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悬殊有多大,曹军真的不满万人吗?

小丸子菲


据《三国志》记载,在官渡之战主战场,袁绍有10多万人,曹操不足1万,而且曹军中的伤兵占到十分之二三。

但是,曹操的一万人,只是相持阶段官渡主战场的兵力,并非曹操参与整个官渡之战的兵力,事实上,曹操除了官渡主战场外,还有四支偏师在执行其他战斗任务,包括

第一:于禁。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曾派于禁率步卒两千人驻守延津。白马之战前,曹操又增派讨寇校尉乐进率步骑五千,与于禁的两千步卒一同渡过黄河,去执行骚扰袁绍后方的行动,

于禁与乐进便率兵从延津出发,沿着黄河绕道西南渡河,神奇的出现在了袁军西翼河内郡的汲、获嘉二县(今河南新乡一带),一路攻破袁绍三十多营,歼敌近万,收降何茂、王摩等二十余将,有利的支援了曹操的官渡主战场。

第二:臧霸。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就派臧霸等泰山帮首领,率精兵从琅琊向北攻入青州,侵扰齐郡、北海国、乐安国,从东面牵制青州的袁军王修部;导致袁绍的青州部队没能参与官渡主战场之战,否则曹操可能没办法撑到火烧乌巢。

第三:任峻。官渡之战爆发后,刘备主动请命南下至汝南开辟敌后战场,导致曹军的后勤粮草也时常被刘备军队偷袭焚毁,搞的曹操只能从兖州方向运粮救急,情况极其危险。曹操只得再派亲信任峻带一支精兵去后方保护粮道。任峻以一千辆粮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以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布重阵加强护卫,这才遏制了刘、袁偷袭部队的骚扰。

第四:刘备打开局面后,袁氏的门生宾客立刻也跟着反了,他们四面蜂起,拥兵攻县占乡,汝南局势一片糜烂,刘备甚至还一度打到了汝南郡最北边儿的濦强县(今河南省临颍县东),南距许都仅数十里,差不多相当于兵临城下了,许都朝野一日三惊,关键时刻,曹操手下骑兵统帅曹仁主动跑来分忧了:“南方诸县皆以大军方有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然刘备新将袁绍之兵,未能得其用,闪击可破也。”曹操寻思现在能去南方解此危局的也只有自己这位头号大将了,于是将所有骑兵交给曹仁,让他尽速赶往南方平乱,

所以说,分出于禁、臧霸、任峻这三支部队,曹仁又带走了所有的骑兵,所以,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军只剩仅一万步兵,这个数字是没错的。但火烧乌巢之前,这些部队陆续完成任务归队,大决战之时,曹操的部队决不止一万,估计在三四万左右,袁绍也没那么差吧!


千古名将英雄梦


认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只有几千人马,显然是不准确的,单场战斗中固然存在以少胜多的可能,但对于一场打了几个月的大战役来说,几千人去对付10多万人,几乎没有取胜的机会。

曹军官渡之战中兵力被低估

《三国志》认为官渡之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袁绍有10多万人,曹操不足1万,而且曹军中的伤兵占到十分之二三。

这显然不准确,袁军人数估计得差不多,但曹军人数明显低估了。曹操起兵的时候有5000人,以后大小各战胜多负少,“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仅破黄巾一役就收降卒30多万,即使在战斗中不断有损耗,也不会如此少。

况且,用数千之众对抗10多万敌军,断然没有取胜的可能。

从战场态势看曹军也不可能仅数千

从战役进程去看,官渡前线的曹军不可能只有数千人,理由至少有3条:

  1. 袁绍构筑的屯营东西达数十里,而曹操能分营相守,说明曹军兵力虽少,但不至于只有数千人;

  2. 假如袁军是曹军的10多倍,袁绍应该采取围攻的办法,而不是现在这样两军对垒,让曹军进退自由,屡屡得手;

  3. 后来袁绍失败,很多史料都记载曹军曾坑杀袁军8万人,以8000之众完成坑杀8万人的事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袁曹两军的总兵力与他们投入到官渡前线的兵力也是两回事。算袁军的兵力不能只算他们在官渡前线的兵力,袁绍诸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干统率的人马还有不少,不在十一、二万这个范围内。

而算曹军官渡前线的兵力不能把在各地的兵力都算进来,他们能用到官渡前线的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曹统区”还有数十个郡国、数百个县需要防守。

分兵把守进一步分散了曹军

上面说的是兵力,是比较悬殊的,论双方控制的地盘,双方的对比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曹操甚至还反超袁绍。

此时袁绍占有冀州刺史部的全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的一部,此外还有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统计起来大约有30多个郡国、300多个县。曹操实际控制着司隶校尉部、徐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的各一小部分,郡县数与袁绍相当甚至还略多。

但曹操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不如袁绍,地盘虽大,老的根据地不多,相当一部分是新占的地方,有的如汝南郡、关中地区、徐州刺史部等还很不稳定。地盘分散且面积很大是曹操的不利之处,他必须分兵把守,使兵力更不够用,在正面主战场就明显占了下风。

曹军正面战场兵力有3万多人

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地理分散等原因,曹军的正规化程度不如袁军。曹军主力部队包括步兵约3个军,屯骑和越骑各1个军,长水和射声各不足1个军,各军内部的编制也不满员。

夏侯惇、曹洪、曹仁的军职已经升任为将军,加上张绣,曹操手下的“正军级”将领至少有4个人,其余将领目前的军职是偏将、裨将、中郎将、校尉等。

刘辟等人在汝南郡叛乱以及袁绍先后派刘备、韩荀等人南下包抄许县等事件发生后,曹操不得不重新考虑加强后方的军事部署,曹洪、曹仁、乐进、李典等人先后被抽调到后方。

当时,曹军在官渡前线以及各地的总体兵力部署是:

  1. 建武将军兼河南尹夏侯惇率步兵5000人守敖仓,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黄河之上的渡口孟津;

  2. 平虏校尉于禁率步兵4000人守原武,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获嘉和黄河上的另一个渡口延津;

  3. 东郡太守刘延率步兵1000多人守白马,目前已撤退至官渡;

  4. 东平国相程昱率步兵700人守兖州刺史部目前的治所鄄城;

  5. 曹操亲自率偏将徐晃、裨将张辽以及警卫部队指挥官许褚等步骑混合部队1万多人守官渡,大本营的主要参谋人员有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等人;

  6. 扬武将军张绣率本部约5000人转战到兖州刺史部,与程昱一道防守陈留郡一带;

  7. 瑯琊国相臧霸等泰山帮成员防守徐州、青州,掩护右冀,兵力约有1万多人,但不是曹军嫡系;

  8. 厉锋将军曹洪率1万人左右守卫南阳郡的宛县,防备刘表来袭;

  9. 越骑将军兼广阳郡太守曹仁率数千人守卫颍川郡一带,保证许县的安全;

  10. 尚书令荀彧总揽许县事务,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等率步骑数千人协助荀彧;

  11. 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负责督运关中的粮草;

  12. 颍川郡太守夏侯渊负责督运徐州、兖州、豫州三地的粮草;

  13. 典农中郎将任峻负责督造兵器,并负责各类军用物资的运输。

以上这些人马总兵力不到10万人,而能直接投入到官渡前线的曹军约有3万多人。


南门太守


实力差距是有的,但是绝非不满万人。对于官渡之战的兵力配置问题,裴松之曾进行过论证,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几乎百战百胜,连连克捷,只收青州黄巾兵便有三十万,何况还有自己南征北战的精锐部队。

而且,官渡之战中仅钟繇就提供几千匹战马,可见只是骑兵,便不占少数。官渡之战不是一个点的作战,而是整个战线的对峙。从袁军进攻白马,到曹操驰援白马,双方便带着主力打了一小仗。



接着袁军避重就轻,转头去打延津,而曹操回头支援延津,这个过程中,双方势必会于白马增兵固守,形成新的对峙。而从延津到乌巢,再到官渡,双方是处处拒守攻防的,可见曹操军马略微低于袁绍,所谓的“兵不满万”不是说曹操的投放官渡之战的整体兵力,而是于官渡这个隘口的现有兵力,其后曹操若与袁绍决战于官渡,势必撤回白马,延津一线的兵力,来集中优势歼敌的。

所以,兵不满万确实存在,但只是某点某时的兵力配置而已。


史无邪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著名的战役,直接决定了当时天下诸侯中实力排名数一数二的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最终胜败。曹操胜利后,成功踏上统一北中国的征途。

这场战争中,袁绍一方兵力占优是肯定的,而且其兵力数字认可也比较一致,大约是十万人左右,其中骑兵约一万人。但曹操的兵力数字就有些争议了。最少的版本来自于三国志的记载,说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时,“兵不满万,带伤者二三千”。这样看来,曹操兵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

不过这个数字向来为人所诟病。三国志注释者裴松之就认为,曹操起兵时就有几千人,后来打败青州黄巾军,收降卒三十万。再往后,先后攻灭吕布、袁术,击走刘备,收降张绣,拥有中原四州之地,怎么可能才这点兵力呢?不排除魏国史书中为了吹嘘曹操功绩,而故意夸大兵力差距。

以实际情况分析,当时占有一州的诸侯,拥兵十万这个量级是很普遍的。如幽州牧刘虞曾率军十万攻击公孙瓒西凉马超韩遂等造反时便是合兵十万,徐州陈登号称要给刘备募集十万人,袁术在扬州割据也拥有十万量级的兵力。孙权在赤壁之战前自称“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刘表也是“带甲十万”。

袁绍在200年占据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的全部或大部,拥有兵力号称数十万。曹操在200年时占有兖州、豫州、徐州的全部,和京兆尹地区、扬州的一部,面积上和袁绍接近,虽然经历战乱残破更多,毕竟有那么大的地盘,而且实力肯定超过刘表、刘璋、孙策等人。因此,认为曹操的总兵力在10万到20万之间是合理的。

当然,曹操位于中原,他要守的战线更长,东南的孙策,南部的刘表,西部的马腾韩遂,他都得稍微提防点,所以在对袁绍的方向动员力稍微有点不足。但即使如此,抽出5万量级的兵力也是完全能做到的。毕竟这里是主要战略方向。

那么,三国志说曹操只有兵不满万,是否就完全是瞎扯呢?这个倒也并非全无依据。因为当时袁绍是十万大军一股南下,而曹操则采取了分兵扰袭的战术,即从多个区域攻击袁绍的后方和补给线,使得其不能全力南下,避免不利的助力会战。

这里仅拿于禁的记载做个例子。袁绍进军黎阳时,曹操就派于禁带兵二千到延津牵制。等袁绍大军南下,曹操又派于禁、乐进带兵袭击袁绍交通线上的营寨:

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

可见,单是于禁乐进这一路偏师,曹操便分出了五千人。此后虽然说了于禁回归官渡,但并未说于禁这五千人算在曹操的“兵不满万”里面,如果是则说明曹操在之前只有不到五千人,这是不可能的。

再举另一个例子,袁绍南下时,曹操的谋士程昱本来带着七百兵守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二千人,程昱拒绝了,说兵少反而安全。如果曹操当时只有一万人的兵力,也不可能分出两成去增援程昱一个城池的。


三国志记载的曹操兵不满万,很可能是曹操自己亲自统率的正面部队。冷兵器时代在险要地区扎营抵抗,确实不必投入全部甚至大部兵力,免得被敌人堵住一锅煮。以精锐游击在外,才是长期相斥的正途。

因此,个人判断官渡之战曹操出动的兵力在三万至五万之间,其中可能曹操亲自统率的大营兵马为万人左右,另外的部队或在二线作为预备,或在其他方向防范,或在袁绍军侧翼与后方扰袭。魏国史书中强调正面兵不满万,是突出曹操以弱胜强,但不宜作为整体兵力的判断。


巴山夜雨涮锅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决定北方霸主是谁的关键战役,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最后曹操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造成袁绍军团溃败,一举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其实在开战前袁绍不论是在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都是比曹操优势的多。在军队人数上袁绍军约11万人 ,曹操军约2万人;袁绍占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曹操仅有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袁绍一个冀州提供的粮饷人口几乎相当于曹操所有的地盘;袁绍尽有河北之地,没有后顾之忧,而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南方还有刘表、孙策等对手;在名望上袁绍“四世三公”堪称士族领袖,曹操阉宦之后声名狼藉。

当时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的时候,曹操麾下很多人都偷偷给袁绍写信表忠心。但是袁绍好谋无断,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步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优势。

首先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在徐州起兵反曹,使得曹操腹背受敌。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就建议和刘备合作夹击曹操,但袁绍竟然以幼子有病这么一个可笑的借口不出兵,白白浪费了好机会,使得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平定内乱。

其次袁绍用人不明,单独派颜良、文丑这两员勇将当先锋却不给配备军师,使得颜良、文丑空有兵力优势却落入了曹操的算计,先后被中计被杀,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最后袁绍在关键时刻没有用好自己的谋士,自断臂膀,重用逢纪、郭图等二流谋士、马屁精。田丰过于刚硬,顶撞袁绍被囚禁;沮授多次谏言不被采用,称病不起;许攸陷入谋士内斗,家属被审配抓捕,气的许攸投奔曹操,造成乌巢的粮仓被烧。

可以说袁绍的失败全怨自己,而且官渡之战战败后袁绍依然不知悔改,反而杀了直言敢谏、屡出奇谋的田丰。建安七年袁绍在屡遭打击后病逝,他这一死也彻底葬送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偌大基业。


当狗容易做人难


曹操的兵力并不见得比袁绍少多少,只是曹操因为各处分兵,导致能跟袁绍作战的兵力不如袁绍,但也没有那么夸张,也就是在官渡战场上,袁绍如果是十,曹操就是三,怎么也没有到那种大家想象中的程度!

后面的很多记载里,把袁绍的兵力写的很多,而曹操的兵力写得很少,主要是为了抹黑袁绍,因为袁绍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他是儒家在北方的主要代言人。而且在官渡之战前,大家都认定袁绍必胜,曹操自己也不认为能战胜袁绍。而袁绍的胜利就代表儒家的胜利,是儒家仁义的胜利。可是最后袁绍居然失败了,那么后世儒家的宣传家最合理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尽量把袁绍描写成一个弱智,他在那样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都没有战胜曹操,这种人不是弱智是什么?儒家的仁义没有胜利,不是因为儒家没有力量,而是因为儒家的这个代表是个绣花枕头,是个弱智。儒家那些士大夫就进入了永远胜利的怪圈,也就是,儒家的代表胜利了是因为儒家的仁义,失败了,则是因为儒家的代表是个弱智。

这不就是诡辩论吗?


帝国历史


实际角度上来看,曹操比袁绍弱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完全弱到不可抵抗!曹操的直接参战军事力量在三万多左右,而袁绍战斗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其他的则是后勤辅助兵力。

据已知数据来看,袁绍军十万,其中马军一万五千人,步兵八万余人。后勤人数很多,累积二十万人左右,因此,袁绍军的总人数是三十万左右;曹操军三万多,其中马军两千人,步兵三万多人。由于在本土作战,后勤人数少。只有三万多,因此,曹军总人数在六万左右。

至于说曹军不满万人则指的是另外的精锐部队!这主要是曹操有两支部队很特殊,一支是虎贲军,一支是虎豹骑。这虎贲军人数在5000人左右。这是曹操用来偷袭乌巢的那支部队。虎豹骑人数在两千人左右。在官渡击败张郃高览的就是这支部队,当时由张辽指挥。这两支部队最出彩,但是还有其他部队帮助协防的,并不是说就这两支部队在打仗!


优己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役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这场战役扭转了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实力对比,为曹操统一北方和整个三国局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是三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曹操以远少于袁绍的兵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与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顽强的意志是分不开的。

关于此次战役中双方的实力对比,《三国志》中是这样描述的:“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这是袁绍方的兵力,而曹操方则是:“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关于这一说法,为《三国志》做注的史学家裴松之有不同意见,他指出,曹操在汉朝末年刚刚起兵之时,就有五千兵众,至攻破黄巾军之后,又有降兵三十余万,即便是征战过程中有所折损,也不至于折损至万余人。且纵观官渡之战的形式,纵使曹操有“不世出之略”,在10:1的兵力之下作战也是很难想象的,如若袁绍当真有十倍于曹操的兵力,那么只消合围曹军,断绝其粮草既可,为何还要与曹军正面作战?加之当时多云曹操在取胜后坑袁军七、八万人之多,以几千人马控制七、八万人,这同样是难以实现的,故仅从《三国志》中的这两处关于双方兵力的说明入手,难以窥视曹袁之间确切的实力对比,现在一般认为,《三国志》中所云的曹军不满万,应当是指曹操军队中的精锐,而不是说曹军总共不到万人。

但很遗憾,现在关于双方兵力还没有确切的数字,只能从战前双方的态度来揣测二人的实力差距,战前,曹操的谋士多劝阻曹操,认为袁绍兵多马壮,曹军不足以战胜,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曹军可以取胜,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在当时曹袁的实力差距应当是比较悬殊的,虽不及10:1这么夸张,但曹军的确弱于袁军,曹军的取胜当属曹操军事谋略的胜利,而非军事实力的胜利。


国家人文历史


三国志中所说的不满万人应该是指曹操手上可以使用的机动部队不到一万的意思。事实上,曹操当时的总体实力比起袁绍来虽然弱小,但差距并不是太大。只是他当时的战略形势很差,几乎四面受敌。东面徐州刚刚拿下,形势不稳,南面还有孙策虎视眈眈。许昌背后是刘表,也是敌对关系。西面是马腾,韩遂那帮墙头草,随时可能给曹操侧面捅刀。为了应付这种情况,曹操不得不将大部分的军队布防在这些地区以震慑内外敌对势力。这样一来,曹操手中的机动部队也就所剩无几了。而袁绍的情况比曹操好很多。同北方的乌桓等少数民族建立了相对友好的关系,辽东的公孙度也跟袁绍没有太大厉害冲突。这使得袁绍可以动用充足的兵力全力攻击曹操。在机动部队方面,袁绍占据了绝对优势。曹操之所以在战役初期北渡黄河攻击白马,延津等地,就是曹操意识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主动出击,试图打乱袁绍的战略部署,让袁绍对自己拥有的机动部队数量做出错误判断……毕竟袁绍可能根本想不到,曹操就那么点兵,居然也敢主动攻击!曹操积极的主动进攻延迟了袁绍主力南下决战的决心和时间,同时也迫使袁绍分兵防御自己战线上的各处要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成了削弱袁绍主力部队数量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