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中國人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


1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初投奔劉邦時,不為劉邦重用,於是離開了劉邦,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並舉薦給劉邦為將軍。

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佔據關中,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劉邦稱帝之後,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降為淮陰侯,後在蕭何和呂后的設計下,將韓信處死。

韓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蕭何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12.投筆從戎

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為官府抄書,曾經投筆感慨:“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於是他投身軍旅,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31年間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闐、龜茲等50餘國再度隸屬於東漢統治。

13.三顧茅廬

袁紹於官渡之戰敗北後,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公元207年,劉備三訪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14.三國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漢獻帝退位,東漢滅亡。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到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孫曹髦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

16.八王之亂

西晉宗室八位諸侯王間進行的一場混戰。

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除太子。

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廢掉賈后,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西晉從此衰落。

17.淝水之戰

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

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直接導致前秦衰亡,東晉則此後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18.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一段較長的分裂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宋和北周五朝。

公元420年,東晉次劉裕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北方的北魏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北政權分統天下百餘年。

19.楊堅建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登基後,節儉肅貪,穩定政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

公元589年,隋文帝消滅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270年(東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長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齊王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文史天地:中國人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

21.玄奘西行

唐代僧人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到達天竺那爛陀寺取真經,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返回長安,歷時18年,共帶回600餘部經文。

他長期從事佛經翻譯,譯典有《大般若經》《心經》等,並著《大唐西域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22.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記載: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

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杜二人,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作“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

23.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臨朝稱制的“聖母神皇”武則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為“日月當空”。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她稱帝以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24.桃李滿天下

武則天十分信任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25.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選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諫官,恢復諫議制度。完善法制,編纂《唐六典》。

經濟上採取改革制度,安民勸農等一系列措施,並崇文重教,這段時期政治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史稱“開元盛世”。

26.安史之亂

唐玄宗執政後期,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攻陷洛陽,安祿山自立為帝,號大燕皇帝,之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

不久安祿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此次動亂持續8年,史稱“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7.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唐朝滅亡後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國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史稱“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的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28.杯酒釋兵權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請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於言談中威脅利誘,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各個藩鎮的節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29.南唐後主

李煜是南唐政權的最後一任皇帝。971年宋軍滅南漢後,李煜對宋稱臣,將自己稱呼改為“江南國主”。公元974年,宋滅南唐,李煜共在位15年,世稱李後主、南唐後主。

他於政治方面毫無建樹,藝術成就卻頗高,曾發明“金錯刀”書體,他的詞尤以亡國後所作的《虞美人》等最為著名。

30.楊家將

北漢名將楊業,隨北漢後主歸宋後,被宋太宗任命為大將,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被稱為“楊無敵” ,後在徵遼戰役中,在陳家谷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絕食而亡。

之後楊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戰爭中屢立戰功,成為抗遼名將。後人將其祖孫三代的抗遼事蹟演繹為“楊家將”的故事世代流傳。

文史天地:中國人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

31.澶(chán)淵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後至澶州(即澶淵),北宋名相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挫敗契丹前鋒,雙方議和,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恥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以及大量趙氏皇族、皇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金人俘獲,北上金國,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33.精忠報國

1128年到1141年間,南宋名將岳飛率領岳家軍同金軍戰鬥,所向披靡。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大敗金軍。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被迫班師,遭到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朝廷殺害。

岳飛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字的故事成為我國著名的愛國典故。

34.一代天驕

遼及北宋時期,蒙古國各部落為爭奪領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戰爭,乞顏部落可汗鐵木真力量逐漸強大,並陸續消滅了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

公元1271年,其孫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為元世祖,次年遷都大興府(今北京)。隨後大舉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南宋宣告滅亡。

35.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加封子孫為王,鎮守邊疆。其中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決定削藩。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役”。三年後,燕軍攻陷首都應天,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36.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裡,鄭和七次出海,前後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37.土木之變

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屢次侵犯大明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兵敗至土木堡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群臣推舉其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

景帝力主抗戰,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及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38.東林黨

明末官員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對當時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分子和商人的支持,這群人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稱“東林黨”。

後遭到閹黨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後被逮捕,有“前六君子”和“後六君子”之稱。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治閹黨,東林黨得以昭雪,並一度入閣。

39.清兵入關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時,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權先後建立。

1645年,清兵揮軍南下,至揚州遭到明朝將領史可法的頑強抵抗。但由於寡不敵眾,揚州陷落。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此後20餘年,清廷終於完全平定了反抗勢力。

40.三藩之亂

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等。清廷平定南方後,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仲明之孫耿精忠鎮守福建。

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亂起,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確立了穩定的皇朝統治。

文史天地:中國人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