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

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從1851年捻軍興起到1868年捻軍覆沒,歷時18年,十八年間,南召曾是清軍和捻軍作戰的邊緣地帶,相當於游擊區;也是後期捻軍的根據地和大後方。雖然捻軍起義如火如荼,雖然幫助窮苦百姓,殺富濟貧。但並不像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一樣,以出生民於水火,解百姓倒懸為己任。所以給我們多災多難的南召故鄉帶來的是催糧逼款的壓榨和清軍的血腥屠戮。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日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至今,南召人說別人是一夥還是這樣說的:“他們是一捻兒”。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捻軍和太平天國是同時代的的農民起義。前期並沒太平天國聲勢大。僅僅是作為配角出現。當時清王朝正全力對付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並沒將捻軍放在眼裡,致使捻軍形成燎原之勢。再想撲滅,已經難了。滿清承平日久,閉關鎖國,軍備久廢,已經暮落腐朽,此時內憂外患,當年盤馬彎弓橫掃中華大地的八旗清軍已不堪一擊,既不能抵擋外夷的堅船利炮,更不能抵擋太平天國的凌厲攻勢。只得授意各地辦綠林、募團練。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是此時崛起的。從吳三桂、洪承疇的降清到曾、李、左剿滅太平天國,愛新覺羅氏為代表的滿清把“以漢制漢”的方略運用得淋漓盡致。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太平天國滅亡後,中興四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手握重兵,有30萬湘軍。李鴻章手握20萬淮軍。另一湘軍首領左宗棠也有兵十幾萬,正出兵甘肅寧夏平回亂。李鴻章和左宗棠又出自曾國藩門下。所以流言四起,曾國藩懷不臣之心的說法在滿清王公大臣之中流傳,曾乃漢人,雖是考取功名出身,但並非官宦或簪纓世家。誠惶誠恐,唯恐功高震主,趕緊奏議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但伏乞流涕,要求留著李鴻章的淮軍。朝廷一想:李鴻章雖出自曾國藩門下,但李是淮人,軍是淮軍。曾國藩指揮不動。便同意其奏議。曾囯藩遣散25萬湘軍,剩下的一點湘軍餘勇,“均屬強弩之末,不堪驅策。”

好一個曾國藩,好一招“裁湘留淮”,既解除了朝廷的猜忌,也給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留下了最後一點延續國祚的血脈。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回頭咱再說說捻軍的興起。

捻軍(1851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捻軍起義從1851年至1868年,長達十八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1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51年,捻軍在豫南南陽、南召、唐縣(今唐河)等地聚眾起事。

1852年,皖北大旱,入捻農民增多。亳州人張洛行、龔得樹等結捻聚眾萬人攻佔河南永城。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52年11月,捻眾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義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魯南、皖北、蘇北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55年秋,各路捻軍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會盟,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張洛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制定《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人數達十萬。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57年春,捻軍受太平軍節制。1864年太平天國被絞殺後,捻軍主力也被絞殺,只有南陽一地的捻軍接連克敵制勝,蓬勃興起。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南召自1851年爆發捻軍起義後,一直是捻軍的大後方。當時南陽一帶捻軍正熾,1856年爆發了“角子山起義”,角子山起義發起於南陽的角子山。據《陝縣誌》記載,“賊多南陽人,自名其黨曰捻子,以角子山為巢穴”。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咸豐元年(1851年)時,南陽捻黨喬建德就曾聚眾兩千餘人,在南陽、泌陽附近角子山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1856年7月河南浴州、泌陽、確山、遂平、西平、舞陽等縣交界地區的角子山,發生抗清起義,其領袖人物有李太春、蕭況、陳太安、管紹堂、王三辮子等,他們自動‘結捻’,進行包送私鹽,打家劫舍活動。”這就是“角子山起義”。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至咸豐七年(1857年)10月,南陽角子山起義軍在李太春、蕭況、陳太安、管紹堂、王二黨等五大旗的領導下,發展到萬人以上,活動於南陽、泌陽等十餘州縣境內,並西出嵩縣、盧氏,吸收盧氏欒川山中銀礦礦工參軍,又一度攻入陝西商南縣城,殺死清知縣施作霖等。陝西巡撫曾旺顏被迫出防武關。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河南巡撫英桂被迫由豫皖前線返回許州佈防。角子山捻軍一度勢力西及伊陽、宜陽、嵩縣、永寧,東至臨潁、郾城、許州,遍及南陽、汝寧兩府。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咸豐七年(1857年),角子山起義的捻軍同清軍作戰異常激烈,由《清代河南巡撫衙門檔案》所記可概觀其形勢:

“此股逆捻系陳汰安、蕭況、王三辮子、管紹堂、梁道榮為五大捻首,旗分五色……蹂躪數百里,眾至萬餘,到處燒搶,兇惡已極……由泌陽、舞陽竄陷南陽”,“捻匪攻撲確山縣城……由賒旗店分股向東北竄擾……盤踞唐縣大河屯地方,復竄往泌陽之雙廟鎮一帶”,“官軍越山追剿,由裕州紅嶺,至南召縣邊界之曹集地方……復跟追至馬市坪,……該匪自十四日在紅嶺敗逃,……向西翻山奔竄……探得該匪在南召邊界之曹集地方喘息,糾合山內土匪,共有二千餘人……該逆抵敵不住,紛紛由集後竄上半山。……匪勢不支,翻過山後逃竄。……竄至南召之黑驪溝。我兵跟蹤追至。該匪聞風先折向西南,……即竄入馬市坪盤踞”。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自此,角子山捻軍正式駐守南召全境。1864年4月,張宗禹、任柱率領的捻軍和陳得才、賴文光等部太平軍在河南內鄉會師,欲東下救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軍困阻於鄂皖邊界。時天京已陷,陳得才於兵敗後服毒自殺,所部紛紛投降,張宗禹、任柱與賴文光突圍。張宗禹,賴文光部就是此時進入南召的,南陽捻軍公推賴文光、張宗禹為首領。總部在馬市坪,從此在南召厲兵秭馬。太平軍的遵王賴文光率領部分太平軍殘部加入捻軍,對張宗禹部、南陽捻軍進行重新整編,利用戰鬥中繳獲的大量馬匹,裝備,逐步改步兵為騎兵,建立起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以大規模運動戰對付敵人。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65年,賴文光,張宗禹等率十萬休整過的精銳捻軍走出南召,走出豫西的十萬大山,逐鹿中原!

改編後的捻軍,連騎逾萬,急如狂飆!

新捻軍異軍突起,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易步為騎,馳騁於黃淮流域,奔馳豫、魯、蘇之間,聲勢復振。迅速發展為一支約二十萬餘人的部隊,其中騎兵部隊十萬人。橫掃千軍如卷席。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自1853年以來,負責剿捻的都是滿清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1865年5月18日,捻軍在山東曹州埋伏,全殲窮追不捨的僧格林沁所部,將僧格林沁殺死在曹州的麥壠地中。華北震動,燕京戒嚴。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滿蒙貴族最後一根樑柱摧折,朝廷四顧無人,遂命曾國藩攜帶欽差大人關防,督軍北上剿捻。曾所擔任的職務兩江總督由李鴻章署理。這時候,給清朝保留的一點血脈發揮了作用。曾國藩北上剿捻的主力軍是淮軍。老謀深算的曾國藩又下了一手好棋。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曾囯藩到任後,改追擊為四鎮堵剿,於河南周家口、山東濟寧、江蘇徐州、安徽臨淮關分置四鎮,將捻包圍在蘇、豫、皖邊區。又在淮北、南陽捻軍的根據地修築墟寨,清查戶口,實行保甲連坐法。但捻軍突破湘軍、淮軍的包圍,進入湖北。1866年9月,捻軍突破潁河上游的開封、朱仙鎮間的魯河防線(也叫沙河防線)。曾國藩因圍剿不力被清廷撤免欽差大臣,李鴻章繼其任。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66年10月起,捻軍分為東西兩軍。賴文光、任柱繼續在中原地區活動,為東捻軍;張宗禹、張琢進入陝西聯絡回民起義,為西捻軍。1867年初,西捻軍轉戰陝西后,經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濟源,再向東北挺進直隸(約今河北),至保定,威脅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後進入山東黃河以北、運河以東地區,被李鴻章、左宗棠軍包圍。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1867年東捻軍轉戰湖北,曾敗淮軍主力劉銘傳部,但企圖入川、陝與西捻軍會合未遂。是年6月經河南進入山東,後被李鴻章淮軍圍困於黃河南岸、運河東岸、膠萊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區內,11月突圍失敗,主力覆沒,西捻軍東下救援。餘部於次年1868年在江蘇揚州覆沒,賴文光被俘並被殺。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西捻軍為援救東捻軍,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東為淮軍圍困於魯西北,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馳,西捻潰敗。8月在茌平潰敗,全軍覆沒,張宗禹渡徒駭河不知所終,一說投河而死。至此,捻軍起義失敗。

從南召走出去的十萬捻軍雄師,是怎樣被清政府剿滅的?

捻軍起義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特別是南召,擔負著太平軍休整的負擔,又受著清軍的屠戮。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雖然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克敵制勝,但其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分兵作戰,作戰指導盲動,導致被清軍逐個擊破,最終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