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杨修懂曹操还是不懂曹操?为何屡屡能猜中曹操心思,却又落得个因言获罪的下场?

方唐在胡言乱语


所谓圣意难测,君主只有让臣下猜不透,保持神秘,才能更好的驾驭臣下。君主如若被你算的死死的,那君主就会没有安全感。

杨修之死就给我们思考的太多,但是杨修死在太过于懂曹操,而且还大嘴巴,所以必死无疑,这点是没有错的。你看看,荀彧他们,能不懂?能不会猜,但他们知道口舌不慎会引祸上身,即使他们就是被问,也会三缄其口,根本不可能有到处散播自己猜对上司心思这样的轻浮举动!

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把门拆了,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一盒酥,杨修随即将酥饼分给了众人,曹操将鸡肋作为汉中争夺战撤军的口令,杨修马上令士兵收拾行装,曹操就真的是这个想法,未必!杨修自作聪明就是最大的不聪明!

曹操,一代雄主,一向还是很重视人才的,但是对杨修这样的大嘴巴,估计心里会冒出一个‘’蠢‘’字。




江涛涛历史



杨秀太聪明了!聪明的过头了!让人反感!如果我是曹操就这么个人在身边,什么都被看穿,耍小聪明,你忍得了吗?我可忍不了!曹操是什么人,你在他面前晒小聪明,很多次了比如(一人一口酥)事件,还有很多,曹操忍他很多次了,受不了了,曹操是什么人?他面前的聪明人还少吗?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哪个比他差,就他爱出头,还不知收敛,打仗的时候还鸡肋,看穿了要撤兵,到处去说,曹操终于忍不住了,才杀他,正好稳定一下军心,死在没有情商,人是非常有才华,但是死于多嘴,这就叫小聪明丢命。


历史的波澜壮阔


杨秀太过于懂曹操,就是因为太懂,聪明反被聪明误,故才落了个因言获罪的下场。

杨修之所以有这般下场,纯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人喜欢耍耍小聪明,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把门拆了,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一盒酥,杨修随即将酥饼分给了众人,曹操将鸡肋作为汉中争夺战撤军的口令,杨修马上令士兵收拾行装。总之一句话,杨修虽然了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想法,公之于众。所谓伴君如伴虎,杨修这番该是在劫难逃。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思维超前的人,在封建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战乱时期,他能三次下达招贤令,放低姿态吸纳英才,实属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跟随了曹操后,自身的本领和潜能才能挖掘出来,比如著名猛将于禁、张辽等等,可见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准。

但杨秀一而再再而三的,将曹操心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想法,公之于众。才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灥靐飍羴麤龘


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算得上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连狂士祢衡也认可他。人们一般认为,杨修的不幸是缘于立储之争。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储后,为了防止杨修从中添乱,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就于临终前把他给解决了。

据有关史料来看,也不尽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真地不懂曹操!

一、杨修之殒命,与立储之争关系不大。

曹丕和曹植争当王储时,杨修是帮助过曹植。曹丕被立为王储后,杨修想离开曹植,可曹植一再拉拢他,他“亦不敢绝”。

曹植(右)与杨修(剧照)

曹植毕竟是曹操的爱子,即使不能成为王储,也是不能随便得罪的。因此,彼此间来来往往是很正常的。

但是,杨修与曹丕也不错。他曾把一把“王髦之剑”献给曹丕,曹丕非常喜欢,经常佩戴在身上。曹丕称帝以后,还追念此事,并因此赏赐了铸剑之人王髦。这说明,曹丕与杨修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曹丕(剧照)

曹丕都不想处置的人,曹操何必多此一举?因此说,杨修殒命于立储之争,似乎不太可能。

那他被曹操惩处的真正原因是啥?

二、杨修之绝命,缘于他的自作聪明威胁到了曹操的存在。

杨修临终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如果,他以为他的不幸是受曹植的牵连,那他真是枉称聪慧了。

杨修生前真正没弄明白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专制的体制当中,而曹操又是这种体制下的一个“雄猜之主”。这类人物的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

他们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们的心思,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能让别人知道。

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本尊“天威难测”;才能让别人时刻战战兢兢,自己处处游刃自在。

可是,杨修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清楚得很。

如,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兄弟分别出邺城办事。事先,曹操命令城门守卫不得放行。

杨修猜知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跟曹植说,万一城门守卫不放行,你就以“王命”为由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想看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虽然成功出城,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这一场较量,曹植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杨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谋事并不周全。这就是杨修,小聪明而已!

自恃聪明的杨修(剧照)

再如,杨修身为曹操主簿,却不能安分守职,老想着自由活动,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

于是,每当外出时,他就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然后写好答案,放在桌子上。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询问,就按照这个次序一一作答。

没想到,一阵风吹来,问题罗列的顺序全乱了。侍从只好按照混乱后的次序作答,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为此,曹操怒责杨修。杨修不敢隐瞒,只得如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应付他,自然异常不满。

天威难测的曹操(剧照)

不但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而且知道自己考虑问题的顺序,这实在令人肝颤了!有这么一个人待在自己身边,曹操的威严何在?神圣焉存?

如果杨修猜出曹操的想法,但不说出来,也许还好一点。可是,他偏偏要到处显摆,让曹操随时“现形”。

如,曹操视察了新建的丞相府后,当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大门上写了个“活”字。曹操走后,工匠们一头雾水,不知何意。

曹操于大门上写“活”字(场景)

杨修见了立即让工匠们把门拆掉重建。并解释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嫌门太大了。

再如,公元219年,曹操率领大军进军汉中,攻击刘备。可是,刘备凭借险要之地,坚守不战。于是,曹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天部下请示军中口令时,曹操随口以“鸡肋”回答。杨修听说后立即收拾行装。大家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它没有什么滋味,扔了它又觉得可惜,丞相打算回师了。

鸡肋(像)

曹丞相果然撤军了!半年左右后,杨修也果然殒命了。理由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老王头谈历史


我是金全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单眼细皮,貌白神清,一表人才。在曹操门下任掌库主簿。所谓掌库主簿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领导的主要秘书。能够被曹操相中并作为自己的主要秘书可见杨修的才华是不一般的。在《三国演义》中有几个精彩的片断反映了杨修的学识和聪明过人的头脑。如:绝妙好辞故事等,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在此再叙了。

那么如此有才又很聪明的人为何最后落得个斩首的下场?主要是杨修不懂得群臣相处之道。

一、杨修了解曹操,但并不全懂

杨修上辈三代都是汉朝的官员,家世显贵,杨修生在这么一个官宦人家,对于官场的游戏规则从小就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已经学会如何混迹于官场。再加上杨修聪明有大才,又做了曹操的主要秘书,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所处的位置,对于曹操一举一动所要表达的意思,杨修自然不会不知道。

1、杨修了解曹操的雄才。他对曹操是敬仰的,对曹操的才华杨修打内心里是佩服的。曹操写了本《孟德新书》,杨修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箧子里,象杨修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曹操的书没有价值,杨修是不会收藏的。当张松来到曹营时,杨修把它拿出来给张松看,本意是用来显示曹操的才能,这也说明了此书在杨修心中的地位。当曹操误信张松与古人暗合的胡言后,竟、将此书付之一矩时,而杨修当时的表现是真的急了,赶忙从火中抢救此书,如果这部书没有大的价值,杨修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要知道,文人都是爱书的,尤其是得到一本好书时,会如同宝贝爱不释手。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一生爱书如命。曹操本人也常常是手不释卷。

2、杨修了解曹操的志向。杨修凭借家势完全可以走一条比现有位置更好的官路,而且当时曹操已被不少人认作:“名为丞相,实为汉贼”,可是杨修并没有离曹操而去,而是选择了跟随曹操,因为他看到了曹操的实力,感受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杨修深知良臣择木而栖的道理,只有选对人,跟对路,才能有自己的大好前程,才能有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实践也证明,杨修的选择是对的,曹操用数年时间荡平了数个军阀,统一了北方,中国三分有其二。而杨修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曹营中混得风生水起。

3、杨修了解曹操的心理活动。曹操是个极有心机之人,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能表达某种意思,作为当权者由于所处位置的限制,有的事情不能明说,只能暗喻。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下属自己去体会,而杨修在体察曹操的心理活动是个高手,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地领会曹操不想说明的背后意图。如:曹操说自己梦中会杀人,果真某夜杀了一直待候他多年的亲兵,其实曹操真实的意图是怕被人暗害,所以就编出一个夜里会杀人的谎话,这样在夜里别人就不敢靠近他,安全就多了一分保障。

二、杨修不了解曹操性格的多面性

曹操的性格不能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他既有君子一面,也有小人一面;具有雄才大略,但又同时具有普通人的情怀。所以,对曹操多面性格要想拿捏准确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杨修可以理解曹操在政治上的意图,但他理解不了曹操多面性格。

1、曹操会用人,但疑心也重。在曹操的周围集聚了一大群一流人才,但他只是用其才而不释信于人,凡为他出力的,他就给予应有的奖赏,但要想获得他的信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这从曹操的名言可以看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充分暴露了曹操心目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的心态不可能对任何人绝对相信。如果你当初为他出力,后来不为他所用甚至反对他,那他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冷落贬低你,严重的会给你更大惩罚,象荀彧为曹操出了多大的力,曹操当初称荀彧为“吾之子房”,最后因为反对曹操当魏王,竟被曹操赐死。程昱也是因为对曹操一件事有点微词,受曹操冷遇而郁郁病死。两个一等一的谋略高手,曹操都毫不怜惜,更何况杨修这个二等公民,对于曹操的这一特性杨修没有掌握。

2、曹操能容人,但时宽时窄。曹操打败袁绍俘获陈琳时,陈琳很害怕曹操会杀他,因为他当时为袁绍写的檄文连曹操的祖宗都骂了,但曹操爱其才,把他留下为曹营效力,还有张绣曾经杀死曹操的长子,侄子,爱将典韦。但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只是轻轻地说他犯有小过而已。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而张松从蜀地来向曹操献川中地图时,因言语不合曹操心意,便将张松要处斩,后经杨修和荀彧苦谏才免于一死,被乱棒打出。

3、曹操重情义,但阴险狡诈。曹操并不全是一个奸伪的人,对朋友也是讲情义的,比如对许攸就比较重感情,许攸归附曹操后,因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所以许攸经常直呼曹操小名,有时当着众人的面喊,弄得曹操的属下对许攸的无礼都很气愤,但曹操并不在意,许褚杀了许攸后,还被曹操一顿责备。所以曹操还是重情的。但有时曹操又会把情当成一种手段来用于他的需要。比如曹操杀了伏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以证明自己对汉室之情。

三、杨修好卖弄自己,屡犯曹操之忌

杨修才思敏捷,但我们扒一下杨修的作为,在曹操身边除了卖弄一点小聪明外,基本没有为曹操出过一个文治武功的好点子,与荀、郭等相比在帮助曹操谋攻天下上明显要逊一筹。但杨修对自己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经常显摆一下自己的小聪明,久而久之,引起曹操的反感。

1、越过了君臣之间亲密界限。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曹操在点心上写下“一合酥“,杨修看到后与众人分食,曹操问其故,杨修从字面理解”一人一口酥“。曹操写下“一合酥”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杨修理解的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曹操全然不是这个意思,这点心是别人送的,曹操写上一合酥放在案头,也许是准备送给谁,如果是给部下吃,他会让人送出去的,完全没有必要放在案头,如果有让大家猜其用意的话,一定也会请大家来他帐再作提示。既然上述行动都没有的话,那么也许就是曹操一时兴起在上写上几个字,或是借以记住送点心的人,或是以备后用。而杨修全然没有了解这些情况,仅从字面曲解曹操的意思,而且是当着曹操的面与众人分食,曹操怎么会高兴?杨修只是一个主簿,尽管常在曹操身边走动,但君臣之间是有距离的,不可以偕越这个空间,更何况杨修带众人在曹操面前嬉笑分吃,这样做损害了曹操的威严,书中说道:操虽喜笑,而心恶之。可见曹操写“一合酥”,本意并非是“一人一口酥”。

2、越位代办了曹操家事。曹丕和曹植两人选谁为接班人,这是曹操考虑的大事,曹操要测试两个人的能力,这样才能确定谁能立为世子。这个本来是应该靠个人的真本领来获取,曹操本意也是想看一下两人的实力。外人是不可以插手的。可杨修偏偏不懂得这个道理,屡次为曹植出谋划策。杨修这样做看上去是帮了曹植的忙,但却让曹操感到受到了欺骗,曹操作为一代豪杰,本身只有他欺骗别人的份,不可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欺骗,更何况他已位极人臣,对自身的尊严看得很重,更不允许别人欺骗他。而杨修却犯了他的忌,因为曹操在这件事上再一次对杨修恶之。

3、多次犯忌最终送了自己性命。杨修对自己犯忌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认识到,却总是利用自己的小聪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忌,就说最后一次曹操定鸡肋口令,从后来的战事看,当初定鸡肋口令是因为曹操正吃到鸡肋,也就随口一说。曹操并没有准备退兵,只是后来战败并且自己受伤才不得已退兵,而杨修这次自作聪明地理解为退兵,真是应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话。

四、杨修留给后人的教训

1、不要试图靠猜测领导心思获得青睐。作为领导比一般人见识要广,智慧要深,他的内心世界外人是难以完全把握的,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要以自己实绩赢得领导的重视,领导用人心中自然有一杆枰,你有几斤几两在他眼里会看得一清二楚的。

2、看破不要说破。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个尺度,不能为显摆自己而说出你的看法,尽管你的看法有时是对的,但这容易引发误传,也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话去做文章,从而使你陷入被动。

3、不要把聪明表现在嘴上。多做实际工作,把自己的聪明用到工作的创造性上,用在为领导排忧解难上,嘴上聪明是最让人感到靠不住的,容易给人造成只会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的错觉。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把嘴上功夫和实际工作成绩结合起来,这样你就会成为相对完美的人。


金全有


杨修读懂的曹操是一个文学家的曹操,做为政治家的曹操,杨修永远也读不懂。虽然,杨修才思敏捷,学富五车。



有着显赫家世的杨修,又有着足已自负的才学,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睥睨一切的个性。看到曹操在门上写下的活字,立刻就知道了曹操的意思,看到合子写的一合酥三个字,敢立即拿起里边的东西吃了。其实,这就是文字游戏,自负才学的曹操这样做,一是卖弄才学,二是对众人的嘲弄。可是,如果没人能接下这些招术,虽然,可以满足曹操自负的心理,可也难免有点大煞风景。

这个环节不是太好把握,杨修却无所顾忌地接了下来,不留余地接,就显的曹操的做法有点小儿科,有点虚了。但是,就因此断定曹操如何厌恶杨修,也有点小瞧曹操的肚量了。



曹娥碑上的几个字,杨修还是一如既往地想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曹操让他等了三里,这让他们之间心里上也有了三里的距离。

在文学才华上,他们可以惺惺相惜,杨修了解了文学上的曹操,但未必读懂了他的心。如果仅仅如此,杨修政治仕途或许不会有多大的上进,但丞相府主薄还是能做下去的。

然而,杨修跨出了另一步,这一步是无数能人都避之不及,又有无数人折戟沉沙的事,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当杨修为他的心目中的接班人曹植写下了,面对曹操的问答,可以对答如流的条阵时,他未必了解到曹爽问话的用意。当他对曹植说,守城门的人,如果不让他出城,可以杀了他们时,杨修也未必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不一定非要鲜血来验证儿子的才智。

杨修一直是用游戏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曹操,所以,最后的鸡肋事件,就成了杀掉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操的近侍被曹操梦中所杀,近侍下葬时,杨修感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其实,杨修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一叶小舟168521774


杨修虽然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蛋,在我看来,他还是不懂曹操。

曹操为什么要处死杨修?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杨修太聪明了,曹操平生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聪明的人,而且生怕别人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杨修比曹操的智商还高,所以非杀不可。其实不然,杨修其实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他错误的估计了曹操的心思。他认为曹操爱才,会将王位传给有才的曹植,那么他就会成为曹植的亲信,从而一步登天。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还有一点,众所周知,作为下属,你的智商可能高于领导,但是在领导面前是绝对不能表现出高于领导的智商。即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创,你也应该把它当成是领导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无缝。何况是把领导心里想说还没有说的话,你就提前抖露出来,那是绝对犯忌的。杨修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所以必死无疑。这是杨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个人有才,但不能太泄露才,尤其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更应该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杨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应得。不要说是一个君王,即使是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别人揭开自己的内心隐私,触到痛处。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落在了刚吃了败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当然是找死了。


看着天空的猫


杨修并不懂曹操,有点恃才自傲的味道

杨修比较出名的事迹就是,猜字谜,合字谜,阔字谜,最后因为鸡肋之事,被处死。所以从典故上看,杨修的才华横溢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他出生名门,是杨彪的儿子,四世太尉的出身也很显赫。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最后做了曹操的主簿。

伴君如伴虎,貌似杨修并不懂这点,好像觉得自己四世太尉,屡次在众人对曹操字谜不解的时候,信手拈来的猜出来,很有排面,洋洋自得。觉得高众人一等,并且曹操早期是很器重杨修的,做事很是让曹操满意,当时连曹丕都很巴结他。

出身名门,曹操器重,百官时而拍他马屁,连曹操最出众的的二个儿子一个曹植,万事都要请教他,另一个曹丕,对他尊敬有佳。渐渐的就迷失了自己,没有正确摆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虽说他懂曹操的字谜,但是他不懂曹操的心思,最后面对军事撤退与否的大事,轻描淡写的随心处置,招来杀身之祸,死的太冤枉了。是恃才自傲的缘故,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过高的估计了。


曹操为何杀杨修

曹操是个小心眼的人吗?就算你屡次猜中我的心思,但罪不至死吧。更何况杨修在其府上做主簿,曹操能留他在相府,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再者他出身名门杀他还要考虑影响的,其实有很多理由不杀他,那为何曹老板要执意杀了他呢?

一是参与了夺嫡之争,参与夺嫡之争也罪不至死,那曹丕不也是有司马懿,陈群等人帮助吗?他们为何不被处死?因为杨修恃才自傲,就是不低调,做人太高调了,看看人家司马懿隐藏的多深,多低调?夺嫡之争本来就是世代君王的忌讳点,曹操当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搏杀,阴谋陷害,但是古代基本都是这样的。

二是被他父亲坑了,杨彪在曹操迎了献帝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是对曹操很尊敬,说白话就是看不起曹操,因为他是四世太尉家族,名门望族,曹操 “阉人之后”,经常不去参加朝会,很是懈怠。同时对曹操的政治意见也颇有微词,杨修本来有才,后来过度自傲,又想起他父亲对自己的态度就很忌恨,觉得他们父子没一个好东西。

三是杨修虽说家族四世太尉,但是更要命的是袁术的外孙,他老爸的老婆是袁术的女儿,是军事竞争关系,虽然这点不重要,但是加上父子二人的政治观念保守陈旧,与曹魏的政权利益冲突,也是怀璧其罪,会无中生有,引火上身。

最后杨修并非曹操的顶级智囊团里成员,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所以曹操杀杨修并不会导致无人可用,不会觉得可惜。杀人一念之间,杀完兵败后曹操还是后悔不已的,厚葬了杨修。侧面看出,曹操还是很看好杨修的,如果杨修低调点,行事稳健点,确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确实很让人惋惜。


本人认为

杨修虽有大才,但是不懂人情世故。说白点就是情商不高,虽有才华,却被才华所害。做臣子如果不懂收敛自己,早晚毙命,就如许攸也是一样的,居功自傲,被许褚斩杀。

古代很多谋士进言并不是直言相告,再举个例子,凤雏庞统,当初刘备问他如何夺下益州,他就献上三计,让刘备自选,很明显其中二策一听就不得行,最后刘备选了凤雏精心准备的一计。斩杨怀高沛,拿下益州。

臣子和君王献计,讲话都是大有内涵和技巧的。但是杨修不懂。

所以杨修这点上,差太远了,然后又众多因素汇集一身,导致他被曹操斩首。


谢谢诸位阅读


一别成久违


杨修这个人你可以说他懂曹操,曹操做梦杀人其实就是怕有人暗杀自己做的戏,当所有人都相信了以后唯独杨修戳穿了曹操,曹操焉能不气,后来因为通过曹操说鸡肋这两个字就推测曹操想要退兵,因为鸡肋就是食之无味但是却弃之可惜的,可见曹操的心思都逃不过杨修的法眼。

不得不说杨修这个人聪明,可是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是小聪明则误事,杨修懂曹操,所以杨修屡屡猜中曹操的心思,但是杨修却没有真正的了解曹操,曹操是一位枭雄啊,一位真正的枭雄怎么可能时刻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思呢?杨修自以为聪明实则是被聪明自误了。

当然了既然说到曹操是枭雄,其实曹操的心胸还是很开阔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啊,仅仅是因为杨修总是故作聪明就杀了杨修曹操还不会如此,杨修之死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杨修一直在暗中帮助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还告过曹丕的状,这也是曹操厌恶杨修的原因。

当然了杨修之死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杨修身后的家族势力太大,而杨修的父亲一直不服也不归顺曹操,杨修之死一是因为杨修的自作聪明其次也是曹操杀鸡儆猴的一种震慑手段,其实有时候看透不说透也是一种自保的手段,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杨修之死可惜了。





婉兮历史


杨修之死(或杨修现象)应归结为三大教训。一是急功近利,应该说杨修还是有才的,其码他的洞察能力比较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他能够很快看出对方(曹操)的真实意图,他会动脑筋,脑子此较灵活。他深知,自已要充分施展才华(当大官,办大事),必须得到曹操(顶级控盘手)的赏识。因此他抓住一切机会在曹操面前展现才能。但心绪浮躁的杨修并没有短时间受到曹操的重视反而使曹觉得,你太浮躁了,我怎敢将大任交于你呢?二是,杨修情商低,他不懂情操,不懂首长心理(不知道曹会怎么想,不知道曹会如何操纵自已的感情),他不会情操(不会操纵自已的感情)。现实社会中也如此,你工作能力再强,如果情商不高,不懂情操,不懂潜规则,没有人际关系,也不会有多大出息。而杨修由此抢了曹风头(功高震主),触犯了曹的权威与统治利益,被曹操定为眼中钉,肉中刺,是执行自己权力的阻力(命令未下达,杨却叫人收拾行装),被私心重的曹操处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三是,曹操私心,疑心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他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昌犯。他的道德情操与胸怀都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如何换作李世民或者刘邦,在用人之际,他们都能忍,能包容天才们的缺点,竭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增加待遇,使天才们的才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这就是相当一部分掌权者的共同弱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