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摘要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变革,它与古典主义针锋相对,倡导人们摒弃教条式的理性,进而追求自我实现的完成。浪漫主义仿佛一首虚无缥缈的诗,它朦胧又迷离,任何一位伟人都无法为浪漫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许,在多数人眼里,浪漫主义是不可捉摸、是变化多端。但在席里柯眼中,浪漫主义是生死之间的挣扎,是自然原始的野性,是精神错乱的迷惘。坎坷的人生路途上,席里柯始终举着火把,那跳动着的浪漫主义的火光,闪耀在冰冷黑暗的现实中,时隐时现。

关键词

悲壮 慈悲 求真 自我与社会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正文

年迈的歌德曾说"浪漫是病态",萨弗兰斯基则说"即使是他,也不愿撇下这种病态"。浪漫主义目空一切教条,比起古典主义讲究的普遍理性和对称秩序,它注重唤醒人的独特个体意识,追求深刻热烈的情感迸发,探寻事物之间的差异。简而言之,浪漫主义意在撕毁社会给人们架上的枷锁、去除教条对人们加上的禁锢。正如浪漫主义的先驱赫尔德所说,"我进入世界,去见识它",他所说的"见识"指的是通过生命的形式感受世界的本真,重拾对非理性事物的如炬目光。浪漫主义在赫尔德离开里加的那艘船上,是滔天的巨浪,是无边的深蓝,是展翅的海鸟,使他的思绪飞向遥远的宇宙。浪漫主义又全非天马行空,如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所说,"第二步必须是朝向外部的有效目光——是对外部世界的主动和有分寸的观察"。除达成共识的独立意识之外,诺瓦利斯为浪漫主义安上了一双新的翅膀,将浪漫主义从虚妄的幻梦中剥离出来,转而投射到冰冷的现实中。诺瓦利斯为浪漫主义写下新的注解,而席里柯的艺术创作则为他的注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不同于弗里德里希《两人观月》中于幽微山顶两人并肩赏月的缠绵,也不同于透纳《雨、蒸汽、速度》中以光影变幻予人视觉冲击的震撼,席里柯更像一个忠诚的现实记录者。每个浪漫主义画家都各自完成自我的方式,席里柯选择的方式就是用画笔反抗社会现实,用色彩渲染英雄精神。他笔下的英雄,不再是站在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而是转向追求个人精神之独立的小人物。他眼中的人性,不再是一昧遵从社会教条的沉默温顺,而是转向反叛和斗争。总而言之,席里柯虽是浪漫主义画家的先行者,他的目光却始终落于现实。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席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抨击的是1816年发生的梅杜萨船难事件,是席里柯对残酷现实的严肃审视。法国政府任命缺乏航海知识的肖马雷子爵为梅杜萨号船长,由于其指挥不当,船在西非海岸沙礁一带搁浅,船员想方设法使船脱离险境均未果,造成了上百号人在海上四处漂流直至互相残杀的悲剧。在这幅画中,汪洋恣肆与愁云惨雾衔接得无比自然,或明或暗的光影正契合了船员们生死未卜的前途。船员们在生死之间苦苦挣扎,有的摇晃着破烂不堪的衣衫向远方求救,有的瘫倒在木板上奄奄一息,有的互相倾吐痛苦与绝望,有的半边身体已经没入狂暴的海浪之中,有的仍拼命拖拽着随时可能坠入海洋的孩子的尸体……画面之所以能细致地展现梅杜萨之筏上的惨状,都要归功于他创作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梅杜萨船难事件致使民情激愤,席里柯也不例外。为表达对船长失职的愤怒,对政府无能的谴责,席里柯开始着手《梅杜萨之筏》的创作。他首先去采访了船难的生还者,了解了船员濒临死亡的生理与精神状态,还通过询问木匠还原了船的架构。他认为这些工作仍不充分,还到医院亲自观察病人甚至索要了一些残肢进行素描练习。完成素材的收集工作后,席里柯便闭门锁关、目不窥园,全心全意投入到创作之中。他深耕于现实生活之中,用画笔将船难事件巨大的悲剧性渲染成对生命的拷问。死神面前,这些船员们仍旧在狂怒的海浪间寻找生的希望。他们虽然衣衫不整、情绪消沉、疾病缠身,却成为了席里柯画笔下的英雄。他的画笔从来不是王室贵戚的附属品,却始终是不屈不挠的平凡人物的点金笔。正如席里柯期望的那样,《梅杜萨之筏》一问世立刻引起了轰动,它刺中了法国政府的痛处,刺痛了法国民众的心灵。画面传递出的悲壮之美,促使人们思考生命所具有的无限力量,更加逼迫着政府当局直面错误、勇担责任。

《梅杜萨之筏》反映出席里柯对浪漫主义的独特理解——浪漫根植于现实却引人入梦。他试图用壮美的表达方式向世界传递自我的意识,他的浪漫思想不是一朵伊甸园中的玫瑰,而是一丛岩石缝中的野草。除了这幅誉满天下的画作,席里柯对现实的关照还体现在他对精神病患的持续关注。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席里柯一生中两次坠马,罹患慢性结核感染病,饱受病痛折磨,所以他深深理解病人无望的心理状态。1821年他从意大利回到法国后,开始对精神病患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他们作为创作的主要对象。即使是在今天,时代仍然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精神病患更是被放逐在社会的边缘,更不必说席里柯所处的将精神病患看作疯子、正常人对他们的鄙夷嘲笑屡见不鲜的时代。席里柯却能以悲悯之心,对他们遭遇的一切投以温柔的目光。《患嫉妒偏执狂的女精神病患者》中的主人公没有外人想象的可怖面容,反而透露出小心翼翼的神态、如履薄冰的恐惧。席里柯的画笔,让我们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些精神病患的容貌、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即使是疯子,席里柯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他真诚地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又用画笔记录他们的真实状态、还原他们的真实模样。在这幅画里,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位伟大的画家——梵高。他也曾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也曾站在窗前仰望星空叩问生命的意义,他那星辉般的灵感也正是因为他弟弟特奥的理解与支持才得以迸发出绚烂的色彩。席里柯的慈悲胸怀才使他的目光如此炽热而温暖,他看的是社会忘记看的,他看的是社会不愿看的。他的浪漫主义,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即使那生活苦不堪言、遍体鳞伤。

愿浪漫主义的火光照向现实——席里柯

蒋勋认为"浪漫主义的画面充满文学性,充满诗意的暗示",事实也确乎如此。但是诗意之中不只有美好,还有痛苦,弗里德里希和透纳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美好,席里柯表现的则是每个个体都必须面对和承受的痛苦。席里柯在画面中写故事,写的是人世间的故事,他追求美好的方式不是筛去所有的灾难与苦痛,而是以悲剧倒逼出人们发现美好的潜力。诗意原本是随风飘扬的羽毛,痛苦的加入让它得以回归坚实广阔的大地。

在席里柯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前卫的艺术观念,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断反思。原本我很疑惑,这样一个关注现实的画家如何能得到"浪漫主义先驱"的名衔。在深入阅读浪漫主义的相关书籍之后,我才明白,席里柯身上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浪漫。其他浪漫主义画家从原本就浪漫的人事物中寻找浪漫,而席里柯却从看似与浪漫毫不相关的人事物中寻找浪漫。前者做的是浪漫的再现,后者做的是浪漫的建构。席里柯在一片废墟之中建构美。面对灾难,他克制悲痛的情绪,从客观的角度描摹真实的情况,力求悲剧的巨大感染力,引导人们在画面中与他一同反思。艺术之所以能永恒,或许并不在于它的美永不消退,而在于它的意义永远生辉。在历史的长河中,席里柯始终站在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高举着浪漫主义的火把,让火光照向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