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作者与奶奶

(一)

童年时光里,父母常年在外打拼,是奶奶长年累月掌管我们兄妹7人的饮食起居(其中还有姑姑家的3个孩子)。我是家中的长子,奶奶告诉我,长兄如父,你必须要行得端、做得正,带个好头儿,让弟弟妹妹有样儿学样。

奶奶的话,让我在小小的年龄里,便有了“大哥”的使命感,生怕自己把路领歪、引斜了,坏了祖上的好家风,令奶奶伤心。让奶奶开心——是我童年里所追求的生活极致。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祖孙乐》作者童年时与奶奶的生活情境再现

见奶奶走路常常趔趄不稳,我便在家里的杂木堆里选了根桔木棍,给奶奶雕刻了一个龙头拐杖做支撑。那些天,奶奶因为这个简陋拐杖,兴奋得常常到乡里乡亲面前转悠显摆,逢人便说:“看看我孙儿给雕的拐杖,这龙头威风着咧,拄着这拐杖,我走路稳当多啦。”

奶奶的广告一下子为我拉来了很多活计,一时间,村子里的老人陆续都找我帮忙雕拐杖。在义务雕刻的忙碌中,我心底滋生出了小小梦想:嘿嘿…..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开个雕刻加工厂,专雕拐杖卖,估计也足以赚钱给奶奶养老。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作者学习时的情景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不论上山割草,还是放学走在乡路上,眼睛都会不时地向周边树上仰望。一旦寻觅到适合做拐杖的原材料,我就会猴子一样“噌噌”爬到树上,砍下树枝,拖回家待用。

奶奶多次劝阻我不要乱砍树枝,但我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在砍树枝的过程中,我不慎从树上跌落下来,摔得鼻青眼肿。奶奶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树公公在惩罚你呢!”

从此后,我相信了万物皆有灵,便不再任性砍树了。当年摔下树时,门牙把树干磕破的疤痕至今已经集结成一个树瘤。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抚摸一下那个树瘤。那或许真的是大树在用血的教训在警示我:做人必须崇尚自然,一心向善吧!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作者在工作中

(二)

小时候,家里穷,只有传统节日我们能吃上鱼肉蛋类,平常日子的餐桌上,除了主食,基本都是红薯加时令蔬菜一起炖煮。

不过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是莆田地区做头牙和尾牙的传统日子,两个伯伯家境虽然也不富裕,但是,在每个月的头牙和尾牙日,都会分别端来两碗带肉的粉面孝敬奶奶。

那是我们特别期待的时刻,只待伯伯转身出门,奶奶就会用菜刀把粉面上的几块肉块儿切成薄肉片,分给我们七个孩子每人一片,而我的总是会比弟弟妹妹大一些。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大丰收》寄托奶奶对富贵生活的盼望

每当弟弟妹妹说奶奶偏心时,奶奶会说:“你大哥干的活也多。这个家靠他撑着呢,他撑住了屋脊,才能遮风挡雨。”

每次吃奶奶偏爱我的大肉片时,我都会很心疼地让奶奶先咬一口。奶奶总是撒谎说:“奶奶刚才切肉时,已经先吃了一口,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赶快吃了吧,长好了身板,再挣钱给奶奶买肉吃。”

奶奶的话,我牢记于心。初中毕业后,我没有继续读书,而是抱着“挣钱给奶奶和弟弟妹妹买肉吃”的小志向,走出了家门,跟随莆田木雕师父柯仙春学习木雕。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郑国柳极品三彩翡翠“卧佛”

在学习期间,我跟随师傅一起承接寺庙的木雕工程,吃住在寺庙的后院的一个杂房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每次要撑不住时,我就会借师傅的单车回家去看望奶奶。

看到年迈瘦小的奶奶,不停地为了弟弟妹妹操劳时,我就会浑身充满力气地返回寺庙,白天干活,夜晚则不畏酷暑严寒临摹绘画,夯实雕刻基础——为的就是要掌握一门硬本领,挣钱让奶奶过上好日子。

为了更系统地掌握雕刻技术,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进修,学习雕刻理论,更好地由理论指导实践。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作者在精心雕琢中

(三)

那些年,为了奶奶过上好日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动力。后来,我的很多获奖作品的创作初衷,则是希望能在作品里实现奶奶的愿景: “五谷丰登衣食足”是奶奶每年春节祈愿时首要的愿望,也是奶奶对富足生活最原始的期盼,为此,我创作了《大丰收》。

为了提醒自己,在当下衣食无忧的好时代,要用一颗感恩之心报答奶奶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好地回报社会,我以猪手为主体,两颗绿白相间的包菜做陪衬,以“生财到手”的寓意,创作了《不忘本》,祈愿我们的国家国富民强。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不忘本》寓意“生财到手”,祈愿国富民强

而《祖孙乐》则完全是童年时我与奶奶的生活情境再现。很大程度说,奶奶就是我的创作灵感,我的很多作品,其实就是直接把奶奶代入到作品中。

作品《相濡以沫》,就再现了爷爷奶奶的爱情。当初创作时,我就想把这副作品摆在自己的陈列室里,给我和爱人以及儿女们雕琢一个家族的爱情典范。结果,广州的一个玉雕收藏发烧友看到最初设计图,就爱不释手,连《相濡以沫》都是他来命名的,他希望老辈人的不老爱情能给他们夫妻带来好运。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相濡以沫》再现了爷爷奶奶的爱情

这些年,我在外乡打拼,虽然不时地给奶奶买衣物,给足了奶奶零花钱,却对奶奶疏于陪伴。不知不觉中,奶奶已经是96岁高龄的老人了。春节前,我携妻带子一家人回老宅,亲热地喊奶奶时,她竟然一下子认不出我了。

当时,我着实有些伤感。一顿饭过后,奶奶才终于喊出我的乳名。回望成名后的这几年,春节里,所谓的回家,也就是象征性地于大年夜里跟奶奶吃个团年饭,更多的时间都是身不由己地应付各种聚会和宴请。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玉雕大师”郑国柳

(四)

今年春节,因为当下的疫情,我没了应酬,没了聚会,把休假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奶奶和父母妻儿,对奶奶总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在一起的时光里,我跟奶奶聊外面的世界,她丝毫不感兴趣。她的思维会偶尔恍惚穿越回旧时光里,时不时会拿两个桔子亦或苹果偷偷塞到我的衣兜里,告诉我:“你在寺庙日子苦,拿着回去吃。”

初八那天,我爱人煮好了面条,在准备装碗时,奶奶突然神秘地拉着我的手,指着案板上的鸡蛋跟我耳语:“把鸡蛋打到面条里,拿到院子里偷着吃,别让弟弟妹妹看到。你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这吃面条的情景特别像小时候

我亲亲的奶奶!对孙儿刻入生命里的这份偏爱啊!让我顿感有难以承载之重。我唯有鼻子发酸、眼睛发涩地配合着她,佯装诡异地在面条里卧上两个荷包蛋,让奶奶看着我“偷偷”吃下。她便是一脸的满足窃喜。

俗话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同样在外打拼的堂兄眼馋了我与奶奶的其乐融融,遂在年十七来接奶奶去他家轮住。可是,奶奶的意识还停留在旧时光里,她竟然像小孩子一样耍赖,躺到地板上不起来。她说要管我吃喝,走不开,让同为孙儿的堂哥好一顿吃醋。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作者的奶奶

从某种意义上说,奶奶就是我的雕琢人生的源动力,是奶奶给了我无穷的创作灵感。这些年,以奶奶为原型的很多作品都荣幸获大奖了,由此说来,奶奶就是我的福星和财神。

而我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到现在绰号众多的玉雕大师,随着岁月递增的是额头的皱纹、雕刻的技巧以及创业带来的财富,而唯一不变的,是我对奶奶深入骨髓的爱!

此生,我唯有竭尽全力,用最精湛的雕琢技艺传承发扬玉雕文化,才算是对奶奶和社会最好的回报。

96岁的奶奶至今还偏爱长孙,嘱咐“把鸡蛋打面里,偷偷吃”

《烛光里的妈妈》作品雕琢好,还没来得及参展就被台湾客人抢走

(本文文图由枫叶红了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