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柔制剛的處世哲學立於不敗


老子先生曾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衝擊堅強卻無往不勝,水憑藉流動的力量改變著它們。弱者能勝於強者,柔者能勝於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實行罷了。




中國以柔制剛的處世哲學立於不敗


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一則故事:北風和太陽是很要好的朋友,可有一天,它們卻為一件事你一言我一語的吵了起來。

我最厲害,人們都怕我。”北風驕傲地說。太陽也不示弱:“大地萬物都離不開我溫暖的陽光。吵來吵去,誰也不服氣,那就來較量較量吧。北風看見路上有一個扛著大包的行人,便提議說:“這樣吧。我們也別爭了,如果誰能讓行人了先脫下衣服,誰就更厲害。”太陽愉快地答應了。北風立衝上去,對著行人猛烈地吹了起來,行人卻把身上的衣服裹的更緊了。不服氣的北風使出更大的力氣“呼呼地吹著。沒想到,行人反而從包裡又拿了件厚衣服,當太陽發出更強烈的陽光時,流汗的行人不僅脫光了衣服,有的人還跳進了河裡去洗澡。最後當然是太陽勝利了。

希臘與中國,是相距遙遠的區域,卻有同樣的以柔克剛的思想和方法。堯帝的時候,大洪水不斷侵襲中國,災難期間長達二十二年之久。堯帝命令鯀從事治水工程,鯀費了九年的歲月,致力解決洪水的問題,可是他採取的辦法是堵,是用築堤的方法,結果失敗。而大禹治水則是用疏導的方法,疏通水道,以柔勝剛,取得了成功。

以柔勝剛,是智慧的處世境界。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這一理想化的處世方式,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

古老的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一個圓圈中有一個白色的陽魚和一個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涵、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

我們曾經對這一處世方式進行過轟轟烈烈的批判,但今天凝神諦視這個小小的太極圖時,卻不能不承認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時也是我們處理人事的最高準則。

必須指出的是,不論在歷史中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儘管“柔道”是治國治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人們卻常常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遠為不及的。


中國以柔制剛的處世哲學立於不敗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偶爾也會施行“柔道”。在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曾任用季布去攻打劉邦,季布多次把劉邦打得狼狽萬分,甚至差點兒抓住劉邦,所以劉邦十分憎恨季布。西漢剛剛建立,劉邦就急不可耐地發佈了一道命令,懸賞一千兩金子捉拿季布,有膽敢留藏季布的人,誅殺本人及其父兄全家。季布藏到了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裡,那人說:“漢王搜查您非常急迫,快要搜到我家裡來了。您如果願意聽我的話,我才敢獻出我的計策,如果不聽,我就自己先抹脖子算了,免得連累全家。”季布聽從他的話,他就給季布剃光了頭髮,脖子上套上鐵圈,穿著破衣服,裝在賣棺材的車裡,賣給了當時著名的大俠朱家。儘管朱家知道他是季布,但還是買下了,並將他安置在田間的屋舍裡。之後,朱家到了洛陽,見到了汝陰侯滕公,勸他說:“季布有什麼罪過嗎?臣子各為其主,那是做臣子的職責啊!項羽的部下難道都能殺乾淨嗎?現在皇上剛剛坐穩天下,卻為自己的私怨去搜捕一個人,這是向天下人顯示皇上的胸懷是多麼狹窄啊!而以季布的賢能,漢朝又搜捕得這樣緊急,這不是逼迫他向北逃往匈奴,或是向南逃往越地嗎?把豪壯而勇敢的人趕往敵國,這就是楚王的屍體遭到伍子胥鞭打的原因啊!您為什麼不找機會跟皇上說說這件事呢?”

滕公心裡知道朱家是個大俠客,季布一定藏在他的家裡,但又覺得朱家說得很有道理,便在上朝議事的時候說了上述的話。劉邦果然被說服了,赦免了季布。

季布變剛為柔,能伸能縮,在當時也贏得了美名。劉邦還召見了季布,拜他為郎中。

劉邦因為赦免了季布而安定了人心,那些過去與劉邦為敵而準備謀反的人都安下心來,侍奉漢朝,劉邦也得了個氣度豁達的好名聲。

當然,與東漢的光武帝劉秀相比,劉邦的柔道實在是“小兒科”。劉秀是一位以柔開國、以柔治國的皇帝。他以“柔”為主,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體現出了這種精神,應該說他把中國的“柔道”發揮到了很高的境界。

劉秀生於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其父劉欽是南頓縣令,在劉秀九歲時病故,此後,劉秀與哥哥劉被叔叔收養。據說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生有帝王相。劉秀好稼穡耕傭,他的哥哥就經常譏笑他。一次到親戚家做客,院中賓朋滿座、貴客雲集,主人蔡少公精通讖緯之學,在述及讖語時說道:“將來劉秀必為天子。”原來王莽的大臣劉歆也精通讖文,故改名為劉秀,大家以為是大臣劉秀。誰知座上忽起笑聲:“怎見得不是僕呢?”大家回頭一看,竟是劉的弟弟劉秀,不禁一陣鬨堂大笑。

在劉秀二十八歲的時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尤其是綠林、赤眉兩支起義軍,聲勢浩大,可與王莽軍一較高低。在這種風起雲湧的形勢下,劉秀借南陽一帶穀物歉收,與兄劉謀劃起義,得眾七八千人。

劉秀起義後,逐漸與當地的其他起義軍匯合,一度併入綠林軍。地皇四年(23年)十月,綠林軍為了號召天下,立劉秀的族兄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綠林軍的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以致讓王莽“一日三驚”。王莽糾集新朝主力約四十二萬人,號稱百萬,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為師,直撲綠林軍。

劉秀等人放棄陽關,率部退守昆陽。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敵人則連營百里,勢力太過懸殊。有些人主張分散撤出,劉秀堅決反對,認為如果併力禦敵,尚有保全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圍,必被包圍消滅。他親自率領十三騎趁夜突出南門求救,他說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起義軍,親率精兵數千人偷渡昆水,突襲敵人,使敵人手忙腳亂、陣腳不穩,終至大敗。


中國以柔制剛的處世哲學立於不敗


昆陽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也為起義軍推翻新莽政權奠定了基礎。自打敗了王邑、王尋的軍隊以後,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盛,這就遭到另一派起義軍將領的嫉妒,加上劉當初曾反對立劉玄為帝,這些人正好藉此進讒,說劉不除,終為後患。劉玄懦弱無能,並無主張,便聽了人言,準備伺機發難。劉秀借犒軍之機,大會群將,製造藉口,但不久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哥哥劉被殺。

劉秀當時正在父城,聽到哥哥被殺,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場,立即動身來到宛城,見了劉玄,並不多說話,只講自己的過失。劉玄問起宛城的守城情況,劉秀歸功於諸將,一點兒也不自誇自傲。回到住處,逢人弔問,也絕口不提哥哥被殺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飯,與平時一樣,毫無改變。劉玄見他如此,反覺得有些慚愧,從此對他更加信任,並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其實劉秀因為兄長被殺而萬分悲痛,此後數年想起還經常流淚嘆息。但當時他知道自己尚無力與平林、新市兩股起義軍的力量抗衡,所以隱忍不發。劉秀的這次隱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義軍中贏得了同情和信賴,為他日後自立創造了一定條件。

等到起義軍殺了王莽,迎接劉玄進入洛陽,劉玄的其他官屬都戴著布做的帽子,形狀滑稽可笑,洛陽沿途的人見了,莫不暗暗發笑。唯有司隸校尉劉秀的僚屬,都著漢朝裝束,人們見了,都喜悅地說:“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於是,人心皆歸劉秀。

劉玄定都洛陽以後,便欲派一位親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撫河北一帶。劉秀看到這是一個發展個人力量的大好機會,便託人往說劉玄。劉玄同意了這個請求,劉秀就以更始政權大司馬的身份前往河北,開始了擴張個人勢力、建立東漢政權的準備活動。

當時的河北有三股勢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稱是劉邦的後代,號召力很強;其次是王莽的殘餘勢力;再次是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見官吏,平反冤獄,廢除王莽的苛政,恢復漢朝的制度,釋放囚犯,慰問饑民。所做之事,均都順應民心,官民因此而喜悅。

當時,有一個叫劉林的人向他獻計說:“現在赤眉軍在黃河以東,如果決河灌赤眉,那麼百萬人都會成為魚鱉了。”劉秀認為這樣太過殘忍,定會失去民心,就沒有采納。劉秀初到河北之時,兵少將寡,地方上各自為政,無人聽他指揮,雖能“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但畢竟沒有大量軍隊。他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後來,他逐漸延攬了鄧禹、馮異、寇恂、銚期、耿純等人才,又假借當地起義軍的名義召集人馬,壯大聲勢,並聯合信都、上谷、漁陽等地的官僚集團,這才算站住了腳。由於他實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眾人一旦歸心,就較為穩定。

劉秀認為“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他多以寬柔的“德政”去收攬軍心,很少以刑殺立威,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其渠帥為列侯”,但劉秀的漢軍將士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既屬當地民眾,又遭攻打殺掠,恐怕不易歸心。銅馬起義軍的將士也很不安,害怕因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竟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一起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肖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對待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劉秀直到把軍士操練好,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就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

在消滅王郎以後,軍士從王郎處收得了許多議論劉秀的書信,如果究查起來,會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劉秀根本連看都不看,命令當眾燒掉,真正起到了“令反側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決心跟劉秀到底。

更始三年(25年),劉秀勢力已十分強大,又有同學自關中捧《赤伏符》來見,說劉秀稱帝是“上天之命”,劉秀便在諸將的一再請求下稱帝,年號建武。稱帝之後,便和原來的農民起義軍爭奪天下,此時,他仍貫徹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這對他迅速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劉秀輕取洛陽就是運用這一思想的成功範例。當時,洛陽城池堅固,李軼、朱鮪擁兵三十萬。劉秀先用離間計,讓朱鮪刺殺了李軼,後又派人勸說朱鮪投降。但朱鮪因參與過謀殺劉秀兄長的事,害怕劉秀復仇,猶豫不決。劉秀知道後,立即派人告訴他說:“舉大事者不計小怨,朱鮪若能投降,不僅絕不加誅,還會保其現在的爵位,並對河盟誓,絕不食言。”

朱鮪投降後,劉秀果然親為解縛,以禮相待。

中國以柔制剛的處世哲學立於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