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岁月的必读之书,茨威格解读人性弱点的典范

或许命运使然。我并没有刻意去选择拿哪一本书陪我度过一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一年的第一天。

在21世纪20年代的最后一天,我读的是茨威格《心灵的焦灼》,同样也是这部作品,陪我迎来了21世纪30年代的第一个早晨。

我们都以为新的时代是美好的,但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

新年伊始,以湖北武汉为轴心,一场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病毒,为整个世界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霾。风雪掩盖不住它,新春驱逐不了它,数千个鲜活的生命被它夺走,数万个生命被它攻击……

2019年底至2020年初这段岁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生命中最难忘的岁月。它并不美好,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心灵的焦灼”——正如我读的这本书。


心灵为何而焦灼?

这是我读的第一部茨威格作品。当我读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很庆幸——庆幸我用这本书(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来结识茨威格,而非他颇为著名的短篇小说。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豆瓣看了看评论,虽然

这本书被评为9分,但有的读者依然写了并不满意的评论。例如:“太多的心理描写,不会厌倦但过于弱化了情节。”

但我想说,这些心理描写,其实是这部书的最大亮点。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一部心理小说,情节只是辅助于心理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心理的描写和剖析,才让这部作品有了内在的爆发力。

如果说它的不完美,应该是有些场景显得老套,例如高潮时的雷雨交加,夜晚的小酒馆,厚道的男主遭遇矫情的女主……

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这部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绝大多数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浏览豆瓣,你会看到不计其数的五星好评。

《心灵的焦灼》虽然是茨威格唯一一部长篇,但它几乎彰显了茨威格所有的魅力。

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部作品深受茨威格的好友——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影响。

人类为何而心生同情?

茨威格用他的笔触很细致入微地描写道:“同情之感令他(霍夫米勒)受益。这种感情令他感受到了高尚,一种新的境界。在部队里,他只需要遵守命令,做个好好先生。如今,他产生了道德使命,成了一个有灵魂的人。”

这种感受很显然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但这种同情往往会“绑架”一个人,甚至这位拥有同情心的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很严重的假象,无论他自己还是他周围关系密切的人,尤其是被他施予同情心的人,将陷入这个人制造的情感漩涡之中。幸运的人也许可以独善其身,但绝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都将在这个虚假中生活或者死亡。

这显然是悲惨的,哪怕会出现些许幸福,也都是假象而已。

在茨威格笔下,霍夫米勒和艾蒂丝之间的情感是极其微妙的

:艾蒂丝利用霍夫米勒的同情心向他索取爱;霍夫米勒则在关心和退缩之间难以抉择。本书中最不寻常的,莫过于这种持续的病态张力。


“焦灼”岁月的必读之书,茨威格解读人性弱点的典范

茨威格

世上有两种同情,一种指向生,一种指向死

本书的主题:心灵的焦灼,直白点说,就是泛滥的同情心。

对于本书主题最好的诠释,就是小说前言中写道的:

世上有两种同情:一种是胆怯善感,说白了其实只是心灵焦灼,面对他人的不幸,急于从难看的情绪波动中尽快脱身……另一种才是货真价实的同情,不是感情用事,反而富有创造性。这种同情清楚自己的目标,坚决果断,耐性十足,能共同经历一切苦难,直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甚至力竭也不罢休。”

这段话出自小说中康铎医生之口,别有一番深意。

整个故事其实拥有三条线,一条主线和两条副线。主线当然就是霍夫米勒和艾蒂丝的情感纠葛;副线就是康铎医生和他的妻子,以及艾蒂丝的父亲和目前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说情感纠葛或者爱情故事都不准确。这部作品中根本就不存在常规意义上的爱情,这三对情侣(如果霍夫米勒和艾蒂丝也算情侣的话)之间拥有的仅仅是同情而已。

但他们的同情心却并不相同:

主人公霍夫米勒拥有的是“胆怯的善感”的同情;

康铎和艾蒂丝的父亲拥有的“货真价实”的同情。

正因为这本质上的差别,使前者和后两者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结局:霍夫米勒和艾蒂丝有了悲剧的结局;康铎与妻子,艾蒂丝的父母之前的情感则收获了喜剧结局。

这部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我们在故事中看不到反面人物。

例如,表面上看,是霍夫米勒给了艾蒂丝死亡的致命一击。但他并不是坏人,他也并非没有担当。恰恰相反,他太善良,同情心泛滥;他也太有责任心了,对于艾蒂丝的纠缠犹豫不决……这些性格最终成为一个把柄,让“以愧疚为武器”的艾蒂丝不断变本加厉地利用。与其说是霍夫米勒害死了艾蒂丝,不如说是艾蒂丝自己酿造了悲剧的命运,并且为霍夫米勒的一生都蒙上了抹不掉的阴影。

那么,艾蒂丝就是坏女人吗?

她更不是。她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富豪家庭,她从小的生活环境简直太完美了,于是,上天给她们家来了点儿刺激——让这个幸福的女孩摔断了腿。

正这条断腿剥夺了她的快乐和自由,甚至让她心理扭曲,直至把她逼到了绝境。

“比起生活幸福者,”霍夫米勒这样说,世上的弃儿“心里的贪婪更加激切、更为危险。他们的爱狂热、阴沉、黑暗。”

我们通过艾蒂丝的一句话就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我宁可去死,也好过受人怜悯。”

在悲剧的主题之外,茨威格又安排了两对具有喜剧色彩的爱人,即康铎与妻子、艾蒂丝的父母。

康铎因为同情心,娶了他没能治好的盲人妻子;

艾蒂丝的父亲因为愧疚和同情心,娶了被他欺骗(诈骗)过的女人为妻子。

这两条并不明显的副线与主线的发展是穿插而行的,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意外的冲击力。更加主要的是,两条副线强化了主线,使两种同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的结果,非常震撼。由此可见茨威格在心理描写方面的功力。

泛滥的同情心,无论在20世纪还是当今社会,都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戏剧中,也是现实社会中鲜活又无可奈何的一部分——真正让鲜活的爱走进坟墓的不是婚姻,而是同情;真正让已死的心复活的不是希望,而是同情。

正如茨威格写道的:“要给予他们希望,必须小心提炼出恰当的剂量,否则乐观主义会冲昏了他们的头,使其变得粗暴疯狂。”

这个主题对于人类社会和人性弱点而言,简直一针见血!

“心灵的焦灼”就是这样既恶毒又善良的双刃剑。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究竟该把持怎样的度,才能活出生命的本真?

我相信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

茨威格却通过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一个新角度的思考:“人唯有明白自己对别人的意义,才会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使命。”




“焦灼”岁月的必读之书,茨威格解读人性弱点的典范

茨威格和他妻子阿尔特曼被发现死亡时的照片

《心灵的焦灼》书摘精粹

1. 勇气往往只是软弱的另一面。

2. 人唯有明白自己对别人的意义,才会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使命。

3. 形式的束缚会限制心灵真实的力量,人唯有不受拘束,真正的心智才会显现出来。

4. 对病人的同情有种神秘化学作用,不知不觉中掺杂了柔情。

5. 强烈的情感是不会持续到永久的。

6. 幸福的人不重视时间的。

7. 踏入别人的生活后就没办法像电源一样,说接通就接通,说切断就切断,每一个介入别人命运的人,多少会丧失些许自身的自由。

8. 只做一半的事和只说一半的暗示向来都不是好事;世上所有恶事的罪魁祸首都要归咎于半心半意。

9. 真正的财富必须透过收支之间的特殊比例才能累积。

10. 一个勤奋、聪明又节俭的人,早晚都会致富。

11. 我们当医生的最清楚,在生死关键时刻,一个人的银行账户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

12. 只要嗅到钱的味道,人人最后都成了盗贼。

13. 机缘巧合往往乐于帮助冒险取巧的赌徒一臂之力。

14. 要给予他们希望,必须小心提炼出恰当的剂量,否则乐观主义会冲昏了他们的头,使其变得粗暴疯狂。

15. 世上最恶劣的坏事不是邪恶与残酷造成的,而是应该归罪于软弱。

16. 唯有亲身经历,人的心灵才能领略情感的本质。

17. 人可以逃离一切,唯独逃不开自己。

18. 爱人者始终能洞察被爱者是否真正感到幸福。

19. 人是没办法挥拳击打无法企及之物的。

20. 只要良心有知,没有任何罪过能被遗忘。



“越读经典”系列作品



越读时间

发现文字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