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馬化騰相愛相殺兩三事


馬雲、馬化騰相愛相殺兩三事


提起馬雲、馬化騰,這兩大互聯網風雲人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論是個人財富還是治下公司,時常被外界拿來對比一番。其實,他們的性格也截然不同,馬雲張揚率真、能說會道,屬於天生的企業管理、佈道型人才,馬化騰低調務實、勤奮進取,屬於天生的洞悉人性、專注產品型人才。

鑑於公眾對馬雲、馬化騰並不陌生,我就簡單提煉下我眼中的兩位大佬,他們是典型的相愛相殺,可以總結為三大關鍵詞:朋友、對手、幕後推手。

先說朋友。關於馬雲、馬化騰是何時、何地認識的,並沒有確切報道。不過,他們的確認識很久了,而且是多年好友。馬雲曾表示,“我和馬化騰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彼此互相尊重。”

馬化騰則表示,認識馬雲很多年了,當年騰訊、阿里在互聯網行業還是小弟時就認識了,自己和馬雲私下保持很好的關係。的確如此,儘管阿里、騰訊打得不可開交,但以他們的心胸和氣度,絕對能做到公私分明,不會影響到私人關係,更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一起做公益就是最佳證明。

2015年4月,“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宣告成立,馬雲、馬化騰是主要發起人。馬雲曾透露,“我把馬化騰拉進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我讓他做聯席主席,他乾得很認真,很高興。”

然後說對手。阿里、騰訊彼此互為最大勁敵,全面開戰已是不爭的事實。馬化騰曾感慨道,雙方在10多個領域競爭,競爭無處不在,多到甚至會感到有點困擾。不過,競爭也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馬化騰認為正常合理的競爭會促進發展,“大家往往會發發現,行業中第一、第二名存在,第三名往後就不見了。”

這話沒毛病,競爭是常態,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比如移動支付呈現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強爭霸格局,其他玩家破局根本沒戲。馬雲在談及阿里與騰訊的競爭時直言,“我會和他們競爭,但我們不恨他們,而是要尊重競爭對手。”馬雲還表示,有對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沒有騰訊,就沒有不斷調整、不斷完善的阿里。

一直以來,野心勃勃的馬雲、馬化騰不斷上演明爭暗鬥,較勁、掰手腕從未停歇,總想借機給對方一個下馬威,藉此來宣示自己的領先地位。撇開業務上的對壘不談,我列舉兩個意味深長的實錘:

一是企業家培訓互不相讓。近年來,開辦面向創始人和企業家的大學成為新的風潮,2015年3月,馬雲創辦湖畔大學,並叫上柳傳志、史玉柱、沈國軍等一眾商業大佬助陣。4個月後,馬化騰成立青騰大學,針鋒相對意味濃厚,似乎不想讓湖畔大學獨領風騷,更不想錯失與企業建立緊密連接的良機。

二是在對方大本營搞事情。眾所周知,杭州是阿里大本營,騰訊總部則設在深圳。2016年天貓雙11移師深圳舉辦,這明顯是打入騰訊老巢所在地,與此同時,阿里、螞蟻金服還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正式啟用深圳阿里中心,這明擺著在向騰訊示威。騰訊也不甘示弱,5個月後,騰訊在阿里家門口杭州舉辦第三屆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馬化騰還特意拉上曾公開diss馬雲很會忽悠的宗慶後進行一場對話,意在還擊阿里此前的強勢“挑釁”。

馬雲、馬化騰相愛相殺兩三事


最後說幕後推手。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被業內戲稱為“買下半個中國互聯網”,其實,阿里、騰訊的投資版圖比紅杉資本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涵蓋所有互聯網熱門主流賽道。比如,出行領域的滴滴、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美團點評、短視頻領域的快手、二次元領域的B站、影視領域的華誼兄弟等,都能看到阿里、騰訊的身影。

據不完全統計,阿里、騰訊共同投資了21家企業,除了國內企業之外,Lyft、Aiming等海外項目背後也爭相涉足。遇到搶手的明星企業時,雙方均不止一次出手。比如,騰訊曾4次投資滴滴,阿里共注資2次;美團點評吸引騰訊出手3次,阿里投資2次。同時,雙方出資時機也是一大看點。

阿里、騰訊曾在百望股份、華誼兄弟、微鯨科技等8家公司的投資中,選擇同一時間、同一輪次聯手進入,而在剩餘13家公司的投資中,騰訊9次優先出手。另外,投資先後順序似乎與企業傾向性並無直接關係。比如,騰訊率先投資餓了麼,最終被納入阿里版圖,而阿里率先加持美團點評,最終卻倒向騰訊系。

事實上,一家企業能同時被阿里、騰訊看中,本身就代表其足夠優秀,對外宣傳時往往會使用阿里、騰訊“聯手投資”等字眼,而吃瓜群眾也樂意相信平時水火不容的阿里、騰訊難得有利益一致這種精彩戲碼。

其實不然,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決定是否投資一家企業,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不是考慮與誰聯手,與最大勁敵聯手就更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因此,即便是同一時間、同一輪次聯手進入,它們也都是通盤考慮各自利益,卻容易給外界營造出一種“聯手投資”的錯覺,而成為共同股東只不過是事實性巧合而已。

比如,騰訊投資B站是為了強化泛娛樂戰略,而阿里是為了獲取年輕人群流量;騰訊投資快手是為了彌補自身在短視頻領域不爭氣的缺憾,增強對抗字節跳動的籌碼,而與阿里關係密切的雲鋒基金投資快手是為了探索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這種創新玩法。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騰訊選擇投資標的基本上以戰略投資為主,強調自身與被投企業的業務協同,即能否發生化學反應,鮮少進行純財務投資。這意味著,不斷擴充的投資版圖,主要是服務於阿里、騰訊各自生態圈的建設,兩大巨頭之間的競爭,早已超出公司層面競爭的範疇,而是上升到生態圈競爭的新高度,這決定了比其他企業更出色,甚至大而不倒。

當然,對於被投企業而言,同時成為阿里、騰訊寵兒有利有弊。好處是與巨頭協同徹底打開自身業務的想象空間,獲得下一輪融資的底氣也更足;壞處是有被迫站隊的風險,當兩大巨頭利益一致,或者不一致但可調和時,被投企業是幸運的,但當兩大巨頭利益衝突時,被投企業不得不陷入二選一的艱難境地,討好一個勢必得罪另一個。

換言之,平衡股東利益是個費力更費心的技術活,如何在兩大巨頭之間不怯場且遊刃有餘,並牢牢掌握企業發展主動權,非常考驗被投企業創始人的商業智慧。綜合來看,對於被投企業來說,獲得阿里、騰訊加持利大於弊。因此,馬雲、馬化騰均扮演幕後推手的角色,成為推動中國互聯網積極向上的重要變量。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二馬”仍將繼續引領中國互聯網,而為了保持領先優勢,激烈競爭是新常態,雙方勢必互相競逐、你追我趕,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包括用戶在內的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將受益,成為不可或缺的國民企業和社會基礎設施。

那麼問題來了,馬雲、馬化騰這對既是一生的朋友更是一生的對手,你會Pick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