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虹: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在预警发布机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存在多方面短板,急需去弊革故、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家层面公共卫生高级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为此,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公共卫生领域专家颜虹教授进行了专访。

颜虹: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记者:颜教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短板?

颜虹:从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能看得出来,我国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体系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是个多因素影响的,涉及许多方面。但是毋容置疑,我们疾病防控的能力还不够强,在关键的疾病初期,没有及时有效拉响警报,没有给出有效的防控措施,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大家都要反思,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理应从我们培养人的角度认真思考,汲取教训,补上短板。

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有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有组织领导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仍然匮乏是事实。能够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的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少,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迟缓,错过了将把疫情消灭于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分割的现象。

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国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和防疫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记者: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您举例说明

颜虹:目前,我国有93所高校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全国每年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7000人左右,这一规模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无法满足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高考分数远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以致高层次公卫人才培养乏力;很多公共卫生学科学生就读期间希望转到临床或其他学科。

从出口来说,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最后真正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并不多,更情愿在医院里做院内感染和辅助科室工作,而不选择去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因为相比医院,疾控体系待遇较低、地位不高。这就导致我国各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面临专业性缺乏。我国每万人口仅有1.4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相当于美国的1/5;特别缺乏应急管理人才和专家,大量卫生应急人力需要培训。2018年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约有11.4万,在四种类别执业医师(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中仅占3.1%,比例下降。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中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共计约18.78万人,其中约有26%为非卫生技术人员。

同时,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2014年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为36.19亿;到2019年,这一预算增加到50.23亿,同比增长38.8%。2014年,国家“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的项目拨款为5.29亿;而2019年,该项预算下降到4.5亿,同比下降14.9%。疾控中心数量几乎稳定不变,表明每家机构的经费预算和人员待遇极不乐观。非典以来,疾控中心逐步取消了原来的营利性收费项目,退出市场化投资与经营,由于经费投入有限,直接带来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下降;2018年,疾控中心待遇开始按照“参公事业单位”试点改革,但收效有限,导致一线人员积极性减弱,人才流失严重。疾控体系在整个卫生系统中被逐步弱化、边缘化,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您说的这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弥补这些短板?

颜虹:我觉得这可能是今天谈话的最主要的落脚点,就是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要聚焦既抓学术研究,同时不可忽视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当前急迫要做的是设立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填补我国培养公共卫生高级人才的空白。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只包括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缺乏博士培养方面的专业学位,也就是缺少了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这一环,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现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博士培养主要沿袭的是研究性博士的培养方法,总体来看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性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现行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公共卫生服务需要脱节的矛盾愈发凸显。公共卫生博士培养规模较小,很难满足国家对公共卫生高级人才的需求,博士毕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科研单位、国际组织或出国深造就业,很少能在国家或地方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部门从事管理实践工作。

其次,国家要扩大公共卫生硕士招生规模,特别是增加在职人员的招生规模;重视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投入,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招生规模及培养质量。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防”“治”分离现象比较突出,重治疗轻预防,容易导致“小病酿成大疫”。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患病率与发病率持续攀升,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趋频发。要对学生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推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加大在疾控中心训练实践的时间与内容,培养既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又有医学应急技能可对公共健康问题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可将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核心课程纳入大学通识教育,普及公共卫生理念;加大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专业疾病预防控制的课程与训练,弥合预防与医疗的裂痕。临床的学生要掌握更多的预防医学知识、疾病防控知识,要能够从一例例门诊病人中敏锐地感觉到它背后隐藏的公共卫生讯息。

记者:我们了解到,我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建设,您是最早的推动者之一。对我国公共卫生高级人才的培养,我们还做了哪些探索性实践?

颜虹:疫情更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能科学分析和评估复杂的公共卫生风险和问题的高级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匮乏,亟需改善我国公共卫生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善公共卫生博士培养体系和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11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始研究我国的公共卫生博士培养方案,2015年试点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

西安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在过去20年暑假期间,坚持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本科生开设《预防医学实践》课程,培养这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现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社区卫生与人群调查的方法和工作技能,提高其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责任与能力。

颜虹,西安交通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授,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担任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专家组成员。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课题组共同组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