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引言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朱温对于士族的迫害让士族政治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而新的政治生态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重构,中国正在为进入下一个阶段进行着自我进化。

在五代时期的历史上,即使是被视为正统的五代政权也都非常短命,其中的君主也多是军镇首领,他们依靠军事实力的优势夺取了大权,但是在治国方面却鲜有建树。在称帝之后,他们的重心也依然放在军事行动上,希望能够征服更多的军阀,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五代时期的香炉

因此在整个五代时期,中国的政治是十分黑暗且混乱的。但是在五代早期的君主中,后唐明宗李嗣源却开创了"小康"时代,在他当政的时代,中原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升,国家也得到了不错的治理。可是在他去世之后不久,后唐王朝也随着覆灭,他的统治虽然有所建树,却没能延续后唐的统治时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嗣源没有有效削弱其麾下将领的兵权,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系。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后唐明宗李嗣源


后唐明宗的得国与其"仁政"

后唐明宗李嗣源本是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因为善于骑射成为了李克用的得意将领,被其收为养子,改名为李嗣源。在后唐庄宗在位时期,李嗣源为庄宗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其击败了后梁,建立起了后唐。

在建国之后,李嗣源先后担任了宣武节度使以及成德节度使,掌握兵权。随着庄宗晚年昏庸,后唐的政治经济情况陷入困境,李嗣源也因为位高权重而受到了李存勖的猜忌,被要求入朝洛阳,并在此留居。后来邺都病变,李嗣源奉命率军前去讨伐,但是在北伐过程中军队发生哗变,李嗣源只得占领汴州。后来他又进军洛阳,自称监国,不久后即皇帝位,便成为了后唐明宗。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后唐庄宗李存勖

在明宗即位的时候,后唐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当中,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后唐庄宗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饥荒,而当时的后唐政府并没有减免税赋,导致这些人民的生活条件十分困苦。而且由于李存勖喜欢伶人,因此当时的宫中聚集了大量的伶人,这也浪费了大量了国家财富。

在即位之后,李嗣源便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他首先清退了朝中所有的伶人,一改唐庄宗时期的混乱形势。而且他十分清楚当时国家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因此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治路线。当时的后唐政府依然沿用着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每年向人民征收夏税与秋税。鉴于当时的后唐政府财政吃紧,因此李嗣源并不能将两税减少为一次征收,但是他还是减少了税收的额度。帮助百姓们缓解了生活的压力,而且这时还解除了民间不得酿酒的禁令,让百姓们可以自给自足,减少不必要的花销。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后唐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

当时明宗将一亩五文的田税降为三文,但是这依然没有让百姓的日子变得好起来。因为当时的百姓在上缴田税的时候还要受到各级政府的盘剥,其中政府最惯用的手段就是向农民们收取省耗。所谓省耗,就是按照每斗粮收一升的省耗钱,再收足税额。李嗣源深知这样的制度对于百姓的危害,因此在其即位之后,立即下令废除了各地的省耗,替百姓缓解了压力。在李嗣源即位早期,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也是这段时间在《资治通鉴》中得到"粗为小康"评语的重要原因。此事在《旧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天成元年四月,敕:'应纳夏秋税,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止纳正税数,不量省耗。'四年五月,户部奏:'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税租,兼盐曲折征,诸般钱谷起征,各视其地节候早晚,分立期限。'"

但是李嗣源的政治并不是全面的仁政,对于当时跋扈的军官,李嗣源在处罚他们的时候从来不手下留情,这对于整治当时的军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时的军士经常发动叛变杀死地方官员,在唐明宗在位时期,凡是出现这种行为的军队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当时的军纪得到了较好的整治,后唐的国内秩序得到了改善。

可以说李嗣源上位初期的仁政是因为李嗣源在登基之前长期处在前线,对于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比较了解,深知当时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是民生问题,他在即位之后的措施也很好地缓解了这个问题。而且李嗣源对于军纪的重视也让国家保持了稳定,这都是当时的后唐能够取得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李嗣源本人对于长远的政治路线缺乏设计,这也是在其在位期间国家没有取得大治的根本原因。

文盲皇帝的缺点,重臣专权与中央政治的混乱

李嗣源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李克用最为仰仗的战将,在后唐庄宗在位时期,李嗣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军事家。但是李嗣源在政治能力上却有着明显的缺点,李嗣源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本人目不识丁,因此要依靠大臣的帮助才能处理奏章,而这让李嗣源对自己的重臣往往不能信任,造成了不少问题。

在李嗣源刚刚即位的时候,他让枢密使安重诲来帮他诵读奏章,安重诲在很早之前就跟随李嗣源一起征战,因此深得李嗣源信任。但是安重诲也只是粗通文墨,并不能理会所有的奏章,于是他选用了翰林学士冯道等人帮他一起处理奏疏。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翰林学士冯道

当时唐明宗任用任圜为宰相,任圜政治能力很强,在他主政的时候后唐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他有很强的识人本领,选用了大量贤能之士,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后唐政治出现了五代时期难得的清明之象,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十分富足。但是任圜为人性格强势,偶有刚愎自用的情况出现,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其与安重诲出现了分歧。在此不久之后安重诲就借故将任圜贬谪到了磁州,并将其杀害,安重诲也借机独掌大权。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职事与重诲争,不能得,圜怒,辞疾,退居于磁州。朱守殷以汴州反,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诬圜与守殷通谋,明宗皆不能诘也。"

安重诲虽然成为了朝堂上的权力核心,但是其对于李嗣源还是十分忠心的。不过李嗣源却没有那么相信他,在长兴元年,董璋与孟知祥先后与朝廷对抗,李嗣源派出石敬瑭与安重诲前往平叛。后来作战不力,安重诲被召回京城,并被罢免了枢密使的职务,但是李嗣源依然对他有所猜忌,最终将其杀害。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后唐明宗重臣安重诲

在安重诲被杀之后,朝中就再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了,之前无论是任圜还是安重诲,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的问题,但是至少都是忠心于李嗣源的,也能维持住朝堂的秩序。但是在他们都去世之后,朝中便开始奸佞当道,李嗣源也找不到新的依靠,后唐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继承人难定造危机,后唐后期的大崩溃

李嗣源的长子李从璟,在很早之前就被李存勖杀死了,再次之后李嗣源并没有确定自己的继承人。当时李嗣源有两个儿子被封为王,二子为秦王李从荣,三子为宋王李从厚。其中李从荣在长兴元年的时候就被授予河南尹,之后又被加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已经成为了实际继承人。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后唐闵帝李从厚

但是李嗣源却始终没有给予他太子的地位,这也导致了后面的混乱。在长兴四年十一月的时候,李嗣源病重,李从荣以为明宗已死,便准备入宫,结果被宫中骑兵杀死。这件事让明宗的病情加剧,不久之后就病死了。此时大臣们只得拥立宋王为帝,是为后唐闵帝。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四年十一月,秦王从荣伏诛。明宗病甚,遣宦者孟汉琼召王于邺,而明宗崩,秘其丧六日。十二月癸卯朔,发丧于西宫,皇帝即位于柩前,群臣见于东阶,复于丧位。丙午,成服于西宫。庚戌,登光政门楼,存问军民。"

但是宋王在做藩王的时候并没有被按照接班人培养,其个人能力十分有限的同时,在朝中也没有培植自己的力量,这就造成其帝位十分不稳定。但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多年来战功无数,在朝中声望也很高,这引起了闵帝的猜忌,闵帝便下令让其更换封地。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李从珂属下的哗变,后唐的内战也由此开始,后唐至此不复明宗在位时的强盛,很快就被后晋所取代。

为何后唐会快速从盛世走向衰亡?浅谈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李嗣源养子李从珂


结语

李嗣源作为后唐的第二位皇帝,其与李存勖之间本来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其能够上位依靠的是多年征战积累的战功以及威望。长时间的一线作战让他知道战争对于人民的影响,因此在其即位之后,后唐减少了战争的次数,并且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让后唐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回复,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这在五代时期是十分难得的,这也是李嗣源最重要的政治贡献。

但是他个人文化水平与政治能力的缺失却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让他不能自行处理政务,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他自己对于自己依仗的权臣又不能完全信任,他先是放任安重诲排挤驱逐任圜,之后又自己杀死了安重诲,终于彻底废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让后唐的政治走入了低谷。其对于继承人问题的犹豫更是让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国家很快就陷入了内乱之中,最终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新五代史》

2《旧五代史》

3《资治通鉴》

4《五代会要》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