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2017年初,我失去了很多。幾經沉淪後,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去年的這個時候終於給我的美國留學生涯劃上了大半個句號。伴隨著許久未有的輕鬆,過去1年半的時光開始在腦海裡回放。2017年我被耶魯錄取的時候,作為耶魯商學院當年招的唯一加拿大華人,你可以想象剛進校時的我該有多麼意氣風發。不過生活捉弄起人來真的很簡單,只要把參照系換了,瞬間就能把大咖變成人渣。很快,耶魯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剝光了我身上所有的驕傲,也為我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學術苦旅。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和優越感說再見

我所就讀的工商管理是一個非常“白”的專業(就是教授和學生都以“白人”為主),這是因為專業對語言文字和表達能力的要求對國際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高。以閱讀為例,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業的最低要求,我們每週的平均閱讀量就達1000頁左右。我的美國同學每週花4,5個小時就能看完並寫出精彩評論的書,我花兩整天時間啃下來,卻還是記不住書裡到底寫了什麼。大家要知道啊,我可是一直以來以我的英文為驕傲和自豪的。我18歲留學加拿大,託福三個月過了600分。計算機本科畢業後,一個禮拜拿下雅思8.5。我在加拿大讀了4年的大學本科,兩年的計算機碩士。之後在500強企業又工作了10年,花了兩年準備GMAT考試,前前後後考了三次考到720。我已經自認為我對英文的造詣已經達到世界頂級商學院水準了,可曾想到我的那些努力原來都是幼兒園啊。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低效閱讀的直接後果就是說不出話。上課基本都是討論。我的美國同學都有本事把30秒的事情天花亂墜地說成5分鐘,而我的腦袋裡即使裡有5分鐘的乾貨,用英語說出來也最多就30秒。這種強烈的反差導致了深深的自卑,讓我開始不願意在課上說話。而不說話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是不說就越不敢說。有一門課我一學期就發了兩次言,每次上課都坐如針氈,像鴕鳥一樣低著頭不敢看老師,但回家後又總為自己今天怎麼又沒說話而難過不已。

至於寫作,就更是一道幾乎無法逾越的鴻溝。有一次一個教授看完我寫的文章,專門給我發了一封郵件,列出了各種學校能提供給國際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資源。我看了之後簡直覺得受了奇恥大辱。教授雖然沒有明說,但那意思就是,寫得太爛,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面對殘酷的現實,自小順風順水的我也曾脆弱得不堪一擊。30多歲的男人一半時間在哭鼻子,還有一半時間討論什麼時候退學。最後思考的結果是,實在不行讀個經濟系碩士吧。當時很多不明真相的小夥伴都覺得我志存高遠,要上演一出屌絲逆襲的勵志劇。其實真相就是,我實在是受不了這種摧殘心智的日子,準備MBA退學,而有個經濟系的文憑找工作可以方便點。

於是抱著再讀一學期就滾的心態,我這個計算機背景的理科生,開始和那些把數學專業課都上過一遍的經濟系博士們一起上課。閱讀寫作的要求是沒那麼高了,可也終於領教了什麼叫作碾壓智商。當我每週花10個小時才能寫完一半作業時,經濟系的大神們早已經結伴去酒吧撒野了。但此時我的心態卻好了許多,因為知道自己底子差,便覺得不會做題也並不丟人。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有一次微經考試三道題我只做了半題。一個同學跑來安慰我說沒關係,有曲線在(意思是大家都考的很差,最後成績不一定差)。我苦笑著回答道:“我都不在曲線上,我只能遠遠地遙望她(I am not ON the curve, I am LOOKING AT the curve!)”。說完這句話,我突然發現,曾經玻璃心的自己不知從何時起居然學會了自黑!以培養精英為己任的藤校,教給我的第一課是如此地接地氣,想想也頗為奇妙。當然這事最後的結局很俗套,我又回到商學院繼續MBA的學習。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走出舒適區

從那以後,我就有一種“既然已經被剝奪得一所有,便也不再害怕失去了”的感覺。為了在和各類高管雲集MBA課堂繼續生存下去,我開始強迫自己在課堂上發言。而為了讓這個過程變得容易一些,我每次都儘量讓自己第一個發言。因為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討論,又可以提前完成自己制定的發言任務,讓我不會在上課過程中被內疚感和挫敗感包圍。至於說什麼,我也儘量把討論的問題和中國,加拿大聯繫起來。畢竟幾乎所有企業高管都對中國和美國鄰居加拿大感興趣,而大家又都默認我是專家,萬一說得不對也沒人知道。就這樣開始,我給自己不斷加碼,從一節課必須說一次話,到兩次,三次,後來不用規定次數,說話也成了習慣。不久以後,我也從一個不敢說話的“啞巴”變成了能對企業案例評頭論足的人了。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但剛立住腳,新的考驗便又悄然而至。當時和我關係比較親近的三個教授在第三學期相繼離開了耶魯。面臨開題的我,居然一時找不到能指導商業案例的老師!前一年苦心經營的關係統統作廢,而我卻必須在兩個月內說服三個對我毫不瞭解的教授組成案例論文委員會。在社會科學學科,學生的論文都是獨立作品,因此學生對教授來說更多是種負擔而非財富。於是我又一次被面子這貨擾得心緒不寧——教授對我這個不速之客會怎麼想?他們不願意指導我怎麼辦?轉念一想,找不到教授自己都要滾了,還來得及在乎這些?於是開始一邊向教授們刷存在感一邊展示自己的價值。去辦公室侃大山,出現在教授組織的討論會上,幫他們做研究。以前我特別看不起那種為達到目標不擇手段的人,覺得他們太功利。經過這一段才明白,那只是我為自己不願意走出舒適區而找的藉口。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少糾結,多幹事

我記得自己剛開始給教授發郵件,會呆坐在電腦前一遍遍刷郵箱。每天等不來教授的郵件就心煩意亂並開始胡思亂想,老闆為什麼回覆了別人卻沒給我答覆?他是不喜歡我嗎?是我寫的太差嗎?我該不該發個郵件去提醒呢?過幾天發比較好……在這樣的無比糾結中度過了兩週後,我覺得自己要徹底瘋了,於是鼓起勇氣,把要說的話在心裡排練了好幾遍,設想好多種老闆回答的情景及對策,並裝作偶遇的樣子問教授,您收到我郵件了嗎?教授頗為輕描淡寫地答道:“哦?我好像不記得了我回去查查。”我當時簡直想把自己千刀萬剮——為了那些因毫無意義的糾結而流逝的時光。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還有一次,一個教授對我的商業論文提了個意見,我左思右想覺得他說的不對,可人家畢竟是專業大牛,於是我又為此事耿耿於懷了兩週。後來在一次會面中,我小心翼翼地闡述了自己的理由,沒想到教授一改往日態度說:“你做的對啊!我上次是這麼說的嗎?可能我那個地方疏忽了!”於是我又恨不得把自己暴打一頓……由此我學到了一個頗為殘酷的事實——別人沒那麼在乎我。

雖然教授很牛,但他要操心的事太多,哪裡會牽掛著我的每封郵件,又怎麼會記得我文章裡的每個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授之於我只是經驗豐富一些的同事。尊重他們是應該的,但用不著為他們不回郵件而自作多情,也不必對他們的每一句話唯命是從。畢竟,只有我才是最需要為自己負責的那個人。有了這兩段經歷後,我就不再為盼著教授的郵件而輾轉反側,也不再為不同意教授的評論而寢食難安了。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看看外面的世界

當然,對於視學術為真愛的大神們,這句話可能不對。

文章能不能發表商業期刊,教授喜不喜歡你,甚至最後能不能畢業,都不是努力就能夠搞定的事。如果把生命的全部喜怒哀樂都寄託在這些事上,不但荷爾蒙分泌會嚴重失調,結局也往往相當悲催(我第一年整天為課業憂心忡忡,結果長了一臉痘,30多歲的大叔青春期來了)。

道理很簡單,但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呢?我自己的策略就是找些別的事做。那個時候我除了寫商業分析案例,還一邊幫媒體寫稿一邊幫前世行行長打工,同時經營著自己的博客。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防止太專注於論文而走火入魔。對我這種神經還不夠強大的人來說,只有把論文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不為了令人失望的迴歸結果而垂頭喪氣,才能不為了教授的批評而鬱鬱寡歡,才明白即使最終拿不到學位自己也能生活得很好。說來也奇怪,這最分心的一年也是我學術上收穫最大的一年。除了狗屎運外,平和的心態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分心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環顧四周,開闊眼界。特別是對於像我一樣既沒有成為學術大牛的智商,又不是那麼熱愛學術的博士們來說,讓自己認識到世界之大和生命的可能性很可能是拯救我們未來的一根稻草。

讀了MBA的都知道,我們每天做的就是去思考“怎樣在已經被過度研究的企業案例中,插上自己的一面小紅旗”。我們無數遍地被教授洗腦只有走實踐道理才不枉MBA一場,我們在一個廣闊的領域裡竭盡全力走到前沿,卻無暇在意外面飛速變化的世界,最終讓自己成了象牙塔裡 的囚徒。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曾經有一個在系裡唸了八年的同學跟我說,他之所以接受了那所美國中西部三流學校的教職,並不是因為自己想做學術,而是因為他不知道除了做學術外自己還能做什麼。已經陪上了八年青春,卻由於“不聞不問”而不得不繼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豈不十分可悲?

動筆之前我一直期待自己能整出點金玉良言,但回頭看看這幾條,卻發現它們都是老生常談。曾經頗為失望——原來我讀了個MBA才明白了這些道理!但轉念一想,讀MBA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學到了多少新知識,而在於經歷一場自我摧毀與重建的修行並由此獲得心智的成長。也許只有這樣,才有資格在戴上MBA帽的那一刻釋然地說一句:“Finally, I Yaled!”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後記

畢業後我又回到了500強企業做起了職業經理人,2018年和一位舊識的十多年朋友開創了門道和旗下的第一款產品USTARlinks,專注留學市場勾起了我當年留學生活的回憶。當時記得一入學的時候學校組織老生給我們做orientation,上來講的一個老美老哥說他現在已經博士第九年了。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目瞪口呆脊背發涼和“我可千萬不能變成他這樣兒“的巨大的恐懼感。你說學校的研究生院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不過後來我廢寢忘食的上課做數學模型發文章畢業,這位老哥的激勵作用也不可或缺,所以也許研究生院是深思熟慮的啊呵呵。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我的專業比那些耶魯研究專業講起來要”容易“ 許多,畢竟是管理學位。不過大量閱讀我也記憶猶新。我們到了後期才開始真正看英文文獻,發現人家本科生學習DNA結構這種基礎的概念,作業就是去看50年代發表在Nature上的原始論文了,當時就覺得我們本科受的那種死記硬背的生物教育太坑爹了。還有“seminar" 的上課方式上每次發言的緊張,對每次牛教授來給talk時候總能問出“好問題”的老美學生的無限敬仰,現在都清楚的記得。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不過不走出“舒適區” 就不會成長,雖然在這個過程你的整個感受都是灰頭土臉。這時候我有兩個法寶傳授大家, 一個是“不要臉” - 臉皮這個東西有經常是很害人的,所以別太把自己當東西。沒這麼多人知道你是誰,你過去幹了什麼,說句傻話錯話也上不了報紙頭條,所以少考慮麵皮地去說話做事,特別是“舒適區”之外的事。其實成年人的學習能力也是很強的,一回生二回熟,很多東西學起來沒這麼難。 還有一個就是“傍大款”,就是多和自己覺得“牛”的人接觸,特別是在自己嚮往的”舒適區“外做的牛的人。如果你喜歡這個人,就交朋友;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就學本領。留學的根本意義,其實就在於給自己一個新的環境,有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這個學習是廣義的學習,不僅是知識”乾貨“,更多是通過認識自己而帶來的個人成長。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現實中大部分同學們都犯了基於“沉沒成本”做關於未來的決定的錯誤。 所謂“沉沒成本” 就是已經發生了,對你以後做什麼樣的決定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如果知道這是自己不喜歡的,就改變。

另外一個誤區是“我學了10年不會幹別的”。其實我可以說麼,你學了10年可能在你自己的領域懂得也沒多少, 你只是在自己的領域更“舒服”而已。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把人都專業化,造成很多“專家” 和“外行”的假象。我的理論也許比較極端, 但其實除了特別專業的學術的領域,很多東西沒那麼難學。而且真的在一個領域浸淫多年的人,也未必是“專家”。只不過大部分人把年份等同於深度,給你貼了個標籤而已。 而且很多人也樂於這樣給自己貼標籤,而思想上變得懶惰,不真的去學習和思考問題。 所以這也是個站不住腳的理由。

出國留學不是結束,是開始,記我在耶魯大學的“九死一生”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過早“放棄”自己。高曉松說過一句話,世界的進步不是靠18歲的人追求夢想, 是靠30歲的人追求夢想。我可以說嗎,更是靠40歲,50歲的人追求夢想。所以只要你開始,從來都不晚。

2017年從失落中走出來的我,在肉體上也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無論是跑步還是每天吃草,我都高度的自律和節制自我的慾望。

我信奉一句話:人生起起伏伏,我不放棄每天變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