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名人故事——愛國盡責的鄭性之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俞 傑

鄭性之,字信之,號顏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生,家世清貧,從小勤讀,曾在朱熹門下求學,得賞識,更加發奮苦讀。鄭性之年輕時家住吉庇巷,據民間說法,每年祭灶日,灶君會上天向玉帝稟奏人間善惡之事,百姓便於此日祭灶,祈求灶君多言善事。有一年祭灶日,鄭性之因家貧,便向巷口肉店老闆娘賒肉用於祭灶,肉店老闆回家後,知道此事,大發雷霆,衝到鄭家,從鍋中“取熟肉而去”。鄭性之無奈之下,只好畫了一匹馬,並說“一匹烏騅一隻鞭,送君騎去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便將畫燒了祭灶。

宋嘉定元年(1208年)鄭性之中狀元,官任承事郎(八品文散官)又歷籤書奉國軍節度判官(掌府州軍事的官員)。嘉定六年入京言事,他首論應推崇經學以教太子;次論立國的根本在於人才,人才所以能立國,在於氣節;三論錢法、邊防、軍政等事。受到宋寧宗重視,升為秘書省正字(掌校對典籍、訂正訛誤),嘉定八年改任秘書郎(掌圖書經籍及校寫)。他上奏說:“今日之憂不在垂亡之金,而在於蒙古與中原崛起之群盜。”並根據當時兵權過分集中於朝廷,導致國力日衰的狀況,提出:“當擇二三大帥,邊防之事悉以付之,規模一定,行之必能成功。”他還建議精選數十名精忠報國的志士長久擔任邊境郡守,以鞏固邊防。翌年,兼任尚書右郎官(尚書下屬官員),請求外放,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嘉定十二年召為左侍郎官,上奏建議從嚴處置貪官。嘉定十三年,兼任國史院編修官,又轉任將作監(負責宮室等建築,兼領百工)。此間,太子未立,鄭性之向寧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得到採納。嘉定十六年,任右文殿修撰,贛州知州。翌年,理宗即位,鄭性之以集英殿修撰,出任隆興府(今南昌)知府。寶慶三年(1227年),遷寶章閣待制(以備訪問、典守文物,四品),升任江西安撫使(朝廷派遣處理地方事務的官員)。後因病請求休養,乃提舉玉隆萬壽宮(閒職)。紹定六年(1233年),進敷文閣待制,出任建寧知府。端平元年(1234年),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副長官)。同年,金國在元軍和宋軍的聯合進攻下敗亡。宋軍收復開封、洛陽、商丘等地。八月,蒙古兵至洛陽,宋軍南撤。此時,鄭性之建議:廣開言路,鞏固邊防,撫綏遺民,收拾人心,積蓄力量,徐圖恢復。理宗贊成,升其為左諫議大夫兼侍讀。他接著建議:先寬法令,與民生息,培養國力,再收復中原。不久,升任端明殿學士。端平三年,鄭性之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之後命其兼同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機構副長官),鄭性之力辭,理宗不允。時淮東總領吳淵入朝奏事,被御史(掌監察)唐璘彈劾。理宗欲留吳淵,鄭性之密奏不可,曾為鄭性之學生並受其提攜的唐璘,反疑恩師鄭性之袒護吳淵,劾鄭性之“寬懦多私”。但鄭性之不爭辯,還認為唐璘所言正是自己的弱點。後唐璘得知真相,也後悔自己的輕率。嘉熙元年(1237年)鄭性之辭相位,改任資政殿大學士、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因鄭性之一直請辭,改為提舉臨安府洞宵宮,後加觀文殿大學士致仕(退休)。

鄭性之晚年居福州,寶祐三年(1255年)去世。後贈少傅(榮譽銜、一品,本意指帝師或太子師), 賜諡“文定”。傳世著作有《端平奏議》《宋編年備要》。《宋史》有其傳。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副主任)

Nt�=:\u0012\u001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