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

1957年10月17日,阿贝尔·加缪坐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显得有些紧张和局促。年仅44岁的他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人们都对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哲学家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的写作风格之冷静,简洁,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将二战后的文学推向了另一个巅峰。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小说家,站在全世界的镜头前,发表了自己那篇坚定而充满力量的演讲:

“确切地说,今天的作家不应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而要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否则,他将形影相吊,远离真正的艺术……如果作家的使命是团结尽可能多的人,那就只有容忍谎言和奴性。这个世界充满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疯草到处疯长。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根植在两种艰难的介人中:拒绝谎言,反抗压迫。”

是的,这一年,他凭借《局外人》和《鼠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历史高光时刻。不幸的是,三年后他在车祸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加缪墓碑

在他写作的一生中,一直要表达一种哲学观点,便是存在与行动。他认为反抗人生的荒谬性就是要行动的介入,你要进行自我的救赎,才能拯救自己。也就是现在我们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讲: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一、加缪,何许人也?

在1995年,法国调查机构BVA发起了一场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道题“20世纪作家中谁最让你心动”。调查发现,加缪拿到了4.5的高分,而萨特只有0.8分。其实,即便是到现在,加缪的小说依然是高居榜首的畅销书。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当捧起加缪的小说时,依然重复着父辈们对他的赞美。这就是加缪的魅力。

其实,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作家与哲学家,从小在阿尔及尔贫民区的外祖母家长大。他的父亲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单亲家庭的生活,贫民窟的穷困让他从小就历经磨难。

17岁时,他开始学习哲学。在生活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他又患了肺结核。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开始思考人类生存的悲剧,思考着命运的悲剧性。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加缪传》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反应刚刚20岁的加缪的思考:

头脑清醒而又多愁善感的加缪还写道:“我非常厌倦,精疲力竭。……刚刚20岁就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我很清楚经历痛苦就是在丰富地感受生活。我知道崇高总是与悲剧性相连,而悲剧性却不一定和崇高有关:当它使我们过分悲伤乃至无法哭泣的时候。”

很快,加缪进入阿尔及利亚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而在阅读中他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式,在《加缪传》中曾经有这段话:

格勒尼埃还借给他一本安德烈·德·黎舒德小说——《痛苦》。他第一次读到一本叙述他所熟知的事情的书:“一位母亲,贫穷,天空下美丽的夜晚。”这本书令人释怀。他是在夜里读这本书的,他领会到,书不仅给予快乐、消遣,它们还能讲出“我倔强的沉默,模糊而又至高无上的痛苦,我周围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家人的高尚,他们的不幸,还有我的秘密……”。他终于参透了“创作的世界”(《与安德烈·纪德相遇》)。

21岁时,加缪与萨蒙娜结婚,一年之后又旋即离婚。之后他投入了戏剧创作,写剧本、做演员,加入共产党。这一系列的投身社会的实践让加缪不断去反思。关于之后他要从事的职业,他有下面思考:

做教师仍然可以继续写作,虽然要冒一些风险:要么在学校闹哄哄的环境中昏昏欲睡,要么在里尔那类城市的迷雾中或者做博士论文的迷惘中恹恹醒来……加缪害怕教师生涯会使自己的艺术家才华受到窒息。——《加缪传》

这可能就是命中注定,长期历经了贫穷和磨难,让他终于选择了写作这条路。悲剧式的命运给他无尽的创作灵感。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二战期间,加缪加入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为多个报纸撰写专栏文章。那个时候开始构思小说。《局外人》让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文学青年看待世界的方式。评论家亨利·海尔说,这部小说站在了时代的最尖端。

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陷入灰蒙蒙的阴云中,失去与死亡伴随了人们那么多年,即便战争结束了,很多人依然沉浸在这种氛围里。

这个时候,加缪出版了他的另一部伟大的小说,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鼠疫》。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二、这是一个在封城情况下,展开自救的故事

1947年,加缪的《鼠疫》一经出版,便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两年内重印了二十万册。在当时的出版界,是一种极其畅销的现象。这本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在一个酷热的夏季,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小城里,人们生活得单调又普通,就如他在书上说的那句话:

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叫做奥兰城的地方,人们都在各自的轨迹上无聊地生活着,忽然发生了一场鼠疫。当鼠疫发生时,很多人并未察觉。但是里厄医生最先发现并向上汇报,可是相关部门遮遮掩掩,认为鼠疫这种传染病已经消失多年了,不可能存在。他们没有去核实,没有去调查,就这样掩盖了过去。可是鼠疫却不会因为掩盖而销声匿迹,终于瘟疫爆发了。死亡人数在飙升,为了整个人类的安全,只能封城。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话剧海报

忽然的封城,让很多人的生活陷入了中断。

有的人开始在死亡的阴云下,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在则在这场灾难中找到了信仰,他将生命与一切交付给上帝;而又有一些人则是开启了末日狂欢,他们及时行乐,能活一天就是一天,这些人已经对鼠疫束手就擒,他们不再反抗;另外一些人则是忙着发财,他们囤积居奇,将货物用高价卖出去……

而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类人则是加缪极其赞赏的,就是厄尔医生的选择。

厄尔医生选择做出行动,他不断地去介入这场灾难中,四处劝说人们进行一场自救的行动。他们组建了卫生防疫队, 在满城都是尸体,一个个认识的人倒下的时刻,在大家陷入绝望的时刻,大家加入了厄尔医生发起的这场自救之中。人们开始采取隔离的措施,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案。

这场自救行动,唤醒了很多麻醉的人,甚至神父也开始觉醒。大家唯有自救,唯有诚实,才能拯救自己。如果在鼠疫来临时,人们放弃抵抗,则和动物无异。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最终,在厄尔医生的精神感召下,人们战胜了瘟疫。爱与希望再一次降临了这个城市。

各位读者,您看到这里,也许认为厄尔医生是英雄。可是他自己并不认为,他对成为英雄毫无兴趣,他只是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他只是做着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曾经对神父说:“拯救人类,这句话对我来说是大而不当的。我没有这么远大的抱负。我关心的是人类的健康,首先是他们的健康。”

加缪写这样一个故事,在我看来是一种实验。他将故事设定在极端的情况来探讨人的选择。从故事里每个角色的选择我们看到,做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加缪他思考的问题是,你要做一个行动者,你只有自救才能脱离悲剧。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西西弗神话

很多人看过他的一部哲学书《西西弗的神话》,在这部作品中,西西弗斯受到了诸神的惩罚,让他不断推动石头上山下山,可是西西弗斯在这样一个命运悲剧中却进行了反制,因为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没有抱怨,没有愤怒,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看似命运之神的惩罚此时此刻显得如此的荒谬。

三、《鼠疫》是象征还是预言?

在小说的结尾,加缪用写下来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倾听城里传来的欢呼声时,里厄也在回想往事,他认定,这样的普天同乐始终在受到威胁,因为欢乐的人群一无所知的事,他却明镜在心:据医书所载,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房间、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这段话看似是结尾,可是会令人毛骨悚然。因为鼠疫永远不会消失,一旦有一天唤醒它,它依然会卷土重来给人类重重一击。

那么,鼠疫象征什么呢?这段话是预言吗?加缪说:“《鼠疫》最显而易见的内容就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斗争。”

这句话里他认为鼠疫象征着法西斯主义。当时法西斯将犹太人禁锢起来,将欧洲禁锢起来,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其实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思考,鼠疫其实就是人性中的恶。这种恶在人类反抗的时候,它被压抑起来,一旦人类疏忽,恶再一次泛滥,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

加缪《鼠疫》: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我喜欢加缪的原因在于,他和普通的小说家不同,因为他总是有一种哲学的考量。他又与哲学家不同,因为他的小说又十分的生动。在《鼠疫》中,他的冷峻和平实的叙事风格,让这部充满象征和寓言的小说,成为了一种人类的醒世预言。【星期五文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