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忠肝义胆岳老三



因为康熙帝时突然去世的,别说允禵,就连雍正帝自己都很惊讶。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雍正帝继位是没有康熙帝亲笔手诏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康熙帝并不像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里说的那么年迈老病,自知自己即将去世,从现存的康熙帝朱批来看,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各种秀自己身体好,凡是臣子请安折子,康熙帝都表示自己身体很好。而在康熙帝去世前三个月给康熙帝诊断过脉象的医生也认为康熙帝身体很健康。

所以,允禵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父亲康熙帝会去世,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准备。


康熙帝连自己死后他的嫔妃们如何安排都留下了专门的手诏,就是没有留下谁做嗣皇帝的手诏。现存的雍正皇帝继位诏书是隆科多与翰林院学士们一起草拟的。

正因为康熙帝是突然去世,所以十四阿哥允禵当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任何准备,事实上允禵在康熙帝去世时正在回京述职的路上,雍正帝派贝子延信去“迎接”允禵时,允禵一行人不在西北大营,而在陕西榆林。

允禵从行三四宿之后,获悉皇父升天,却又欲回甘州,经查克旦等规劝之后,方可作罢——《雍正朝满交朱批奏折全译》

而雍正帝继位第二天就交代延信,要他务必收缴康熙帝与允禵的所有通信,不得遗漏一封: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如果雍正帝是正常继位,为什么他要这么着急忙慌的派延信去收缴康熙帝与允禵的所有往来奏折和书信?他究竟是害怕什么呢?是不是害怕允禵手里有康熙帝让允禵承嗣大统的遗诏?

另外,还是从《雍正朝满交朱批奏折全译》,我们可以看到允禵是离开西北大营好几天后才知道康熙帝去世的消息,这个时候他已经远离了大军,身边只有一些侍卫,而允禵在得知了康熙帝去世的消息后,确实一度想返回西北大营,但是被身边随从劝住住了。


兰台


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其实不是说不敢,而是有诸多原因。

一、亲兄弟

老十四胤禵与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虽然雍正从小没和胤禵一起长大,但是毕竟是亲兄弟,加上雍正登基后,孝恭仁皇后也就是雍正和胤禵的亲生母亲被奉为太后,老十四从小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所以对母亲很依赖,雍正登基,孝恭仁皇后被尊称为仁寿皇太后也一直规劝老十四要听哥哥雍正的话。

二、实力差别

老十四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如雍正,只能按兵不动。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十四爷胤禵率领兵马回来,与雍正对抗的话。很多官兵肯定不会愿意,跟随十四爷对抗雍正。第一,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谋反作乱会杀头的;第二,即便发动了兵权,有人对抗雍正,也不一定会抗到雍正帝。

三、谋上作乱罪名

雍正受大众信任,老十四如果带兵谋反,既得不到人心,也必然会失败。十四爷胤禵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带兵谋反一是实力不够,二是名声不好。一旦率兵对抗雍正,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顺。肯定会很多人反对他这样做,更会面对很多对手。这以来十四爷的处境更加危险,等于是自己搬石头打自己脚。

所以,面对军权,粮饷样样都稳抓,而且继位名正言顺的雍正皇帝,紧靠从西北赶过来的二十万疲惫之师而且还是在没有粮饷的情况下,老十四绝无一点胜算,这就是老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丫丫说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十四?就这胤禵的事,还二十万大头兵?您就算再给他加二十万,雍正一道黄纸片子下去,他都得乖乖的把兵权交出来。

雍正一旦把皇位给做实了,他老十四能做的,也就是蹲地头上发发牢骚而已,至于造反这事?拉倒吧!憋在心里只有哭的份。

要不然,为嘛雍正一个旨意下去,他就能乖乖的把兵权交给了延信?话都不带多余的。

那可是皇位啊,这东西远远的瞅一眼都是香的,但凡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您觉得他不会扯旗子造反?这是没给他留一丢丢的余地啊!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小伙伴憋不住了:“你就扯吧,一点有营养的东西没有,你个大嘴炮?”

好咧!那咱就进入正题,今天就把这事叨叨!

话说这老十四胤禵

他这人聪明,但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将军的料,帝王的相貌他还真不沾边。

为嘛这么说呢?这辈子他就围着西北这嘎达打转了,武功那是没得说,但玩政治他这手和他的亲哥哥雍正比起来差了那么一节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话说这老十四和雍正那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俩人咋就那么得不对付呢?这一家伙就成了死敌了,为嘛呀?就因为那皇位吗?”

为嘛?皇位是其次的。俩人确实是一个妈生的,但雍正打小就被佟贵妃收养,而且雍正这人是个性子冷的主,大夏天您往他跟前凑,都能感觉到嗖嗖的凉意。您回头瞅瞅老十四,比雍正小了十岁不说,打小是被亲生母亲养到眼跟前,那是被疼大的,而且这性格直爽,还有点意气用事。

就这俩人,虽然是一个妈生的,但是是俩妈养大的,加上这性格不合套啊,所以俩人最终走向了敌对。也就因为这,雍正和他这亲妈到死都不对付,这家长里短的他就没地说理去。

得咧,这又唠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说实话,老十四胤禵手里边说是二十万大兵,其实从小打到挨着个的数,也就是十来万,没那么多的。

雍正一家伙把自己个的屁股给捧到了皇帝宝座之上,那虎视眈眈的八爷早被雍正给连锅端了。

八爷那是老十四的外援,这外援给断了,来您给蹦跶蹦跶,蹦不起来了吧。毕竟想蹦跶您的问问隆科多架在这帮人大脖子上的大刀片子同不同意。而且环卫京城的丰台大营被那病恹恹的老十三给压的妥妥的。

所以啊,京城这块他就没有一丝丝的乱象。话说浑水才能摸鱼,可这一池子的水清着咧!那摸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你雍正准备登基,还没有登基这时间是最好的,也是水最浑的时候,那时候他咋不摸?”

你快拉到吧!老十四那个时候在哪?和这北京四九城隔着那可是十万八千里远。这准备登基,他打那听到信了?这电话可够快的啊?问题是那会根本就没有这玩意,就这信没个十天半个月的,他就递不到耳朵眼里头。

所以那个时候老十四,他就是个瞎了眼的猴,窜上窜下的可以,没消息他想下地,没呢胆!

当然雍正继位以后,可没有忘记了这远离京城的亲弟弟老十四,这大将军王。

第一道旨意就是捞老十四回家奔丧。原因无他,也是害怕这性格直爽的亲弟弟脑子给抽抽了,整点啥幺蛾子出来。

当然这奔丧的旨意,顺带还掐了他那大将军的印信,交给赶过去的延信处理。

这愣神的功夫啥都没有了。

所以整个过程,这老十四一脑门的懵圈,他除了知道老爹康熙死了,家里边的事,没有一样知道的,所以京城里边的事,他是一脑门的迷糊。

扛着大旗造反?您也得有准备不是?这啥准备都没有,这是其一。

其他的原因

再说,就这十来万的人,这帮人中有几个愿意跟着你这大将军王玩命造反?人家雍正已经登基,昭告天下人家是正统,你这老十四算那根葱,有口号吗?

而且这帮人那个家眷不在皇帝手里边握着,您造个反试试,分分钟钟一家子老小全得给你剁了脑瓜子。这帮人不背后捅你刀子就不错了,让他们和你一块玩,这不强人所难吗?

过去将军出征,将军的家眷被政府控制,那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

后来的年羹尧那权势比他老十四大多了,最后呢?那也不就是一道旨意的事吗?老十四这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而且满清那兵将的制度是,将兵分离的。平时的将军和大头兵们压根就不认识,只有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这些个大头兵们才知道:“哦!这次你丫子是领着俺们搞事的主子,晓得了!”

那会靠刷脸干事,这不行的,您得拿着皇帝给的印信,结合自己那张大脸蛋子这才成。

所以没事的时候,将军搁自己个家里深造,有事的时候这才找自己的兵,这些个大头兵也许就不是之前的那波人喽!

所以啊,老十四是个将军这没跑,但他仅仅是个光杆司令,他指挥的那帮子人说穿了其实是皇帝养的,跟你没多大的关系。

第三,您以为这军队出去以后,配备那么多的副将,参将的干嘛使唤呢?您干保证这帮人里头没有皇帝的密探?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皇帝的密探那也是康熙的,和雍正不搭边!”

你快拉倒吧,这帮人只认皇帝,不认脸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这动刀动枪的,没有后勤补给,这队伍分分钟钟就得炸营了。

而老十四这十几万人的后勤是谁提供的?陕甘总督!那您知道陕甘总督是谁的人吗?年羹尧蹲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乐了:“对!就是俺!傻了吧!”您以为当皇帝的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那是走一步瞅三步的人。

造反?老十四到是想,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只有哭的份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诸位还记不记得老四推荐老十四担任抚远大将军的时候,是谁来做陕甘总督?年羹尧!

老十四获得青海大捷前,一直按兵不动,在等什么?年羹尧的粮草,年羹尧粮草一到,老十四立刻出兵,获得大胜。

年羹尧粮草早就准备好了,一直迟迟不起运,等的是什么?老四的信!老四信一到,粮草立即运往了前线。

那么很清楚了,老十四的大军命脉在谁手里攥着?年羹尧。

年羹尧是谁的人?雍正的包衣,铁杆四爷党,跳84消毒液里泡一年也洗不干净。

先暂且不说朝廷的20万大军肯不肯跟他老十四一起造反,就算肯,吃什么喝什么?西北苦寒,根本就养活不了20万大军,粮饷全得靠内地接济。

敢造反?大军到不了陕西就得全饿死,何况陕西还有年羹尧在那里等着他们呢。

而且青海离北京多远?1700公里!别说打回去,就是走回去,以那个年代的条件,光走就得走上几个月,造反?没有接济,到北京全得穿草鞋。

再说那会儿部队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不比以前造反可以揭竿而起就行,一路打回北京?仅仅武器弹药的补充问题就没法解决,出不了陕西就得全变徒手兵。

而且朝廷的军队不是老十四的私军,老十四只不过是朝廷任命的抚远大将军,执行朝廷的命令,军队听他的,造反就不肯了。

后来的年羹尧也是如此,那样高的威望,朝廷一纸诏令,岳钟琪就顺利的接掌帅印,年羹尧乖乖的回京接受处置了。

既指挥不动军队,又没有粮草,他反什么反啊?真敢造反,估计部下就敢暗地商量好将他直接拿下押送回京了。

这事儿就是个伪命题,没有一点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就八爷党那几位想不明白吧。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1、年羹尧是雍正登上皇位的重要人物之一,是雍正的绝对亲信,也是雍正集团的重要人才。

2、在争夺皇位的过程和中,各皇子争夺兵权更是愈演愈烈,康熙57年西北战乱,朝廷派兵20万由皇十四子胤提带兵,雍正趁机安排亲信年羹尧为川陕总督(川陕总督是朝廷在西北20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关键人物)。

3、在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之时,雍正马上下令年羹尧,把原计划朝廷给西北大军每月供应的粮草物资,改为按天供应,试问20万大军只有一天的粮草、物资、军向他拿什么去造反。

4、十四子胤提毕竟是雍正皇帝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那么多皇子都没有造反,他又怎会造反。




现今与过去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讲究名正言顺,正统这个体制。时间让我们退回到公元1722年,康熙61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走完了一生,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卓越,可唯独在晚年自己儿子们争夺皇位是败笔。

(康熙帝画像)

康熙在位时期,曾经两立两废太子胤礽。这位康熙大帝从小培养接班人伤透了康熙的心。康熙大帝,也是生育高手,一生生育子女共55个,活下来儿子就有24个。偏偏康熙儿子们都太优秀了,到康熙去世之前,康熙成年儿子已经有十多位,这才造成历史著名的“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也为此大为头疼,一直没有确立好接班人问题。当时在康熙晚年,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确实是老十四,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发生叛乱,康熙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平叛,朝廷很多人都认为康熙这是在锻炼接班人。但是同时,在康熙晚年,雍正也很受到重用,代替祭祖、祭天。这都是皇帝才可以做的。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承大统,雍正有康熙继位圣旨,这在古代是名正言顺,正统。并且雍正继位已经通报全国,在名声上,老十四造反,名声扫地。


(雍正帝)

其次,清朝统兵制度。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皇权集中顶峰,清朝兵权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清朝将领跟士兵是分开的,互不认识,只有当发生战乱了,皇帝委派将领统兵,将领跟士兵才互相认识,并且同时还有监察将领官员。老十四虽然拥兵20多万,他们直属领导是皇帝。想造反也造反不起来。

再次,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十四在西北,也就是目前新疆,甘肃,青海地区平叛。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是荒漠,地广人稀,庄稼很难存活,老十四虽然统领几十万大军,一旦起兵,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都是天方夜谭。清朝粮库多数集中在江南水乡,这里离西北隔着十万八千里,在说,当时老十四这20万大军粮草都来源于陕甘宁总督控制,陕甘宁总督是年羹尧啊,雍正一手提拔出来的,只要雍正给年羹尧一到圣旨,掐断老十四这二十多万大军粮草供应,即使老十四军队在强悍,也反叛不起来。



最后,就是政权手腕,这方面老十四可远远逊色雍正帝了。老十四是一位出色的武将,统兵有方,但在权谋上,雍正可以吊打老十四,雍正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当康熙的儿子们都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康熙这老头也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也怕自己不在了,这群兄弟会自相残杀。

反观雍正,虽然参与“九子夺嫡”,却采用了最不起眼方式,躲在暗处,观察时局,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每天都是跟道士、和尚混搭在一起,研究佛法。给当局者一副与世无争样子。



雍正采用最高明的策略,参与到皇权争夺,暗中同时积极培养自己实力,京城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控制这京城命脉,隆科多,也被雍正已经收入麾下。

同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丰台大营的全都被老十三控制住,丰台大营多半部下都是老十三曾经部下,老十三是雍正铁杆粉丝,在雍正登基后,其他兄弟都改了名字,老十三是清朝唯一不避讳皇帝名字。当整个京城都已经被雍正控制住了。老十四在反叛为时已晚。

总之,老十四虽然统兵二十多万,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自然不敢轻易造反推翻雍正。


小姐姐讲史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因为老十四只有一个西北军,而雍正坐拥的是所有满洲八旗兵和汉兵,并且雍正早早的就命令和自己是一个阵线的老十三,统领了京津卫所有的戍卫部队,还派出自己的嫡系将领年羹尧率兵在北京的外围。而老十四想反,得有原因,没有原因,天下人的口水都能淹没他。其次,雍正早早就就把部队集结好了,老十四要打的好,基本没有胜算。

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老十四


第一,雍正与老十四一母同胞,母亲荣升皇太后,老十四碍于母亲的面子,不敢起兵。

雍正和十四王爷是一个母亲生的,仁寿皇太后对于十四王爷这个小儿子是比较宠爱的,从小呆在身边,所以对母亲的话基本是言听计从,所以雍正称帝,仁寿皇太后对于老十四必须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使的老十四碍于母亲的面子,不敢做作。也不敢有起兵的想法。

仁寿皇太后


第二,雍正早早布置好了,老十三和年羹尧率军集结,老十四听到风声,不敢轻举妄动。

雍正皇帝这个人,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早早把虎符交给老十三,让他统领京津卫周边所有的军队,又命令自己的嫡系将领年羹尧在北京周边布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对于老十四不好的情报,难道老十四他会不清楚,他应该是比谁都清楚的,所以他不会轻举妄动,整不好就是一个身死人手的下场。

雍正皇帝手里的两张王牌,老十三和年羹尧。


第三,老十四师出无名,他不会以自己所短攻雍正之所长。

老十四如果起兵,以什么名义?勤王,清君侧,我看没有一个适合作为他起兵的理由,而雍正皇帝要向老十四发兵的名义可就多了,随便来一个就可以下老十四的兵权,老十四即使性格耿直,直率,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面前,一点不会含糊,也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

所以他不会以自己所短攻雍正之所长。

老十四也是有计谋的人物


第四,老十四权衡利弊,知道自己的西北军对举国之军毫无胜算。

老十四要起兵打到北京的话,路途遥远,还要过潼关,潼关是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老十四想从这过来,很难很难,就算过了潼关,老十四没有固定的后勤补给线,根本打不了持久战。而雍正拥有举国之兵,光江南的赋税和钱粮就够老十四喝一壶的。老十四权衡利弊的话,也不会起兵造反的。


向日葵爱历史


老十四对于雍正当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为何他没有造反呢?

1. 雍正小心谨慎

老十四手中的确握有兵权,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后,老十四的兵权很快就被收了。当时给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丧,没有办法顾及军队,所以暂时把军队交给年羹尧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固山贝子胤禵驰驿入临。印务交总督年羹尧。

这个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权。 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实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开始就图穷见匕,他早期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恶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这时候都不会和雍正翻脸的。毕竟,造反这件事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走这条路的。


老十四骁勇善战,但这和他爱惜自己的生命并不冲突。 单是收归老十四的兵权,雍正还是不放心,于是干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

说得好听点是守陵,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软禁。老十四在被软禁的时候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根本没有办法做什么小动作。

2. 听老八的话

老十四是个有勇气和主见的人。在雍正继位后,老十四并没有对他行跪拜之礼。后来,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

老十四有些桀骜,但是他从来都不敢违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当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没有谋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张。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当皇帝,如果老八没有意愿,那么他即使造反也没有意义。 周杰伦有一首歌曲,叫做《听妈妈的话》。如果放在当下这个情境当中,可以改成《听老八的话》。



3.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会发现那些篡位的人多半会为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侧或者是违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遗诏是隆科多在公众场合宣读的,即甲午,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应该没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谓的正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当中的名声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遗诏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难撼动。

而雍正不只是继位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问题,他在成为皇帝之后的表现也让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说他的能力怎么样,至少他的态度是好的,一直勤于政务。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没有合适的理由煽动其他人来帮他推翻雍正。


夏目历史君


胤禵是拥有二十多万且兵强马壮的军队,可是对不起,除此之外,他真的什么都没有。咱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胤禵之前或许也并没有谋反之心,他霎时之间怎么可能有这么充足的准备呢,加上年羹尧也牵制住了军中能动用的大批粮草,这士兵怎么会有精神有力气打仗呢?

胤禵远在西北,要回京中,还要带着二十多万的军队回京本来就是费钱费事又费力的事情,当时的交通并不方便,这大规模的换场地怎么可能。

然后就是局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得把对方情况摸清楚了你才能应对吧,造反完全是带着全府邸加全亲信各种家眷的豪赌,他当时远在西北带兵打仗,对京中各种情势不明,而且当时那乱局,一瞬间就可能有所变化,而他离京中相隔千里,即使他的探子非常有本事,各种消息都能拿的到,也想要给他传信加上千里马加持再加日夜不息狂奔,拿到的也都是滞后于人的信息,那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当时的情况,康熙爷驾崩那晚隆科多就把八爷党控制了,老十三也控制住了丰台大营,胤禵回来奔丧的谕旨还是雍正发的呢…那试问在这种消息滞后于人,人又离京城千里之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真真就是那句等你回来我都凉了。


独秀文苑


如题所言,老十四坐拥20多万军队,为何不敢造反?那我们就得从老十四有什么条件造反和有哪些原因不能造反两大方面来分析,且听涨知史为你一一解答。

造反条件:

如果老十四想要推翻雍正为帝,就必须具备能与之抗衡的力量,那以老十四当时的情况而言,老十四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 继位之初,朝局不稳
  • 八爷党处处掣肘
  • 手握兵权,拥兵自重

那以上三点是否真能够成为老十四造反的决胜条件呢?

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就此一一推翻:

1、朝局不稳

康熙突然驾崩,雍正当晚即位。康熙死前曾言传位于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但是八爷党成员一口咬定没有听清康熙所言,意在拒绝承认雍正即位。但是在诸阿哥唇枪舌战之时,隆科多宣召雍正即位,在法理上承认了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另外,如雍正返回潜邸之时,邬思道已派五路人马前来护卫左右,且十三爷此时已恢复自由之身,牢牢掌握住兵权。

虽然不得不承认,权力更替之时是朝局最为动荡的时候,此时各派人马都处于观望状态,新君即位,根基不深,因此是造反的最好时机。但是雍正已经掌握各路兵权,而各朝廷大员,此时也早被康熙降职解职,如张廷玉、八阿哥等人。因此朝局不稳也只是暂时的。

2、八爷党处处掣肘

八爷党夺嫡无望之时确实公开支持老十四夺储,但是毕竟八阿哥深耕多年,岂会白白将帝位拱手他人。即使支持十四阿哥也是为了坐山观虎斗,毕竟雍正和老十四是亲兄弟,而康熙最为厌恶的就是兄弟相残,因此八阿哥此计真可谓一箭双雕,坐享渔翁之力。所以说八爷党与老十四的联盟是建立在利益至上,并不牢固。

3、手握兵权,拥兵自重

兵权历来是历代君王所忌惮的,而且老十四还是宗室领兵。自古枪杆子里出政权,老十四坐拥20万大军,确实给人威风凛凛的感觉。但是想想老十四前任传尔丹怎么死的,你就知道有再多兵也不管用。

老十四能够担任大将军王,还不是因为传尔丹西北惨败,而传尔丹惨败的原因是粮草不济,为八爷党掣肘。历史的一幕总是相像的,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期间,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主要负责西北的粮草供应问题,因此一个年羹尧就足以要了老十四20万大军的命。

通过对老十四所拥有的的有利条件进行反驳,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看上去老十四有能耐与雍正一较高低,但是实则处处为人掣肘。

那我们就再看一下有哪些主要原因导致老十四不能造反?涨知史将其总结为“三无将军”。

不能造反的原因--“三无将军”

  • 师出无名

  • 无实力准备

  • 无嫡系军队

下面对以上三点展开分析:

1、师出无名

古代造反讲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而造反的原因也主要集中在清君侧(如朱棣起兵造反)、君主昏庸无道(主要为农民起义,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天生异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摄政为名(如王莽篡政)、禅让(如曹丕即位)等。

雍正即位有诏书为名,虽谣传“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是满清诏书都是满汉双文的,就算你改了汉文,也没法一字更改满文的意思。雍正作为满清正统即位的皇帝,假如老十四造反,那就是整个宗室的罪人,肯定得不到朝中的响应。

2、无实力准备

造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老十四虽然是夺嫡热门,但是并没有像样的辅佐团队加持。八阿哥有九阿哥、十阿哥、佟国维以及江南盐商集团等势力的支持,雍正有十三阿哥、邬思道、年羹尧、李卫等近臣的辅佐,而反观老十四,准确地说是依附于八爷党单打独斗,并没有深耕。因此在实力上,老十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实力。

3、无嫡系军队

从另外一个方面,造反要有足够的军队支持,如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但是自宋朝以后就很少出现武将造反成功的例子,主要还是因为后期的军队制度,对武将限制太多。就满清来说,其施行的八旗制度,使兵将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武将有指挥作战权,但无实际领导权。兵权控制在旗主手中,而皇帝则是“八旗共主”。

满清入关前,因皇太极逝世,围绕皇位继承,多尔衮与豪格曾相互较量。但是谁也无法吞并另外一方,因为他们只掌控着自己所辖的旗兵。反观老十四满打满算的20万大军,竟无一人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又怎么能与“八旗共主”的雍正相较高下。

综上所述,无论是老十四的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老十四都没有真正的实力与雍正抗衡。更不要说老十四作为雍正亲兄弟的血缘关系以及家中老小尚在京城雍正控制范围内的不利条件。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老十四都不是雍正的对手,因此也就不敢造雍正的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