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国民将军纪元林

一、乱世少年


「富平」国民将军纪元林

岔 口

富平西北边陲的青岗岭东崖下,石川河自西北而东南悠悠流淌。洪水头村就坐落在石川河上游西畔。

这里地处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漆、沮二水交汇于耀州城南,从岔口奔突而出,抵达富平县域,即为漆沮河,又因河川卵石遍布,百姓习称石川河。由于这里的独特地形,漆沮河水自岔口奔泻而下,此地首当其冲,百姓饱受水患之苦,洪水头也因此得名。

1874年,纪元林出生于洪水头村。那时还是晚清,太平天国刚刚覆灭,清政府因镇压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国家破败贫穷,百姓少衣缺食,很多人流离失所,随处可见逃荒的饥民。清政府虽然试图改革,推行洋务,但却病入膏肓,眼前的复苏也只是回光返照。

时事造英雄,在这风雨漂摇、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都在寻求自保,尚武之风盛行。岔口村有一位叫魏金钟的武林高人,他是关中大侠鹞子高三的大徒弟,不仅精通高家拳所有招式套路,其轻功尤其了得。高三师徒的故事在渭北各地广为流传,纪元林自幼仰慕大侠风范,就经常到魏金钟处拜师学艺,却也学得不少高家拳的独门技艺。

同治年间,回乱四起,盗匪猖撅,经常有土匪邪贼穿墙越脊,入室抢劫。洪水头虽然城墙高筑,也难免遭遇盗匪造访,乡民财物夜间常有损毁飞失之事发生。纪元林虽为一介草民,却秉持行侠仗义之风,常行抱打不平之义。当自家村堡遭受蟊贼骚扰,纪元林岂能袖手旁观。他义愤填膺,上城夜巡,那些盗匪多是周边乡民,闻得纪元林每夜巡城后,也就不敢到洪水头行窃。

1894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迫于军事压力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唯有推翻清政府,推行民主共和,中华民族才有新的希望。


二、洛川投戎


「富平」国民将军纪元林

锦绣洛川

洪水头南边有个白马村。据传石川河发洪水,石川河河滩曾淤留一匹白马,村人得而圈之,以为祥瑞,将该村唤做白马村。民国将领田维勤就是白马村人。

田维勤(1884—1927),字毅民,陕西富平人。他早年追随姨表弟胡景翼投身军旅,靖国军后随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投直系军阀,任陕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陆军第二十六混成旅旅长、国民二军第十四混成旅旅长,后脱离胡景翼靖国军,加入直鲁联军任十四省联军师长兼信阳城防司令,授陆军中将衔。1927年任直鲁联军第27军军长兼豫鄂边防军总司令。1927年6月3日被冯玉祥下令处决,北洋政府于同年9月3日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冠字勤威将军。

眼见国家贫穷落后,多灾多难,清政府腐败无能,泱泱大中华有被列强瓜分之势。为寻求救国良方,田维勤经常与部下进行探讨,终于在茫茫迷雾中看到了光明,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当时有识之士奔走相告,大声疾呼。

1916年,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取代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又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最后在惊恐中死亡。与此同时,陕西革命党人驱逐陕西督军陆建章,由原任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陈树藩取代陕西督军。田维勤曾在胡景翼引荐下成为陕西省议会议员,期间曾与胡景翼、王守身、石象仪等人都有来往。

陕西革命也是风起云涌,1911年,胡景翼招募二千多人在耀县药王山起义,夺取了耀州城;1918年,张义安三原起义,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1919年,他们附近白马村的田维勤,在洛川一带招兵买马,组建队伍。纪元林随即辞去陕西省议会议员,带着从军报国的激情,和张万信、李品儒、成子章等一批有志青年奔洛川投田维勤营当兵。

田维勤和纪元林为邻村乡党,纪元林豪爽意气,胆识过人,深得田维勤器重,被委以三营营长之任。纪元林果然不负厚望,作战勇敢,带兵有方,逢战必胜。

1920年,陈树藩被靖国军推翻。次年,田维勤也担心孤军驻守洛川而遭覆灭,率领全营官兵,东出潼关,投奔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纪元林也随之到了河南。后来,田维勤成了直系副帅(正帅为吴佩孚),纪元林也由营、团继而升为师长。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