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鋼鐵城下的躍馬人致力於基於新材料,提供新細節、新觀點、新評價以取代一切舊觀念

1936年10月,首批32輛I號坦克和1輛小型裝甲指揮車運抵西班牙,託瑪中校指揮下的德國坦克兵也一併抵達。與德國空軍飛行員不同,赴西班牙的德國坦克兵主要負責顧問、指導、維修和車輛轉運駕駛等輔助任務,而不直接參與作戰(不過有時也有例外)。到10月30日,由西班牙乘員操縱的I號坦克就投入了實戰,支援佛朗哥將軍的國民軍部隊。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後來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將軍

1936年11月29日,託瑪特遣隊指揮官在馬德里以南20公里的庫瓦斯撰寫了《關於德制坦克作戰效能的初步報告》,其內容如下:

德制坦克在1936年10月30至11月28日的實際運用中,暴露出以下問題:

車體

裝甲板可抵禦近距離上的步機槍火力打擊,但近距離上的密集火力曾導致駕駛員觀察窗下方的焊縫開焊。

觀察窗上的觀察縫未能有效抵禦普通彈的鉛芯濺射。擊中觀察窗邊緣的彈丸導致觀察窗震開,彈丸碎片由此侵入戰鬥室並擊傷駕駛員和炮手。觀察窗邊緣的密封膠圈亦遭彈丸碎片撕裂。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德國I號坦克

近距離上的直擊經常導致觀察窗自行開啟,推測其未被切實鎖緊,故在彈丸撞擊下震開。因而有必要對艙蓋加以改進(改進措施已應用於邁巴赫指揮車上)。

在部分案例中,觀察縫內安裝的防彈玻璃曾被此處常見的小口徑(6毫米和7.1毫米)彈丸擊穿。觀察縫的圓弧形邊緣即便在彈丸沒有直接命中觀察縫的情況下,也會改變彈丸入射方向,使其穿入觀察縫。由於防彈玻璃僅具有抵禦彈片攻擊的能力,因而在彈丸直擊之下遭到穿透,彈丸隨即侵入戰鬥室並殺傷乘員。

在1輛I號坦克上,固定左側踏板的第四鉚釘頭部被子彈打飛,震落的鉚釘體飛入車內擊傷了駕駛員。經檢查彈丸擦痕,可認定該鉚釘頭部被側面入射的彈丸削掉。這種情況只發生過一次,應認定為小概率事件。

在部分案例中,I號A型坦克觀察窗邊緣密封膠條固定框架的埋頭螺栓曾被直接命中並凹入車內,但乘員並未因此受傷。

引信靈敏度較高的小口徑炮彈的直接命中會導致裝甲板向內凹陷,但未將其擊穿。這種情況曾多次發生,並大多會導致裝甲板變形。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I號坦克的側視圖

炮塔

炮塔裝甲板可抵禦步機槍火力打擊,炮塔的焊縫較少,從而減小了脆弱的焊接部位的被彈概率。但在部分案例中,曾有彈丸命中炮塔與車體間的縫隙,將座圈撐開變形,導致炮塔無法旋轉。卡死的炮塔需交由軍械部門修復。

炮塔觀察窗和觀察縫存在與車體設備相同的問題。

即便較新批次的I號坦克,其炮塔艙門的密封性也較為不足,雨水能侵入炮塔並導致部件鏽蝕。燃燒的汽油也能從艙門縫隙處滲入,致使車輛起火、乘員受傷。

炮塔可抵禦引信靈敏度較高的小口徑炮彈的直接命中。在一個案例中,一片外防盾曾被炸壞,並導致焊縫開焊。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佛朗哥將軍的I號坦克

防盾

防盾可抵禦敵方火力打擊。曾有一發小口徑炮彈擊中防盾,但未能穿透,只導致裝甲略微內凹,右側耳軸損壞,右側機槍座和瞄準鏡安裝臺的焊縫也連帶開焊。瞄準鏡內部光學鏡片被爆炸衝擊震碎(而非炮彈破片打壞),但炮手並未因此受傷,防盾也可修復。

防盾密封性不足,槍彈碎片時常從防盾與炮塔結合部的縫隙竄入,並擊傷炮手頭部。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同一個車組的合影

瞄準鏡

瞄準鏡達到了設計要求,雖有數輛坦克的瞄準鏡開孔附近遭到槍彈命中,但未能破壞鏡體。因坦克在馬德里區域經常遭遇近距離火力打擊,打開防盾觀察窗使用機槍的機械瞄具太過危險,沒有實戰價值。

M.G.13機槍

即便在西班牙人手中未能得到妥善操作,M.G.13機槍依然表現良好,西班牙人都將其稱為使用過的"最佳機槍",我方觀點也與此相同。

M.G.13機槍在防盾外的部件極易遭敵火力毀傷,安裝於槍管上的防盾部件則是罪魁禍首,擊中此處的彈丸會導致防盾內凹並卡住槍管。全部64挺機槍中的23挺就因為此類外部命中而被毀傷,其中只有6挺機槍是因為槍管直接被彈而損毀。因槍管兩腳架安裝基座中彈,導致2個防盾部件被連帶撕裂。鑑於此處常見的敵軍防禦火力要遠弱於歐陸大戰水平,坦克機槍如此高的損毀概率確實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西班牙內戰中的I號坦克

一旦坦克喪失機動性,或炮塔卡死不能旋轉,乘員就無力阻擋迫近的敵軍。乘員雖可將炮塔指向敵軍來襲方向以逼退試圖迫近的攻擊者,但當車輛落入大型彈坑中無法旋轉炮塔時,坦克手就完全喪失了防衛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各觀察窗處安裝(開閉式或球形)輕武器射孔,使乘員能向外射擊逐退迫近的敵軍。因衝鋒槍太過長大笨重不適合在狹窄的車內使用,以手槍進行近距離自衛就已足夠。

多個案例都已證明俄製坦克的近距離自衛手段不足,一旦坦克遭到包圍就陷入束手就擒的境地。

噴火器運抵西班牙後,就趕在坦克首次參戰前火速裝車。小型噴火器被安裝於坦克上,大型噴火器則通常安裝於西班牙制的裝甲車上。小型噴火器的槍管外覆氈墊後即可安裝於右側機槍座上,其燃料儲箱則懸掛於駕駛員艙門上方的把手處,並以卡箍固定在戰鬥室內左側壁上。當噴火器安裝於坦克上時,可獲得更大的有效射程,不過其實戰運用的經驗仍非常有限。

德國戰車海外首秀:I號坦克初戰西班牙

一個車組的合影

在幾個戰鬥日中,各個坦克連(15輛)曾發射了多達10000發機槍子彈。不過由於西班牙人喜歡沿著街道正面持續掃射以防敵軍從建築物窗口向外射擊,因此如此巨大的耗彈量並不具有參考價值。

車外附件

安裝於裝甲殼體外的附件都遭密集火力毀傷。在首次實戰中,大部分車外附件都因敵火力毀傷而無法使用,如16只滅火器中有9只被打壞,而幾乎所有參戰坦克的車燈都被打飛。

為轉運參戰坦克,於1936年9月24日臨時組建了一支包含民用載重車輛的運輸車隊。該車隊擁有14臺沃瑪格卡車,10檯布辛柴油卡車,1臺旺德爾中型越野車和2臺BMW邊三輪摩托,此外還擁有19臺平板拖車和4臺機動式鐵道裝卸坡道車。

結論

從上述報告中不難看出德國坦克在西班牙內戰的表現差強人意。不過恰恰這是德國坦克二戰中震驚世界的產前陣痛。經過實戰歷練的德國人對自己的坦克設計理念進行不斷總結和改進,才設計出性能更為出色的坦克。

【文章均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發。歡迎喜歡原創的朋友多多支持,您的支持是躍馬人前進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