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习不好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吗?

教育之舟阿波罗号


正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正在毁掉整个中国教育事业!还很多人说孩子各有天性,有的是在学习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绘画方面才能。其实这两句话都是错误。孩子的天性和思考能力来自于家庭环境!过去说书香门第,也就是一个家族几辈人都很聪明,都是学霸!例如知名的梁启超家庭,其家族就是当地的书香门第,其子女大多都是著名学者专家,最有名的是梁思成。再如浙江著名的钱氏家族,人杰辈出!难道说他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天才?只能说明,其家族对对教育有自己的方法!而个人所认知的一些学霸,其家长都是非常有耐心,有涵养,有见识的开明家长!而我也发现,会学习的同学,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努力,平时和所有该玩就玩,还偷跑去打游戏,但他总是很轻松就能考到班里前三名。按照其玩耍过程表现的智商,也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会思考,会分析问题!往往会沉浸于思考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非常享受思考的过程!而思考和分析,则是学习的根本能力!孩子任何天赋都来源于这种能力,无论他是有绘画的天分还是语言的天才,都是来源于思考分析能力。只是家长在发泄自己情绪的同时,堵上孩子学习之路。而一般家庭中,往往孩子的天赋都和家长的爱好是反的。这就是家长在特长方面急于指出他错误时,阻断了他学习之路。由于家长多度的干涉,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失去了天性,那么学校的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老师是受到专业训练的职业,因此他们应该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那为什么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它加重了老师的责任!老师面对的是所有的孩子,不同背景不同家庭的孩子。孩子越多,老师就没有时间去照顾每一个孩子。如果加重的老师的责任,老师也只能用简单的方法来督促孩子。什么方法?就是增加作业的数量,用反复的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做成表面上的“好”!而这样大量的重复练习,不仅会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不在思考,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加重家长的负担,让家庭教育只侧重于学校的作业!


王晓强30


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但怎么都不会教的老师却很普遍。所以老师教不会学生,80%责任在老师。上一年级,拼音一晃而过,学不会的孩子家长问老师,老师竟然反问为什么不报幼小衔接班?作业做不好,家长问老师,老师竟然反问家长为什么不会辅导?这就是现状,教师拿着高薪,每年休假170天,最后责任归咎于孩子笨、家长不尽责、辅导班报的少……总是不是老师的问题。

这里我说个亲身经历,我小学读的企业子弟小学,学校老师有些都是企业从事其他工作的,一半科班出身,一半来自企业宣传处,专业性非常差。

我小学四年级以前不喜欢写作,看课外书也比较少,作文没得过高分。后来家里给报了作文班,暑期也读了很多作文书,仿佛突然开窍了,而且爱上了写作。于是五年级开始写作突飞猛进,有一次期中考试,自命题作文写的很好,还想着能被按惯例年级传阅。结果却被语文老师请到了办公室,还叫来家长,说我抄作文。

我当时就委屈的哭了,我家人跟老师解释假期报了班、看了书,一进步就说抄的,这对孩子影响不好吧。语文老师还很有理的说“以前文章写那么差,俩月就能进步这么大?你家长好好看看你们家作文书,肯定背诵的别人的文章。”我说考试之前我又不知道是自命题,怎么会抄袭?

就在这种阴影下,我熬到了初中,整个五六年级无论作文怎么样都没得过高分。初一时还是读的单位子弟学校,这个语文老师纯属水平太差。她的课向来死气沉沉,讲课基本就是照搬教案书,给高分的作文全都是堆积华丽辞藻的,而不是重视文章内涵以及连贯性或承接词。

到初一下学期,我转学去了全市教学质量最好的私立。该校所有教师都来自各个名校,校长在省第一重点中学当了18年校长,而主课教师都是顶尖名校的退休教师,语文老师更是带出过上百位清华北大学子的享受特殊津贴的特级教师。

是她让我从此对语文课入迷,她很注重写作,会把写作的精髓以聊天说笑的形式传达给你。初二的一次作文作业成为了我的人生转折点。她当时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给全班讲解我的作文,说带课30余载,作文一共给过三次满分,这是第四次。不仅全校传阅,还帮我投稿报社并刊登,拿到那一期全省作文比赛二等奖。自此,我在几年之间参加了十几次关于写作的比赛,收获颇丰,在高二时就被当地报社和聘为特约撰稿人。大学虽然学了金融,但还是经常投稿,又被电视台聘为特约撰稿,大二大三给央视做了两年的定向写作。

说了这么多,虽有些累赘,但每一句都是亲身经历所转化的经验。一位良师如同伯乐,一位佣师却能毁人不倦,如果不是当年及时转学,别说考211了,能不能考上高中都不知道。现在学校统归教育局管理,教学抓的更加严格,这是好事,但也让很多老师为了评职称、评教案而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课外,对学生寄希望于自身学习能力强、家长帮衬能力强、课外辅导班助推能力强,而她们自身却缺乏针对性的提升。说白了就是自身都没有优质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习差的孩子,不仅懒得教,甚至觉得是拖后腿,这种想法本身就普遍存在,又有几人能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城市发展报告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太绝对了。

我业余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成绩一塌糊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成绩突飞猛进:

有的学生甚至以前三四五年级在农村没有英语老师,所以整整三年没学英语,六年级直接插班到城里读,也就是刚来的时候英语完全是零基础,我从英文字母开始教起,到期末考试就考到94分;还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接受能力非常差,有的英文单词人家很快就学会了,但是他花了五六倍的时间还学不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想:如果这样的学生我能教好的话,那估计没有学生教不好了。不过该生学习很认真很努力,一个学期坚持下来成绩居然从46分上升至76分,再到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他的成绩每次都在90分以上,所以我当时很自信,也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但是自从碰到有的死活不学的学生之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有的学生各种不遵守纪律,就算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他就是不学,该奖励的奖励了,该表扬鼓励的也表扬鼓励了,该……,还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对孩子的学习都不怎么重视,甚至经常为孩子请假带孩子缺课出去玩,这样的孩子您如何教?

教学教学,既要教还要学,教学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光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如果不认真学,或者干脆死活不学的话,那也是束手无策。

双方面配合好,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单方面。


趣谈英语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认为是对的。我是五十年代过来的学生,当时是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学校有一个最严历的刘老师,我们从四年级就由刘老师带我们,直到考上初中一带就是三年,那个严历劲儿是没办法说的。他有句名言:“我宁可让你们现在骂我,我要以后你们想我”,他还说:我不但管校内,我还要管校外。那年考初中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前和以后是根本不可能的。离开刘老师以后那些年,每年我们都去看望老师。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屎蛋老师没有屎蛋学生。连孔子都说: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学不好责任在于老师,起码老师是不作为的。


芦叶767


你好,谢谢。

做为一名教师,我看到这个问题,也是全身抖了三抖啊。

这句话在十几年之前提了一段时间,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只是因为这句话引起了教育江湖上的一些纷争。

这话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我估计这句话的本义,只是在砥砺自己以及同行,严格自律,牢记教师的使命,珍视每一位学生。只不过后来被曲解了,甚至以此成为绑架老师的道德和能力的标准。

我想陈鹤琴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这句话有一天会在社会上掀起腥风血雨,成为架在老师脖子上的一把利刃吧?

它只是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若以此来要求老师,把它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就背离了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师没有那么大的神力,能够拯救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多么“优秀”,多么“骨干”,教育理念多么先进,仍然会有很多“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还带着家庭和社会影响的痕迹。不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归到老师这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力充其量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因素。

孔子那么伟大的教育家,都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你能说孔子不会教吗?

对于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应该是:

家长鼓励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努力总会进步。

老师要不断自醒:我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样一句话,相向而行和相互对立,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我觉得看待问题,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对待。只要存在的都有合理性,但是随着实践的证明,这种合理性也会出现弊端,然后再改进。所以,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是进步的,我们的科技才是发展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越来越完善的!

谢谢。


暮光浅浅


首先,明确一下,此语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陈老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反应的是一种学生观——学生是可以“教好”。学生是教育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可塑性强的人,秉持这样的理念是实施教育的前提。相信学生通过教育可以得到发展,而不是“朽木不可雕也”,这是正确的学生观。

但是,“教好”是相对的。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受遗传、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遗传的基础,环境是重要方面,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老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但不是其发展的唯一确定因素。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是对教师的激励——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信学生是可教的,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育发展的良性方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适合老师自我鞭策,而不适合用来评价老师。

如果是老师说这话,这样的老师一定是严于律己,值得尊重甚至敬仰的;如果是有人由此苛责老师,这样的人定是不了解教育规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定会被众人鄙夷。

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老师一定会尽心尽责,但老师也不是万能的。

相信老师,而不是苛责老师。



语文亭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绝对的,学习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不是所有的学生成绩好坏都和老师有关。

从学生角度来看,有的学生上课自觉,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讲到的知识点基本上都能弄懂,自然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不想听课,课后还找借口说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差,没有吸引力。

这种把成绩不好归结在老师身上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就拿我身边的事情来说吧。我寒假回家,一个小表妹数学下降很严重,我就问她妈妈是怎么回事,她妈妈说是因为新学期换了老师,这个老师没有之前的老师教得好,所以成绩下降了。结果不久我就遇见小表妹的同班同学,这位同学考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成绩下降和老师有关,但是并不是全部原因。根据小表妹在我家玩的几天,我观察得出,她平时非常贪玩,连课外书都不会看,静不下来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她这样的状态在期末考试肯定是不会很好的。当然,换了老师后,学生与老师之间还需要磨合期,这也是重要因素。

从老师角度看,有的老师经验丰富,与时俱进,懂得如何让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学得更多更牢靠;有的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不丰富,还不知道弥补不足,专业能力也不过关。

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羡慕邻班的同学,因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是全年级最好的老师,每次英语成绩都远远超过其他班,当我们考得不好的时候就会找借口说自己班的老师不如别人班的。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全是老师的责任。又拿我的亲身经历说吧,我和我朋友是小学就在一个班的,一直到高中分班才分开。我和她接受的教育都来自同样的老师,但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却没脸看(哭泣)。明明是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但是后面的人生轨迹却完全不同了,这难道都要全部归因于老师的责任吗?当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也是一名高中老师,身边接触到的老师很多,老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还存在少数老师常年来都是使用同样的教学参考用书,课件也是一劳永逸,教学方面的东西很久都不会更新。这些问题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口中的“这个老师讲课太死板了,我听不进去,听一会儿就打瞌睡”。

作为学生,如果自己成绩下降了,先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悬殊这么大?最有效的是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老师的适应能力,我相信是可以学得很好的!

(注:图源自网络)


高考大仙儿语文


大部分老师听到这句话,心里就很不爽。这句话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当时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初衷是强调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他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后来被推而广之,成为套在全国老师头上的紧箍咒。一些管理阶层最喜欢用这句话来鞭策老师,社会人不少人也喜欢拿这句话对老师指指点点。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分开来说明。首先“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陈老师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民国二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的教育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陈老师说这句话“不会教”的意思是“不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学术专攻,水平有高低,一个老师只要是敬业的就是好老师。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可能他们的教学成绩平平,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有的甚至连一个职称都评不上。但是,这些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不作声地为教育服务。能说,这样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吗?一定要教出清华北大学生的老师才叫高老师吗?我们经常说对学生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老师!

一个能教出清华北大学生的老师固然是好老师,说明这个老师的水平高。但是,清华北大毕竟凤毛麟角。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普普通通,是不是他们的老师就不称职呢?我这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了100分,那就没有人怀疑他的老师。一个学生考了50分,就怀疑老师有问题了。但是你知不知道,这个学生原本的基础是30分,经过老师的努力,进步了20分。提高40%,进步还是很大的,虽然他还是不及格,不能因为他不及格就否定他和他的老师。有些人看问题断章取义,就是只会把考50分的拿来和100分的比。

现在就办学条件来说,城乡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村的学生不断的流向城市。就我从教的这个片区来说,这几年优秀学生流失很严重,都流向县城了。结果,导致成绩每年都在下滑。当地人只看每年中考一级达标高中考上几个,没有人去关心及格率,没有人会去对比当初初一年入学的成绩对比,就把我们学校的老师一棍子打死,说是教得越来越烂。其实,因为优秀生源的流失,我们学校的老师为了给留下的学生补缺补漏,更加的辛苦。每年的中考成绩一出来,对比初一入学,我们的进步率是超过城里的中学的,就是高分率赶不上。当地人可不了解这一套,他们只看重点高中的考中了几个,老师们有苦也说不出。

一个学生,怎样才算得上学会?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才叫学会吗?这个道理其实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当初,陈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这么多年了一直有人在歪曲它的意思。要说责任感,如果一个老师整天不务正业,误人子弟,道德败坏,那肯定要批判 ,肯定是坏老师。但这毕竟是少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老师是称职的。只要你的孩子在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即使他们没有考上重点,都应该感谢老师。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学习这东西,勤奋固然重要,但是天赋的因素影响也很大,有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一个考50分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我教过的学生,成绩一般的走出社会往往混得更好。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虽然分数不怎么样,但是其他方面学了不少 。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是对的,即便是一个残疾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很多人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 一个名叫阿甘的低能儿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奔跑”,因此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旅途,并在坚持自我的状态下,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并收获了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的人,也是对“没有不会的学生“的最好解释。所以, 我也希望家长们理解这部电影的启发,只要孩子真的努力了,就是优秀的,不要死磕分数,努力去寻找孩子的发光点才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前半句大部分人歪曲了它真正内涵,后半句是真理。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而是有人把它理解错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浅薄之见,大家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欢迎讨论。谢谢!


港水569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看似有道理,重在强化教师的教的主动性,教的先进性,教的科学性即教的质量!过去,我也曾经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论断: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概念和内涵都被无形地得到了强化和演绎。言尽于此,二者都有惊人的相似。

真的如此嘛!最朴素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怎么到了老师,校长这里,就变得如此绝对了哪?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结合体。既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会存在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平衡点位于中间的,教学同步即教学相长,反之,则教学脱节是也。

回过头来再探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会教,旨在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法,教法,教有所法,贵在得法。从这一侧面出发,强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从智力、情商,学业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属于基本正常,才具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先决条件。

教不会的学生有之,教不好的学生更有之。不会教的老师有之,不愿意教的老师也有之。

看似富有哲理的一句话,由于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因而成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联”了!

不知对否,敬请斧正!


避暑山庄来客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看似有道理,重在强化教师的教的主动性,教的先进性,教的科学性即教的质量!过去,我也曾经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论断: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概念和内涵都被无形地得到了强化和演绎。言尽于此,二者都有惊人的相似。

真的如此嘛!最朴素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怎么到了老师,校长这里,就变得如此绝对了哪?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结合体。既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会存在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平衡点位于中间的,教学同步即教学相长,反之,则教学脱节是也。

一,从教师教学角度看,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即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多数学生都能获得优良的成绩,所以该观点有一定道理。

二,从教学结果看,我们知道,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面的合力,教师只是教学效果的一方面,教学效果必然还会受到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所以从这一点看,我不认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三,从教师角度看,都希望教好每一位学生,而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所以,我希望不能把教育责任完全教给教师,家庭,社会,学校都应该合力共同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