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顧名思義,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五個霸主,和戰國時期的七個比較有實力,耳熟能詳,能排得上號的國家。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他們註定留下濃重墨彩的一筆。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而相對“戰國七雄”來說,“春秋五霸”其實更加有探討性,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戰國七雄”中的指的是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個國家,而“春秋五霸”則指的是春秋時期五個要實力,有實力,要魅力,有魅力的五個霸主,更加有鮮明的“存在感”。

燕國,和韓國,實力一直在七國中墊底,而在春秋時期,燕國和韓國,哥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著實有些“尷尬”。

說到這,燕、韓兩國表示強烈“憤慨”。

燕國的兩次“驚世駭俗”

其實要說有,燕國在戰國中後期,還是有過一番“作為”的,總算沒有太冷場。。

燕國實力一直比較弱小,但是也有“巔峰”的時候,雖然是曇花一現,但也好過“沒有”。

燕國的高光時刻在於,一是燕國國君燕昭王得到名將樂毅的輔助,最終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最終因受燕國新君燕惠王猜忌,派騎劫把樂毅換回來了,臨陣換將,危亡之際,齊國傳奇將領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

二是燕太子丹曾在秦國為人質,秦王待太子丹不友善。後太子丹逃回燕國。大臣們勸他跟齊、楚、魏再組合縱對抗聯盟,太子丹認為那已不切實際,緩不濟急。他決心採用“斬首”行動,派遣刺客去脅迫嬴政,命他承諾退還侵略的土地,並保證不再繼續侵略。

如果他拒絕,就把他刺死,以此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燕太子丹首先找到田光,經過田光先生的引見而結識了著名的俠士荊軻。圖窮匕見,荊軻為了活捉秦王嬴政不幸被俘,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最終隨風而去。

那是戰國後期,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發動的統一六國的兼併戰爭了,這是後話。

現在說一說春秋時期的一個"有個性",“有個人魅力”的霸主,當時他稱霸時,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後奮起直追的秦國,還只是餚山以西,地處蠻荒的國家。

重點來了,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楚莊王是春秋時800年楚國第一君王,開局“放蕩不羈”,最終雄霸天下。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01、一鳴驚人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楚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二十歲 。

日日田獵飲酒,不理政務,朝中之事交由成嘉、鬥般、鬥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

即使有膽敢進諫的,輕則轟出去了,重則一頓不輕不重的板子。大臣們自然戰戰兢兢,噤若寒蟬,長此以往,沒有一個敢進諫的,就這樣過了三年。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楚國一位聰明的老臣右司馬伍舉,也就是伍子胥的祖父出來了,向莊王進諫。

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在王位上怡然自得,就這樣看著伍舉。

伍舉擦了把汗,說:“從前有一隻鳥停在楚國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其實這是楚莊王的韜光養晦,洞若觀火之計,藉此看出大臣們誰忠誰奸,誰有能力,誰是庸臣。

半年後,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02、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楚優孟智勸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對待百姓,甚至超過給大夫的待遇。

楚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

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棺外槨)。大臣們認為楚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楚莊王此舉表示不滿。楚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楚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楚莊王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楚莊王葬馬這則故事,從原先楚莊王執意以大夫規格葬馬,到最後楚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映射出楚莊王從昏庸之君到聖明霸主的史實。

03、絕纓之宴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楚莊王有一次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都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莊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大臣總是在前面衝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別優待你,你為什麼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

那大臣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的人哪!”於是打敗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

04、問鼎中原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位時大臣搖頭,留下耳熟能詳的四個典故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流露出覬覦天下的野心。

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熊旅以“勤王”名義討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獲勝後,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

楚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不能過問!”

另一方面楚莊王也意識到有晉、齊、秦、吳等諸侯強國在,暫時還不是問鼎天下的時候。於是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