈出,从皇帝到平民,做诗,在唐朝就像吃豆腐一样容易。后来都说宋词元曲,不再说诗,是相当有道理的,鲁迅的总结也就到位了,你能写一首漂亮的古诗,但是永远达不到,唐人的高度,或者最多与之相仿,因为都被唐人玩绝了,这还不能不服气。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即便才华横溢,也有短板和专长。

最后希望大家答题前向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朋友学习,好好研究清楚再张嘴。那就完美了。


江阳沽酒客


在正式作答本题前,先给大家分析一个小故事,分析完后,答案应该就出来了。


去年,与多年不见的好友重聚。“我想死你了!”张二破口而出。李五听罢,十分感动。相信他不会追究张二的话,他知道张二肯定像自己一样,很想对方。我敢肯定,他们俩想念对方,都不会想到“死”的地步。那么,为何李五听到张二的话后,没有质疑张二呢?

原因很简单,李五知道,张二只是在强调他对自己的想念之热烈而已。张二的这种表达,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这类表达,看似非常绝对、不够写实、不太严谨,却非常能够传达人的情绪和心理。这种表达,我称之为情绪化表达。

这类表达,字面上越绝对,越干脆,情绪表达得就越充分、越到位。你不能深究其字面意义,否则,便落入言诠,拘泥字句,显得有些天真了。


具体到题主之问,显然,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鲁迅的这句话,不怎么严谨,有些绝对,显然不能奉为金科玉律。不过,用来赞美唐诗,却是极其恰当的。


先从字面意义“追究”一下迅翁哈。

“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既然是“一切”,肯定不止包括中国喽,外国诗歌,鲁迅先生都读过吗?鲁迅先生的外语,除了日语还不错,别的都不能算精通吧。20世纪初前后,汉译的外文诗歌数量非常有限,就是到今天,还有大量外文诗没有中译本。因此,“一切”的说法,太过绝对了。

其次,如果迅哥儿此言有理,那么,唐后是不是没有好诗了?宋词,算不算是诗?如果不算,那么,宋诗呢?

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张作岭南人”“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等诗,都不是好诗吗?

黄庭坚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闭门觅字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等诗,也都是烂作吗?

陆游、元好问、黄景仁、钱谦益、吴伟业(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黄遵宪、龚自珍等人的优秀诗歌,也都算不上好诗?甚至那位不出名的女诗人,写的“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之句,也都是烂诗吗?

显然不是!读了很多古书,格律诗词写得不错的鲁迅,所读唐后的好诗数量,肯定远比写作本文的作者和阅读本篇的朋友们多,他不会不知道唐后还有许多好诗!他只是想赞美唐诗的精美、经典和高度成就而已!


如果与后世各朝的诗歌总体成就相比,唐诗的伟大成就,可能罕有其匹!至少,到今天,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时代的诗歌,总体成就能够超过唐代。因此,鲁迅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唐诗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

然而,不必也不可拘泥字面意思,认为唐之后,真的就没好诗了。何况,时代车轮还在向前推进,今人写不出好诗,将来肯定就没人能写出来吗?

我们不知道,可能也看不到,但不代表将来就不会有!

因此,把鲁迅的这句话当作对唐诗的赞美就好啦!



风雅正


问题:鲁迅曾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你觉得有道理吗?你怎么理解?

前言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确实是鲁迅先生说的。那么这句话是出自哪里呢?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这句话,鲁迅真瞧不起唐以后的诗歌吗?


一、 关于《致杨霁云》这封信

在1934年12月20日鲁迅写给杨雾云一封信,上面那句话就来自这封信。从这封信来历有鲁迅先生关于诗的一些看法,自己的诗自谦到”奖誉太过“ :

  昨得来信后,匆匆奉复,忘了一事未答,即悼柔石诗,我以为不必收入了,因为这篇文章已在《南腔北调集》中,不能再算“集外”,《哭范爱农》诗虽曾在《朝花夕拾》中说过,但非全篇,故当又作别论。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惟《晨报》上之一切讥嘲,则正与彼辈伎俩相合耳。


二、鲁迅的自谦与自负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谦虚中的自负”。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老街后面讲的有没有道理。

鲁迅在这封信中说道:”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

这句话明显是谦虚。 像鲁迅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基本从小就受过旧体诗的训练。因为清朝的科举从乾隆年间恢复了格律诗的科目,因此学诗是传统旧式教育里启蒙功课之一。看看他的几首诗就知道,鲁迅不但会作旧诗,而且他的诗大多是严格的格律诗。

信中提到的《哭范爱农》后来收录于鲁迅的《集外集》,纪念的范爱农是光复会会员,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相识。和鲁迅曾经作为是绍兴师范学校的同事。1912年身亡。这是一首没有瑕疵的五言律诗,平水韵十一真。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信中提到的《悼柔石诗》就厉害了,几乎尽人皆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的平水韵四支。上面这两首都是旧体诗中最难的格律诗。中间二联对仗,上下两联要黏连,押韵都是一韵到底,平仄连半拗句都没有, 所以鲁迅在信中”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明显是谦虚得有点过头。

其实鲁迅对于自己的旧体诗还是颇有几分得意的。


为什么要说鲁迅对于自己的诗比较自负呢?如果我们要说自己诗不太好,您会拿唐诗宋词来比较吗?

鲁迅说的是:”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如果换一个普通人这样说,你会怎么看?比如:

老街我赚钱的本事不咋样,我觉得除了李嘉诚以外没谁懂得怎么赚钱了.....

老街我篮球打得不太好,我觉得乔丹以后就没有什么人会打篮球了......

老街我诗作得不太好,我觉得李白杜甫以后就没有人会作诗了.......

如果有人这么说,估计脑海里马上出现一个宋小宝:吹牛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信中鲁迅说好诗已经做完,可是后面又说道,虽然如此,但是鲁迅我还是要写诗的: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不是自负是什么? 其实,他的骄傲你不懂。

三、自比于李商隐的鲁迅

鲁迅的诗中有不少与李商隐相似之处,他一定专门研究过李商隐:

鲁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李商隐:“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赠郑说处士》。

鲁迅:“金屋何进贮阿娇”《惜花四律其二》;李商隐:“金屋修成贮阿娇”《茂陵》。

鲁迅:“下土谁秦醉,中流辍越吟。”《无题》;李商隐:“日月淹秦甸,江湖动越吟。”《念远》。

鲁迅:“敢有歌吟动地哀”《无题》; 李商隐:“黄竹歌声动地哀”《瑶池》。

鲁迅:“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赠邹其山》;李商隐:“有客虚投笔,无聊独上城。”《城上》。

鲁迅:“春兰秋菊不同时”《偶成》; 李商隐:“春松秋菊可同时”《代魏宫私赠》。

在这封写给杨雾云的信中,结尾部分写到:”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惟《晨报》上之一切讥嘲,则正与彼辈伎俩相合耳。“

信中”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是指林庚白在《晨报》上《孑楼诗词话七六》中说的话,他将鲁迅旧体诗的功力比作李商隐:以论功力,突过义山。

近见鲁迅《吊丁玲》绝句极佳,此老固无所不能耶,录以实吾诗话。诗云‘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以论功力,突过义山。’,

结束语

唐诗宋词是古典诗词的高峰,因此会有:”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之说 。大家知道鲁迅虽然说”大可不必动手“,但是仍旧忍不住”有时也诌几句“。而且从其言行之中,可以看出,鲁迅自己也并不认可。

今天的读书人更不必把鲁迅的话断章取义,喜欢诗词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一定还要多写多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到古人精髓、领略诗词风味。

赵翼不是说过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对于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首先这句话本身不存在道不道理的讨论实质意义,因为并不涉及是与非。最起码这句话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当然除非诗词衰亡,但也只能说明鲁迅先生这句话的预见性,却不关于道理。道理是什么,道理就存在是与非要求的对与错,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必须明确的善恶关系。

所以针对鲁迅先生这句话还不至于牵扯是与非,同时诗词做为承继历史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而存在,自然就不是随便可以轻易被消亡,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这种绝对性不看好的话语?

最少应该排除鲁迅先生这句话存在任何恶意,还有故意。所以要理性看待鲁迅先生这句话就是作用性、而不是道理性,也就是鲁迅先生这句话具有的是作用而不是道理意义。

因此都需要至少从善的一面而不是就恶的一面来认知感受鲁迅先生这句话,从作用性意义上来看,很直接鲁迅先生这句话毫无疑问的真实就在期望能够唤起和激励后人敢于面对的挑战意识。

激发起更多的后来人勇于超越前人的创思兴趣,其实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激将法,为了就是希望能够使得诗词的前进只会更加优秀发展,保证文化的重要价值得到有效传承,不至于出现停滞,倒退、甚至发生灭亡的情况。

鲁迅先生这句话“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在于的就是作用性,就在要求打破这个人为设定的“一切”,以此来激励敢于和推动勇于挑战“一切”。这才是鲁迅先生这句话意义的所在,这才是鲁迅先生品格的符合。

因为就在鲁迅先生的笔,并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能够作用于社会,也是社会同时认可的,这才是关键。虽然这仅个人的认知,但是做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尽管达不到鲁迅先生要求打破的这个“一切”,不过还在于“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时最后推荐个人创作的一首七律诗。

【秋冷】七律/东都有湘/平水

不由秋冷夕阳中,江望同天尽染红。

灯火来时流水覆,晚钟更唤故人匆。

青窗直影如山重,白月生寒共语穷。

浪角潮听浑作岸,横枝起夜莽悲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