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在我的童年時代,文化娛樂生活還比較匱乏,幸而父親藏書無數,使我在課餘時間裡還能安分的窩在家裡讀書,不至於像其他的孩子那樣成天在外邊瞎胡鬧。

讀書的另一大好處就是有足夠的資本顯擺。當時我的一大樂趣就是在一大群小夥伴期盼而且略帶崇拜的目光注視下,胡謅所謂的三國故事——之所以要加上“所謂”二字,是因為那時年紀小,識字量不夠,見識也不行,所以一本《三國演義》讀得磕磕絆絆,講出來的故事自然添加了大量的“作料”,變得面目全非。

不過這並不妨礙一群少年對於那些遠古英雄的崇拜,當然最受追捧的還是關、張、趙之流的沙場猛將。不過我是個例外,可能是因為從小不以武力見長,還經常遭人痛扁的緣故,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自然是那個“多智近乎妖”的諸葛孔明。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魯迅先生確實批評過《三國》人物形象的單一刻板,比如“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長大以後才知道這個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似乎並非褒義。而且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一書的評價,與我們熟悉的“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的評語,也略有差別: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家言,尤其是誕生於元末明初那個混亂的年代,自然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在傳統的民間觀念中,一個理想社會是少不得有位明君、滿朝賢臣、一群勇將,才能國泰民安。而在明君之側、賢臣之首、勇將之上更是少不得一位智多星似的人物,比如《說唐》中的徐茂公、《水滸》中的吳用、《明英烈》中的劉伯溫等等。

而在《三國》中,諸葛亮就是被賦予了同樣的角色。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其實在史書中,諸葛亮最被推崇的是事主至忠、踐諾至誠,跟奇謀妙算什麼的沒有多大關係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可以被冠以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甚至發明家的頭銜,即便稱之為偉大的軍事家也不為過。但是他的軍事才華基本偏重於戰略層面,具體到戰術指揮,他非但不是那種“三步一計”的好出奇謀、善用奇兵的“智將”型人物,相反他倒可能是個可以衝鋒陷陣、斬將奪旗的“武林高手”,而且指揮用兵的風格極端保守、刻板,甚至到了寡淡無趣的程度。

諸位看官是不是覺得有些意外?


諸葛亮即便沒有七進七出闖敵營的本事,但也絕不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

十幾年前,我曾瘋狂沉迷於兩款遊戲,一個是《魔獸世界》,另一個為《三國志11》。

前者先不去管它。後者作為光榮公司三國系列遊戲中的一代經典之作,至今仍頑強的盤踞在我的電腦硬盤中。而當我時不時的打開這款遊戲,或匡扶漢室或甘為漢賊時,經常忍不住酸勁兒發作,大罵小日本不學無術,人物設定亂七八糟。

比如說諸葛亮,在這版遊戲中的主要能力參數為統御92、武力38、智力100、政治95。別的先不說,單說這個武力值——大概是光榮公司的遊戲設計人員一想到孔明先生,眼前就浮現出那個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當然,人家蘇軾在這裡說的是周瑜)的神仙人物。而神仙打架既不雅又掉價,這種事情當然最好不要發生;更何況孔明先生總歸是個文士,在影視劇中還總愛坐輪椅,顯然身體條件不咋地,打架這種事自然不會很擅長。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或者把諸葛亮的武力值弄得這麼低,是為了遊戲的平衡性?

但是不要忘了,諸葛亮即便是個文士,那也是漢儒。相比於後世“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儒生,漢儒絕對是個異類。要知道在兩漢期間佔主流的是儒家的公羊派,而這幫傢伙幾乎個個都是暴脾氣,不但主張限制皇權,還提倡“大復仇”——具體說就是漢儒不但保持了後世儒生筆下生花、嘴炮無敵的優良傳統,而且一旦吵激動了、罵翻臉了或是被招惹到了,那是絕對會動手的,而且打架的水平絕對不低。須知在兩漢時期,君子六藝尚未荒廢,儒生也是要練武的,所以漢儒才普遍佩劍。而那把劍也絕非擺設,要說百人敵什麼的絕對是誇張了,但尋常人物捅死倆仨的可不在話下。

具體到諸葛亮身上,他顯然也並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無用書生: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個身高1米8以上的昂然大漢(漢1尺大約相當於23.1cm),出身於世家,衣食無憂營養不缺,必然還受到過良好而且完備的各類教育;生於戰禍不絕的亂世,還自比名將樂毅;智商高、資質好,日常還“躬耕”打磨力氣——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會武力值不及格?

與《三國演義》中殺豬的張飛、賣棗的關羽、打獵的典韋等這些出身底層的一流猛將相比,諸葛亮即便在天資和際遇上有所差距,但是先天的條件太好,所以混成個二流高手應該是沒問題的。

比如說在《三國志11》中武力值高達88的曹魏大將王雙,似乎就打不過諸葛亮: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鬥將這種事在真正的戰爭中是極少出現的,“亮與戰,破之,斬雙”並不能證明諸葛亮是親自動手的。好吧,這事我也無力反駁,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可都是以武將的身份出現在史書中的,並最後雙雙戰死綿竹;在《三國志11》中,這爺倆的武力值也分別達到了60和77——那個年代可是非常講究“家學”傳承的,諸葛瞻父子雖然沒有繼承父祖的智慧,但他們的一身功夫顯然也只能傳承自諸葛家。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像呂布、趙雲這種大高手諸葛亮肯定打不過,但應付二流高手、收拾幾個小雜魚應該還不在話下

即便在《三國演義》中,隱隱也暗示諸葛亮其實很能打:

“維人困馬乏,不能抵當,勒回馬便走。忽然一輛小車從山坡中轉出。其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乃孔明也。孔明喚姜維曰:‘伯約此時何尚不降?’維尋思良久,前有孔明,後有關興,又無去路,只得下馬投降。”(《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在《三國志11》中,姜維的武力值為89,關興為86。如果諸葛亮真是個武力值只有38的弱雞,姜維何以會“又無去路,只得下馬投降”?

諸葛亮肯定沒有趙雲那般七進七出闖曹營的本事,事實上他也不是個能“三步一計”的智囊型人物。但是“十步殺一人”、像他主公劉備那樣跟當時的準一流武將過幾招,似乎應該還不在話下。


“孔明妙計勝孫龐”?那些掛在諸葛亮名下的奇謀妙算,其實大都是冒他人之功。

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有個非常古怪的地方,那就是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簡直是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形同妖孽。可是到了赤壁之戰後,他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似乎就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取西川開始沒他啥事,荊州拉鋸戰他出場不多,在決定吳蜀兩國命運的夷陵大戰中,他更是留守後方沒有出場。而在劉備掛掉以後,諸葛亮雖受先主託孤,但在最重要的“六出祁山”幾戰中,更是一仗比一仗打得憋屈,與剛出場時簡直判若兩人。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諸葛亮簡直是《三國演義》第一寵,什麼好事都掛他頭上,實在繞不過去的敗筆也能給找回來,比如失街亭

這是什麼情況?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那些我們熟悉的“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其實跟諸葛亮沒啥關係,基本都是羅貫中將別人的功勞生搬硬套到他身上的。

1、火燒博望坡——當時尚“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還在等著劉備三顧茅廬呢。

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初出茅廬後的第一戰,也是他的成名之戰。在書中還引後人之名賦詩讚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智慧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博望坡之戰時,諸葛亮只是個20出頭的小青年,還在南陽種地

不過在正經史書中,博望之戰則是另一副模樣: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等追之。裨將軍鉅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惇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裡,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資治通鑑·卷六十四·漢紀第五十六》)

以上記載中根本諸葛亮啥事,這不是司馬光偷懶或是疏漏,而是這一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七年。而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山的。而三顧茅廬發生在哪一年?那可是建安十二年啊!

所以當劉備在博望坡奮戰時,諸葛亮還在南陽種地養望,他的好友司馬徽、徐庶、崔州平等人,還沒把他吹成“臥龍”呢。

2、草船借箭——故事倒是有的,但“借箭”是沒有的,“草船”也是不存在的,更跟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建安十八年,魏吳兩國戰於濡須口,雙方隔江對峙,“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魏略曰:(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三國志·裴松之注·吳主傳第二》)

所以說船是大船而非草船,所謂的“借箭”不過是孫權在船隻失去平衡時的靈機一動而已。而且這個故事的背景是魏吳大戰,主角是老曹和他慨嘆過 “生子當如”的孫權,作為蜀國一方的諸葛亮就是個吃瓜群眾,壓根就沒機會出場。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草船借箭的故事美則美矣,當成史實就不好了

更重要的是,這個“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距離赤壁之戰爆發已經過去了5年。此時劉備正忙著戰劉璋、取西川,而諸葛亮正與關、張、趙等人守荊州,肯定沒那個閒工夫和熱心腸去幫著孫權“借箭”。

3、舌戰群儒與氣周瑜——或是誇大其詞,或是牽強附會。

當年在中學語文課上有《舌戰群儒》一文,後來讀《三國志》時才知道壓根就沒有這麼回事。不過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節,確實在面見孫權時就主戰、主和一事發表過自己的見解。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孫權乃一代雄傑,豈能容一介外臣如此放肆,甚至被其主導利用?

不過最終讓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的,顯然不是諸葛亮這個“外臣”的舌燦蓮花:

“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三國志·裴松之注·吳主傳第二》)

所以諸葛亮跟一眾江東名士的大辯論,還是純屬羅貫中的即興發揮,小說家言而已。

至於氣周瑜,那就更扯了。

首先周瑜壓根就不是羅貫中筆下那種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輩,相反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三國志·吳書九·列傳第九》),而且這話還是劉備說的,怎麼可能被諸葛亮氣來氣去、活活氣死?“既生瑜,何生亮”之語,在現實中更是無稽之談。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蘇軾的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說的就是周瑜——如此人物,怎會如《三國》所寫的那樣小肚雞腸?

諸葛亮在後世被廣為讚譽,近乎神化,在於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主至忠、踐諾至誠,而這些事蹟主要發生在他的晚年時期。在瑜亮並生的年代,諸葛亮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而周瑜已是一國的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其戰績與才華不僅令對手摺服,甚至在孫權稱帝后,也曾多次流淚懷念:“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引用同上)

所以,在當時瑜亮二人根本不是同一級別的人物,周瑜有什麼好嫉妒的,還到了活活氣死的地步?

更何況在周瑜病逝前,諸葛亮一直忙著替劉備搞後勤、做攻打西川的準備,壓根就沒見過周瑜,想氣他都氣不著。而且周瑜去世時,代表劉備去弔唁的也是龐統而非諸葛亮,所以也更沒有“柴桑口臥龍弔喪”的那樁戲碼了。

4、空城計——羅貫中故技重施,替諸葛亮搶趙雲的功勞。

空城計作為《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名氣最大,也最能體現諸葛亮善用人心,虛而示虛、疑中生疑的奇謀妙算。不過在正史中,只有《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郭衝三事”中有所記載,不過郭衝所言之事已經證實為民間傳說,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街亭之役,曹魏的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他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司馬懿。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空城計寫得太假——就算司馬懿有疑何至於撤軍?派小部隊探查一下不可以嗎?

倒是趙雲在漢中之戰倒是上演了相似的一出:

“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資治通鑑·卷六十四·漢紀第五十六》)

這一幕在《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一回也有體現,不過相比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出場扮相,子龍兄只能瞠目結舌,自嘆不如,暗歎羅貫中這老倌實在太過偏心。


真實的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那麼,一個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子的呢?

首先,從他初見劉備便奉上《隆中對》從而定三分來看,諸葛亮顯然是個傑出的戰略家。不過此後發生的聯吳拒曹、爭奪荊州、共取西川以及爆發在漢中、夷陵等地的三國大戰中,都是劉備帶著關、張、趙等人打天下,諸葛亮承擔的主要角色就是類似蕭何那樣的坐鎮後方、掌管後勤的大管家,偶爾還客串一下外交官的角色。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諸葛亮長於戰略規劃,是“善於動腦,拙於動手”的典型代表

像張良那樣伴隨在主公的鞍前馬後,隨時出謀劃策,甚至臨時掌握戰時指揮權、決定一場戰役的勝敗的這種軍師型的角色,其實基本是與諸葛亮無緣的。即便偶一為之,似乎也從來也沒有起到過什麼關鍵性的作用。

也就是說他只負責動動嘴(定規劃),跑跑腿(打天下)這種事情,其實都是劉備自己乾的。

而能夠體現諸葛亮軍事才華的,主要集中在劉備死後、他受託北伐中原的這個時期。

在北伐之前,他制定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戰略規劃——在這一領域,同時期內堪與諸葛亮相媲美的,再無一人。

首先,他安定了蜀國內部。諸葛亮治蜀,一是積極發展生產,二是嚴行法治,無不是直指蜀國的積弊之本。經過他的數年治理,完全改變了蜀國的面貌,史書上對蜀中之治讚譽有加: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裴松之注·諸葛亮傳第五》)

其次,在對外關係上他力促與吳國修好,恢復了聯吳抗魏的政策,保證了蜀國東方的安全。此後,他又集中力量討平了南夷雍闓、孟獲之亂,穩定了南方以免後顧之憂。而在具體的北伐戰略上,諸葛亮集中兵力出漢中、攻關中,並挾關中以制天下的戰略思路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出師表》分前、後二篇,無不是感人至深的經典之作

在此基礎上,他才從容出兵,去和北方的曹魏決戰,併為我們貢獻出那篇感人至深的《前出師表》。

不過諸葛亮打仗的本事,非但沒有半分小說中的神機妙算和算無遺策,相反倒是保守、刻板得近乎無趣。對此明朝的一代文宗李贄在他的那副著名的對聯中,曾作出過評價: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誰能指望一個“唯謹慎”的傢伙,會出奇兵、行險招?

與我們熟悉的“六出祁山”不同,諸葛亮北伐一共只有5次,而且只有兩次是“出祁山”。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發兵隴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結果曹魏主帥張郃敗馬謖於街亭,蜀軍只得退回漢中。

同年冬,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圍攻陳倉二不克,因糧盡不得不退兵。

次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佔領了武都和陰平,並擊敗了魏將郭淮的援兵,但蜀軍無力再進。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圍攻祁山不下,再因糧盡而退兵。魏將張郃窮追,中伏被殺。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諸葛亮北伐既是悲壯的,也是無趣的,在他的指揮下也不可能改變註定失敗的結局

諸葛亮前四次北伐無功,其根本原因在於以蜀國之孱弱的國力、人力和物力,想徹底擊敗曹魏、恢復漢室幾乎沒有任何可能,諸葛亮受劉備所託,只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次是蜀道之難使得糧食及後備兵力、物資的運輸始終困擾蜀軍;再者蜀後主劉禪實在無能,非但不能支持北伐,反而多加掣肘;此外,曹魏以司馬懿守關中,這個諸葛亮的老對頭實在是不好打。

而另一個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用兵策略保守得過於偏執。比如魏延請出子午谷之策,諸葛亮就完全不能容忍。

經過3年的修整,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發動了第五次北伐。這一次他顯然準備得更加充分,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先運糧集於斜谷口,然後發兵10萬越秦嶺,直趨郿縣,與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當年8月諸葛亮積勞成疾死於軍中,至此蜀漢再也無力發動北伐。

你不知道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是不存在的,可能還是個武林高手

諸葛亮真正讓人欽佩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

縱觀諸葛五次北伐,哪有什麼奇謀妙算?都是按照既定目標循規蹈矩又鍥而不捨的一次次出兵,再退兵;兵力不足就整軍,糧運不濟就解決運輸問題,內部不穩就一次次的奉上《出師表》……

可以說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讓人感動。但是他的軍事才華,尤其是指揮才能也確實沒有民間傳說的那樣出神入化,對此其實史書中早有論斷: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不過在精神層面,諸葛不愧為華夏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典型,因此在後來被推崇成神,其實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