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被炫耀的小孩,後面都站著一對蠢父母

01

電梯裡遇見鄰居母女,禮貌性寒暄一句:

“跳舞去呀?”

一句話點燃了1000響的鞭炮,那個媽媽噼裡啪啦不能停:

“是呀,去參加一個省級的比賽。我家寶3歲就學芭蕾了,再複雜的舞步,看一遍就會跳。老師誇她是十年難見的跳舞胚子,將來能接楊麗萍班。幼兒園每次演節目都是領舞……


幸好,小高層電梯只有12層……夾斷後面無數炫耀。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裡的寶。

學了什麼才藝,拿了什麼獎項,考了什麼學校……是父母比不完的談資,想讓父母不秀孩子,簡直是逼他們錦衣夜行。

父母為何忍不住曬?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

1. 發自內心為孩子驕傲:

覺得“炫”就是一種愛的表達。

2. 把孩子當事業:

像一些全職主婦,沒機會或沒能力取得職場成績,如果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業績,當然要廣而告之。


3. 缺乏自信,就剩下孩子能“拿得出手了”:

自己沒底氣,拿小孩掙面子。亦舒說,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加一條:她從不告訴人,她孩子有多聰明、懂事、能幹、有才華……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4. “不把孩子當人”,當成一個寵物……

讓你演節目就演節目,秀完馴“寵”技能,賓主盡歡。


5. 並不瞭解孩子,不理解也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真的,父母滿足著自己虛榮心,過“乾癮”的時候,可曾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每個被炫耀的小孩,後面都站著一對蠢父母


02

給大家講講我發小貝貝的經歷。

她有個巨能炫媽:

她在校刊發表篇文章,她媽就對全威海宣佈:

下一個諾獎得主,非貝貝莫屬;

她考上一中,她媽對全山東昭告:

清華北大,任我女兒挑;

她參加個禮儀隊,全中國都裝不下她媽了:

“我們貝貝上了妝,比范冰冰上鏡!”


於是,整個高中時代,130多斤,餅臉小眼的貝貝,多了個外號:“范冰冰”。這對於一個敏感自卑的青春期少女,無異一個噩夢。


有這麼不遺餘力,給女兒拉仇恨的媽,大家果然嘲笑、排斥貝貝,把她當成行走的笑話。

那時的貝貝,總是含胸駝背,儘可能讓別人忽略她。她的性格越來越孤癖,一個人孤零零在食堂吃飯,在女生搭對一起吃飯、上課、上廁所的高中時代,簡直一個異類。


高考時,她連二本線也沒過,她平時成績還可以,考得這麼差。


這大概就是心理壓力太大:

她媽放出那麼多大話,她內心裡肯定怕死了——萬一考不好打臉,又淪為同學的笑柄——可怕什麼偏來什麼。


她死也不復讀,選了離家最遠的一所學校,遠走高飛,畢業後嫁在外地,輕易不回家。


每個被炫耀的小孩,後面都站著一對蠢父母

03


每個父母最開始的炫耀,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

“瞧,這孩子哭得多嘹亮!小腿蹬得多有力!”


但,這份自豪,慢慢失去了邊界:

他們沒意到孩子一天天長大,長成一個思想獨立的個體,還是習慣性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你唱就唱,讓你跳就跳……

隨著孩子上學、參加社會,這種自豪,更慢慢浸染了功利心——孩子變成胸前標榜的軍功章,變成了要爭個短長的比兒大會。


炫耀背後,一定是攀比。


於是,孩子如果做得好,家長們變本加厲地要求孩子,不惜拔苗助長。如果做得不好,家長們極容易失去耐心和信心,粗暴地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說教自己的孩子。


最後,他們教出了兩種孩子:

或自戀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或者自卑焦慮,敏感而不自信。


每個被炫耀的小孩,後面都站著一對蠢父母


04


林妙可就是一個典型。

這個九歲就登上人生峰頂的小姑娘,長大卻傷仲永——報考3家藝術院校,全部落選,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17歲的大姑娘,面對鏡頭,搖頭晃腦,嗲聲嗲氣!


父母的“育兒之道”被扒了出來:

父母把孩子當“搖錢樹”,什麼破的爛的演出都接,全世界趕場子炫耀著孩子的天資,卻不為孩子規劃真正的成長之路。

小姑娘一直陶醉在並不實至名歸的掌聲裡,停滯在孩童的“全能自戀”階段,自我膨脹,飄在空中,接不上地氣。

軀殼已經長大,思想仍停留在扮“可愛”的階段,做人如此浮誇,演技怎能沉下去——落榜並非意外。


孩子小時候,無法正確認知自我,父母和周圍人的態度和行為,就是他們瞭解自我的鏡子。父母的炫耀,加上親朋的禮貌性附和,時間長了,孩子容易飄了——真以為自己那麼牛。


這種孩子,進了社會,往往首先碰得鼻青臉腫:

之前被放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像吹過頭的氣球,看著大,實際薄,丁點挫折和刺激,就“炸”了——因為這個打擊,否定了他們之前的“自我感覺良好”。


林妙可曾去澳大利亞的音樂高中當交換生,因為英語差受了刺激,人完全崩潰,竟表演不出節目,失控大哭——從小被捧得太高的孩子,一旦遇到逆境,心理抗壓能力很差。


他們一面自戀,一面自卑,無法正確認識自我。

每個被炫耀的小孩,後面都站著一對蠢父母

05


有些家長說:

我們並沒炫耀攀比——只不過是當著眾人面,肯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成就感,給他正能量。


但誇獎和炫耀,還是有必要釐清的,家長不妨從三方面自我檢視。


第一,是不是暗藏一顆標榜自我的虛榮心?

人要硬氣,想爭氣,麻煩自己來,別捆綁孩子營銷——你是滿足了一時虛榮心,代價卻可能是:

孩子長期被同化,也變成一個膚淺炫耀,沒自知之明,沒眼力架,沒情商的庸人。


第二,你心裡有把衡量“誇獎”度的尺子嗎?

尺度一:分場合。

家裡隨便誇,人前需慎重。

畢竟,你爭來的“自家面子”,往往是建立在“滅了人家威風”基礎上的,最實在的一句話:少給孩子樹敵拉仇恨,誰沒點嫉妒之心?

尺度二:分輕重。

炫耀往往伴隨著誇大事實,很易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

尺度三:分角度。

誇獎要“踩到點”上——什麼是“正確的點”?

不誇孩子有“天分”,誇孩子很“努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對照實驗:

誇一個組的孩子:很聰明(天賦好);

誇另一組的孩子:很努力(問題解決得好)。


隨後測試結論是:

被誇“聰明”的孩子,傾向於"嘗試不難的題目"。


因為總被誇“聰明”的孩子,內心的OS是:

“如果我做得不好,就證明我“不聰明”——為了避免被否定自我,他們會選擇逃避、放棄——不做,就不會出錯。

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敢於挑戰更難的題目,他們不用付出"維繫自己很聰明"的情緒成本,更容易單純享受解謎的樂趣。

總是用誇耀激勵孩子,最深層的心理隱患是,給孩子一種錯誤的心理引導:

努力的內驅力,來自於外界的肯定——孩子做事的初心,變成為了贏得別人的誇耀。


跳舞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是因為媽媽會表揚;

學習不是因為自己熱愛,而是因為班主任會誇獎……

"進步"如果要依賴於外界"認可",哪天“表揚”不及時,或劑量不夠,或受了挫,立馬就喪失了繼續探索的樂趣和動力。


對孩子也罷,對成人也罷,最可怕就是:

剝奪他成長的內驅力。

每天尋思著別人對自己什麼看法,生活變成:走別人的路,讓別人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