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漢末的幽州,作為帝國東北邊陲而長期為本地土族勢力所把持。尤其顛覆性在黃巾之亂結束後,失去控制的地方勢力開始彼此攻伐與兼併。這片土地也就瞬間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困局。除北方邊界的遊牧勢力騷擾,還有不斷從南方湧來的強藩袁紹。但內部社會的割裂,卻讓他們根本不能形成牢固的陣線。


結束於公元199年的易京之戰,就是這個歷史進程的重要節點。雖然作為主角與失敗者,公孫瓚本身具有相當的特殊性。但他的敗亡就是當地政治生態惡劣的寫照,更是所有漢末群雄所無法迴避的難題。


本土貴族的叛逆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界橋之戰的敗局 讓公孫瓚的實力嚴重受損


在界橋之戰潰敗後,公孫瓚繼續同南方的袁紹打得有來有回。儘管戰爭是互有勝負,但袁紹勢力的地緣和資源優勢,足以確保他們穩步向前推進。

在這一過程中,公孫瓚沒能將幽州的豐厚軍事潛力發揮出來。南下爭奪冀州過程中的失敗,引來袁紹方面的步步緊逼。後者不僅希望拿下幽州,也準備將勢力範圍擴展到燕代兩地,完成對遊牧經濟邊區的控制。作為戰略輔助,袁紹還不斷地蠶食有大量黃巾軍殘部的青州,進一步封堵公孫瓚向南往齊魯的通道。結果,幽州空有軍事潛力,卻無法獲得足夠多的物產。加上本身經濟就不繁榮度,所以在文化層面也沒有能進行補足的額外優勢。這就更加限制了公孫瓚集團的可持續發展。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漢朝的幽州 很容易陷入四方圍攻的尷尬狀態


其次,公孫瓚本人雖然出身豪族,但母親卻地位較低。所以,他早年一直是靠著軍功和行政能力吃飯,並以博得忠勇美名而逐步做大。偏偏對處於社會核心地位的豪族,並不懂得好好籠絡,以至於同作為豪族的代表劉虞矛盾不斷。最後,在本地頗有人心的劉虞,一舉發動10萬部眾反叛,將公孫瓚圍困在的薊縣附近的小城裡。


本來已走投無路的公孫瓚,已經準備棄城逃亡。但劉虞卻嚴令部下只能殺傷自己,但不要傷及無辜。公孫瓚就抓住這個喘息之機,組織死士進行斬首行動。他們趁著風向改變而出城襲擊,直撲對手大營中心,擊潰了沒有經歷過戰爭考驗的民兵力量。劉虞也因此被公孫瓚所俘獲,並遭後者的慘無人道滅口。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公孫瓚的出生和眼界 引發了幽州內部混戰


此後,公孫瓚還大舉清算支持劉虞的豪強大族,並以自己扶持的人選加以替代。其中既有社會地位不高的小地主和富商,也有靠占卜算卦為生的職業巫師。這些人雖然不是赤貧白丁,卻終究只是當時社會的二三流階層。以他們為後盾,也就等於是和本土的豪強們徹底撕破臉皮。


但劉虞的兒子劉和,還有父親的舊部支持,很快就掀起了新的復仇叛亂。大軍先在潞縣擊殺公孫瓚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和數千人馬,緊接著又在鮑丘消滅了20000的公孫瓚部隊。後者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將幽州豪族、邊疆外族和臨郡勢力得罪了一圈,準備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尋覓安全場所。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幽州內亂的受益者 是南面的袁紹集團


塢堡廢宅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四面楚歌的公孫瓚 將易京視為安居之地


根據當時的輿論鼓譟,公孫瓚看上了幽州南端的易京。

他率領嫡系人馬抵達那裡,並立刻開建塢堡和城池,準備作為自己的立足之地。直到此時,這位本地貴族的叛逆還期待時局變化,方便自己渾水摸魚。


在當時的漢末動亂中,許多宗族都為聚眾自保而建立各色塢堡。既是為積蓄兵力,也能在困頓中保存珍貴的糧食。這些大大小小的塢堡都因地制宜,發展出城堡、樓院、樓櫓、山城等不同形制。被公孫瓚寄予厚望的易京,就屬於大型樓櫓式塢堡。其頂部設有遠望樓或高臺,四面還有眾多瞭望用的角樓連接著城牆。城堡內部又挖掘了多重壕溝,將主公自己的居所同各級官吏、部將的住處分開。各位高權重的將領,也都分得屬於自己的高臺。一旦有外敵強行破牆而入,也會立刻陷入眾塔樓的交叉火力射擊。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的塢堡高塔


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公孫瓚還給易京城訂立了嚴格規矩。部將和7歲以上男子都不得出入自己的居所,僅靠大嗓門的女官負責傳令,並將書信和文件用滑輪吊索進行傳遞。因此,他在很長時間裡都不用同外部接觸,比許多21世紀的廢宅過的都要封閉。


為了供養自己的家眷和部署,易京塢堡也迫使附近的農民放棄土地所有權。勒令他們繳納供賦,以換取堡主軍隊的武力保護。類似的模式本為漢末的各地常態,本身並不為各階層人士所牴觸。但公孫瓚卻要在最短時間內積聚起超額儲備,進而對轄區內農民大肆剝削,使自己又以最快速度做到了人心盡失。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漢朝塢堡 本身是存放糧食儲備的重要場所


更要命的是,長期的封閉安逸,讓公孫瓚自己喪失了鬥志。他舉得此前的此處出擊戰略太過草率,精彩需要分兵作戰而四處奔波增援。如今卻能集合所有力量,難以被對手逐個擊破。隨著時間流逝,易京倉庫裡的糧食也增漲至300多萬斛,根本不怕強敵長期圍攻。這反過來讓其更加得意於自欺欺人,希望一直過醉生夢死的宅男生活。

然而,重整旗鼓的袁紹卻不可能對其放任不管。如果不將這個安插在兩郡交界的堡壘拔除,他北上幽州的路線就無法獲得安全保障。因此,即便公孫瓚已經停止了挑釁式騷擾,冀州等地的大軍還是在公元198年蜂擁趕來進行圍攻。除了數萬的河北步兵,還有7000名不爽公孫瓚的鮮卑騎兵受僱助陣。至於城內的守軍,也自稱坐擁10萬之眾。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易京的存在 讓袁紹不能聽之任之


身陷重圍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戰爭初期 公孫瓚的部隊很輕易的趕入易京



戰爭初期,由於塢堡功能完備,公孫瓚的部隊順利在易京城鎮堅守了一年。反倒是城下的袁紹首先遭遇糧荒。一支幾千人的隊伍率先散去,並引來守軍部眾順勢出城。因為具有明顯的騎兵優勢,公孫瓚的人馬就很快將這批潰敗消滅。

但已經習慣宅男生活的公孫瓚,根本沒慾望進行更主動的進攻。他整天躲在臺閣中深居簡出,除了與妻妾近侍們飲酒作樂,幾乎不召見任何部下。對於部下中流露的軍心潰散和崩潰繼續,只能聽天由命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加上主要部將的家屬也都在城內,所以暫時願意服從其指揮迎戰。但那些留在城外的部隊,已經戰死、逃跑或直接歸順袁紹。他們將易京內部的情況托出,促使袁紹繼續堅持圍困。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袁紹的優勢步兵力量 讓其能夠長期保持圍困態勢


期間,袁紹也試圖與公孫瓚議和。但後者有恃無恐,以非常挑釁的方式加以拒絕。倍感受辱 的袁紹就下令猛攻,給守軍以超出以為的巨大壓力。當時的中原軍隊,已普遍開始運用手拉式拋石機作戰,所以不再像過往那樣對堅城無可奈何。守軍儘管可以不斷打退敵人,也因遠射武器的進步而徒增傷亡。大量的圍城壕溝,則讓易京的主要對外通道被切斷。在圍攻的部隊營地之間,還有鮮卑騎兵不斷遊走,攻擊那些企圖出逃的防禦者。

迫於無奈,公孫瓚決定找外援嘗試最後一搏。他派兒子公孫續出城,前往西面的太行山脈尋求張燕的黃巾軍餘部。這批人在當時已經形成獨立的黑山賊集團,卻依然帶有對袁紹等鎮壓派貴族的仇恨。按照雙方的最初約定,公孫瓚必須自己先集結殘存的精銳騎兵出城,跑去和黑山軍們會和,再襲擊袁紹的冀州大後方。但因為家屬都在城中,當年以勇毅聞名的公孫瓚,就擺脫不了種種後顧之憂,最終放棄這一大膽計劃。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當時的太行山地區 依然有黃巾軍殘部活動


兵敗身死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曾遭袁紹鎮壓的黃巾軍 成為公孫瓚的聯絡對象


到了公元199年春季,守軍最後收到黑山軍主動前來馳援的信號。於是公孫瓚就計劃和兒子裡應外合,夾擊分散紮營的圍攻者。他覺得只需要5000精兵,埋伏在城北的窪地位置,就能完成奇蹟般的反殺。


結果寫有計劃的密信在出城後被袁紹軍攔截,後者決定將計就計,在公孫父子的會合點埋伏數千精兵。隨後,用火把信號將公孫瓚的精銳騎兵引出城池。許多憋了數年的義從騎兵,本想借此大顯身手,卻在黑暗中遭到弩兵和戟手的突然襲擊。由於完全沒有展開隊形,再好的騎兵也難以在混亂中抵抗步卒猛攻。公孫瓚也因長期的安逸而喪失應變能力,只能坐看自己的最得力干將被全部殺死。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公孫瓚的精銳騎兵 大都在伏擊中被消滅


隨後,圍攻者開始挖掘地道,準備動搖易京高樓的地基。工兵們在本方火力的掩護下,悄悄將城角下的土地掏空,近以臨時構築的木樁支撐。然後縱火焚燒,讓所有的城樓的挨個坍塌。雖然易京的內部存在很多防禦工事,但也反過來讓進攻者能反向利用,阻隔反撲的守軍攻勢。因此,這場艱苦的攻堅對戰,就逐步演變為袁紹部眾的大規模土木作業表演。

絕望之中的公孫瓚,只能殺死妻兒家眷,自己也被攻入城池的敵軍斬殺。他的覆滅,也預示著袁紹終於能稱雄黃河北岸,形成盛極一時的霸主局面。儘管幽州本地的豪強貴族,還會將自主性堅持到後來的曹魏立國。但已經和漢末最有名的公孫瓚沒有任何關係。他受制於自己的性格和成長經歷,敗給了階層所賦予的眼光侷限性。

易京之戰:幽州叛逆公孫瓚的最後覆亡

公孫瓚的結局 更多是自身原因


當然,遍佈各地的塢堡卻不可能就此大面積消逝。已經成為常態的豪強勢力,將是所有漢末霸主都需要面對的危險群體。既不能縱容無視,也無法對其進行徹底的打壓,從而失去來自基層的權力支持。因此,大規模攻城戰在易京陷落後就急劇減少。四方霸主將更多的以大軍對壘來分出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