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产片里的“爆款制造机”。
它提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口碑有《驴得水》,稳坐豆瓣前250宝座。
票房有《西虹市首富》,总榜排名12。
开心麻花,算得上“能文能武”。
就在这个周末。
《驴得水》的主创回归,带来这部“国产黑马”。
朋友圈外加评分网站,都是一边倒的自来水。
欣欣向荣当中,好像都被这顽强抗争的励志故事给治愈了。
也罢。
就让条姐先开这个口。
《半个喜剧》,也就半部好片。
01
台词高密度,夸张小人物。
这是开心麻花电影的典型风格。
到了《半个喜剧》,也一样。
脱胎于11年前的话剧《如果,我不是我》。
从舞台带下来的话剧范,当然一以贯之。
所以,比起概括电影情节的“段落”这个词。
它更适合分成“幕”来介绍。
第一幕,人物关系简单明了。
莫默(任素汐饰)循学生时代的懵懂情丝,来到多多(刘迅饰)家里约会。
而多多。
赶紧提上裤子,还看看身边一夜缠绵的女郎。
三言两语。
愣把自己房间说成室友的,把女郎说成室友女朋友。
好一手颠倒黑白的功夫。
第一重错位,是在这对男女身上。
勇敢追爱,对上混世渣男。
第二幕,搅乱局面。
室友孙同(吴昱翰饰)突然回家,还带来老妈。
老妈进屋,误认为莫默是孙同女友。
莫默尴尬,以为眼前是多多的妈。
一个电话。
孙同联系上了多多的未婚妻。
等等...
未婚妻???
多多头顶这个“渣”字,又添上乌漆嘛黑的一笔。
好一场令人窒息的调度。
第二重错位,战线拉长。
婚前出轨,撞上“婆媳相认”。
谎言像绷紧的弦,随时会断。
第三幕,山呼海啸。
次日一早,刚跟多多共渡了春宵的莫默直面登门的正牌女友。
孙同下意识亡羊补牢,两头糊弄。
对付走未婚妻。
孙同终于跟莫默透了底。
莫默当然气结。
二话不说,出门直奔多多。
好一出单刀赴会的报复。
可。
本着“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莫默又停下了。
最后一重错位,在伤害。
莫默咽下了。
也在这四角关系里种下了。
三幕戏,三次踏空式的人物关系大错位。
就发生在这方寸的小屋里。
紧张,快速。
《半个喜剧》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有效的创作逻辑。
但问题在于。
这么高的推动效率,这么多的巧合搭建。
让小屋里几人的关系立时架空,悬于真实生活之上。
换句话说。
它变得不可信了。
这个问题,在后续孙同和莫默的感情线开端之处就凸显出来。
快意恩仇如莫默。
就算她选择保护那个蒙在鼓里的女孩,也绝难遗忘这场耻辱。
而孙同。
是耻辱的见证者,更是耻辱本身的一部分。
两人之间的感情会迅速升温,直接投入荷尔蒙的怀抱?
未免也太梦幻。
或许你要反问。
电影不就是让人做梦的地方吗?
但条姐想说。
电影造梦。
却不等于白日做梦。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跟现实逻辑的浅浅连接。
失了它。
再多包袱,也没法走进人心。
02
三幕过去。
所谓的那“半个喜剧”,已经走完进度条。
接下来进入的,是正剧部分。
这个时候。
由孙同和莫默一起种下的那枚种子开始发芽。
爱的种子,谎言的种子,伤害的种子。
生长成荆棘,刺伤每个付出真心的人。
在赤裸裸的冲突面前。
你忽然发现。
怎么每个人身上都多了点自相矛盾的人格漏洞?
先是多多。
明明渣得十米开外发光。
却能找到一个温柔聪慧,明媚大方的女友。
就冲他连出轨约会的日子都能忘,前一天晚上还带姑娘回家的智商。
这么多年下来。
他在女友面前的存活概率能有多少?
如果说反面人物智商欠费情有可原。
好。
老好人孙同总该完整了吧?
他一直以来“为他们好”的自我暗示,早在最开始就被莫默刺破。
工作、户口、未来都捏在人家手里。
所以尊严扫地。
所以,得做人家的“狗”。
可这狗,还是条有音乐梦想的“狗”。
这是孙同身上的阴与阳。
本来也算调和,却在那场医院的戏里爆发成为矛盾。
是站着相爱,还是跪下活着?
孙同和莫默的这场争吵,成了整部电影的戏核。
字字诛心。
但,有没有必要?
倒插门娶了莫默,北京户口手到擒来。
甚至要是脸皮再厚点,一辈子住女方家房子也非不可。
多多许的一切,莫默都能给。
这一点,连边上吃瓜的大哥都看得明白。
要是想安心做“狗”。
怎么多多就可以,莫默就不行?
要是有骨气。
怎么可能说出那番话?
看电影最大的心累和尴尬。
在于眼瞅着主角们吵一些完全没必要的架。
03
从《驴得水》开始。
导演周申、刘露。
以及他们身后代表的,这群从舞台摸爬滚打走向荧幕的创作者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话剧感”。
那么,话剧和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观看一场话剧,你观看的是舞台、演员、观众和现场氛围的总和。
(剧版《如果,我不是我》)
观看一部电影,你观看的是影院投射在屏幕上的拷贝。
这两者不分高下,只是时态不同。
一个是进行时,一个是完成时。
从这个角度来看“话剧感”。
它是个中性词。
往长处看,它代表张力十足的剧本结构。
往短处说,它代表简单贫瘠的视听语言。
两相比较。
如果单论镜头设计,《半个喜剧》还向前走了半步。
尤其是眼睛店里的一段,借用镜面反射巧妙实现了“女男变错身”的人物速写。
但更多的,它反倒失掉了《驴得水》的那股反叛。
对社会议题的反叛,对陈旧观念的反叛。
甚至,是对传统电影创作的反叛。
到了《半个喜剧》。
它迈出了“话剧”的套子,却没在“电影”上站稳脚跟。
最可惜的是。
那股“反叛”已经被驯服。
不信?
你看故事的结局。
刚刚良心醒悟的孙同甩开懦弱的枷锁。
另一面,莫默立马放下终生执念的刚直,回上爱的热吻。
这救赎,也太顺理成章了一点。
这满足,也太“即时”了一点。
观众想看什么,忙不迭端到眼前奉上。
这不是创作的结果,而是精准定位的大数据营销成果。
人生八苦,其中两味名为“求不得”,“爱别离”。
条姐明白,只要苦涩一日不绝。
这样的电影就能让人短暂地逃离真实世界。
但都9102年了。
我们从电影中汲取的力量,能不能更多地来自真诚?
而不是扎堆在一起的知音体段子鸡汤。
閱讀更多 電影工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