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耶穌基督油畫

公元,即公曆紀元,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並非中國的說法,而是一種舶來品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公元紀年法的表述方式,這是西方通用的紀年方法,也是國際通用的紀年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以基督教創立者耶穌出生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他出生之前的年份稱作公元前XX年,出生之後的年份稱作公元(後)XX年。比如今年是2019年,也就是耶穌出生後的第2019年。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而嚴格地說,我們說的只是公元紀元裡採納的起始年份的淵源,真正“公元紀年”這個概念其實要到公元17世紀初才誕生出來。在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神權統治逐步瓦解,一些歐洲知識分子開始逐漸不願使用AD和BC這類具有宗教背景的詞彙。在公元1615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第一次提出了“通俗紀元”這個概念。公元1635年,這個名詞被翻譯成了英語裡的Vulgar Era。在公元1708年,英語裡第一次出現了“公元”(Common Era,CE)這個詞彙,在公元1770年則第一次出現了“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BCE)這個說法。當時“公元”和“世俗紀元”已經成為了同義詞。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公元紀年法剛開始只在少數天主教的西方國家中普及和流行,即使教皇在為也是用中國皇帝在位期間為紀年記錄事件。到了八世紀之後,才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普遍使用。伴隨著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進行密切交流與合作,天主教的公元紀年也獲得頻繁使用。直到十四世紀,公元紀年的概念在西方都是普遍使用了,成為了一種主流。伴隨著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美洲、澳洲和非洲等國家,也使用了這一種公元紀年方法。這是因為公元紀年比較通俗與好用,再加上基督教的傳播和耶穌的影響力,都被世界各國人民認可。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主要使用“帝王紀年法”或者“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地支紀年法據傳起源於黃帝,這種紀年法是將天干和地支相組合而形成地一種紀年方式。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天干地支對照表


自誕生以來,天干地支紀年法一直被中國和日韓等國所使用,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也都是以天干地支紀年法來命名的。例如“甲申之變”,指的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和清兵入關,因為那一年是天干地支紀年法的甲申年,所以叫甲申之變,也叫甲申國難。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首創“年號制度”,帝王紀年法開始用“年號”進行描述。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在漢武帝十九年時啟用的“建元”。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什麼意思?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