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任职公司有没有做股权激励?你认为有没有用?

股权知室


股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员工激励方式,可以让员工在身份认知上有所转变,使员工达成更高的工作成就。

如果要把股权激励如何有效实施、落地讲清楚,需要很大的篇幅。

那么我换个角度,来谈一下哪些情况不适合开展股权激励。

1、小富即安的老板,没有野心。就像三国时期那些偏安一隅的主公,根本没有图天下的野心,那么他手下的人也一定野心不大。

2、不愿意分钱的老板,对于这样的老板,你提出股权激励无异于割他的肉一般。

3、员工对企业没有信心。这就像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的时候,我告诉你只要坚持住别跑,这艘船就归你一样,没有人会听。

4、体系不健全,如果员工不清楚自己要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完成绩效兑现激励,或无法对未来的工作做出判断,此时也不建议做股权激励。

后期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在头条文章专门写一个关于股权激励的文章。

希望上面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耐斯部落老鱼


而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的时候,面对的问题又不一样。上一讲我们提到的高管薪酬过高被批评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股权收入太高了。比如就在前几年杨元庆天价薪酬事件中,大家注意到他的薪酬结构是基本工资占6%,绩效奖金占34%,而股权激励占60%,绝大部分都是股权收入。有些高管的股权收入比例甚至会更高。股权激励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这里面主要是两个原因。我们讲过高管薪酬可以缓和委托代理的矛盾,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股权。股东知道他们和高管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督起来又很困难。给高管股权就可以让高管成为股东,也掌握了剩余索取权,这样可以和他们强大的控制权形成匹配,也会让高管站在股东的角度想问题,节省监督成本,所以股权激励重要的第一个原因是,可以缩短委托代理链条。

第二个原因是,股权是个长期激励,可以弥补工资和奖金只是短期激励的不足。越是高层管理者,越需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利益,但是短时间内其实看不出来高管做出的管理举措,是不是会伤害长期利益,通过股权激励,他的行为就不能仅仅考虑短期利益,所以股权激励计划也被比喻成“金手铐”,可以把高管锁在公司里,长期陪伴公司发展,是不是很形象?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很流行的话,“这是一个人才打劫的年代”。你那边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高管,他这边用高薪轻轻松松就挖过来,为他所用了。薪酬体系有很明显的趋同效应,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用了股权激励,别的企业就很难不用,否则人才就会向这家企业聚集。

那你可能会说,如果要是为了吸引人才,那给现金就好了,工资高高的不也可以抢人了?说的是这个道理,但是有几家不差钱的企业呢?股权激励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工资成本,因为本质上,它是用明天的钱来激励现在的人,是用资本市场的钱来激励本企业的人,这是别的激励工具很难实现的效果。这是股权激励的第三个意义,节省工资成本,应对人才打劫。

股权激励遭受的批评

说起来很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股权激励执行起来,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除了造成高管薪酬过高以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有这么三个现象会遭到批评:

第一,股价跟高管的努力程度经常关系不大,牛市的时候不干活都能大赚,美国高管薪酬高,其实也是跟这些年美国的股市整体表现好有很大关系;

第二,有些高管在可以套现的时候,在高点卖掉股票转身就离开公司了,自己倒是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公司会受到高管离职带来的工作波动的影响;

第三,很多高管会利用内部人控制的优势,通过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的做法来取得利益,比如,有调查显示,美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用来回购股票的资金就超过了这些企业净收入的一半,就是因为回购股票可以在短期之内推高股价,这样的话用于研发、培训这些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钱就会减少,这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粮”。更可怕的是像安然公司那样,为了股票升值,高管甚至不惜财务造假,伤害中小股东利益,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在非上市公司情况又有所不同。很多公司都发现搞了股权激励后,不但没有形成激励的效果,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比如我辅导的一家企业,老板开放股权让手下几个副总购买,有的老兄弟家底儿厚,买的就多,新提拔的两个副总家底儿没那么厚,虽然业绩突出但买不了多少,工作积极性就受挫了,而那几个老兄弟手头股权多了,反倒不再努力工作了,反正最后分红少不了自己那一份,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类似这种现象很多。

用人力资源思维看待股权激励

你看,股权激励在现实中,经常起不到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和长期激励的作用,那为什么大家还都这么重视它呢?不发不行,发了好像也不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股权激励这部好经怎么就被念歪了呢?其实你仔细看,会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出的问题是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应对的,一个是内部交易、操纵股价、财务造假这些,是要通过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管控职能,以及加强外部的治理力量去应对,它其实本身就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问题,股权激励本身不能背这个锅。关于这个角度,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另外一个角度是我特别想跟你分享的,那就是股权不是发出去就自动能解决问题了,其实股权激励相关的技术手段也比较复杂,涉及的知识很多,在每个公司里的做法可能都会不太一样,跟公司的创业历史、行业背景、股权架构、老板的价值观、高管本身的诉求和性格等等因素都有关系。但是不管怎么样,要破除股权激励的困局,都需要配合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我主要介绍给你五种:

第一种,绩效考核思维。是对于股价受市场影响,往往跟高管的努力程度不相关这个问题,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维,我们上一讲也提到过。公司的业绩是跟高管的努力程度相关的,所以要在股权的授予、行权等关键环节设计绩效指标,只有完成了绩效目标才能获得或者套现多少股权,这一方面可以解决高管的努力程度问题,另外一方面其实也可以对冲掉部分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的风险,毕竟业绩是要完成的。

第二种,价值评估思维。再举我辅导的那个企业的例子,在考核思维的基础上,我还给他们引入了“价值评估”思维。再发股权的时候,必须科学客观的评价每个人的价值,这是一个根据岗位、能力、绩效综合评价价值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价值去确定每个人应得的股权数量,不是有钱就能多买。而对于评估出来价值很高,但买不起那么多股权的高管,怎么办呢?老板可以借钱给他们,或者用其他的融资方式来帮助他们获得股权。

第三种,“动态激励”的思维。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下,任何激励手段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过了一段时间,激励效果下降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股权激励要设定期限,过了期限后要重新调整股权激励的方案,持续不断的激活这些高管。

第四种,人才梯队思维。对于高管可能会套现走人的问题,公司要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梯队”思维。其实在股权激励的设计中,都有所谓的等待期、行权期、禁售期这样的时间设定,甚至能够开始卖股权了也不允许一下子都卖掉,还要有个解锁期,一般到了能完全兑现的时候,也都是陪伴公司走过几年甚至更久的了,其实从使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这个时间已经够了,总要允许他们有别的追求。公司这时候应该想的更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把人留下来,而是万一这个人走了,谁能马上补上来,怎么培养这些人,这样才不会给工作带来波动,所以要形成人才的梯队。

第五种,在整个的激励过程中都需要有管理沟通的思维。很多公司发股权的时候都不重视沟通,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沟通是一个核心工作,比如,需要跟被激励者解释清楚激励的原则和方法,让大家有一个公平的感觉,也知道未来努力的方向,要知道,让被激励者认可激励方案比方案本身更重要;再比如,需要沟通清楚公司未来的愿景,如果被激励者对公司的未来不乐观,其实股权激励也没什么作用。

总之,股权激励的设计,最后一定要落到激励两个字上,现在很多公司做股权激励都是只考虑怎么合规合法,然后把股权当个任务一样发出去,就以为万事大吉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还不如不发股权了。

我来复盘一下这讲的内容。

第一,股权激励可以缩短委托代理链条,是一个长期激励手段。

第二,股权激励是用明天的钱来激励现在的人,是用资本市场的钱来激励本企业的人,这是别的激励工具很难实现的效果。

第三,股权激励引发的负面问题,一方面要靠加强内外部的治理力量去应对,另一方面应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

第四,记住,股权激励的本质是“激励”。

激励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无限的欲望——用有限对抗无限的时候,规则比什么都重要。


十八线学霸日常


大部分的股权激励却虎头蛇尾,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这不是我们危言耸听,而是有数据与事实为依据得出的观点。

数据显示:2018年A股有399家上市公司共计公告409个股权激励计划,而2018年全年共有124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终止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终止的比例高达31.08%。


Robert罗老师


我所在的公司骨干员工有股权,只是分红,但是点数很少。如果是用来留住人才,在我们公司用处不大,要跳槽的还是会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5335eaee284cd4962b98d4b9e47564\

老皮的生活记录


现在画饼的企业太多了,要让员工看到眼前的,他自己就会看到以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