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出殡习俗都有哪些?

新大风歌


准确的说应该是以前的农村出殡要注意的细节事事多,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进行,发展到今天哪怕是在农村很多以前的白事“规矩”也都逐渐消失了,现在说到殡葬上主流意识就是“一切从简”。

而且在殡葬流程的处理上呈现的趋势是,南方、东北地区讲究颇多,沿海城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殡葬活动越复杂,越发达的地区改革之风盛行,殡葬活动就有点像“快餐文化”,其实这也好理解,生活压力大,丧事处理完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了。



目前全国各地仍保留的殡葬活动的流程分为初终—殓—殡(出殡)—葬—祭五个部分,其实题目里涉及的是两个部分,前边说的葬后边问的是出殡。

出殡是整个殡葬活动的高潮部分,也是整个殡葬活动最热闹的时候,抛开传统的出殡活动不说,毕竟传统的出殡习俗一定程度上来说,基本都被抛弃不用了,还在使用的部分也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举个例子说下现在出殡的一些习俗。



以QD为例,人在去世后的当天就会完成净身、穿衣、入殓的前期部分,哪天出殡也会定好,也就是预约哪天告别几点火化,相关的亲朋好友也就按照时间过来走个过场就行了,之前所有的细节就都纳在了一场几分钟的告别会里,告别会结束也就推进去火化了,这是本市绝大部分的通用出殡习俗。QD周边农村的出殡跟城里也还不太一样,具体的细节包括,比如周边农村的很多要把老人拉回家穿寿衣,然后部分人家还会在家设灵,第三天一早拉到火化场去火化,孝子摔瓦盆(有的地方是瓦片),城里责是在从家里或者医院往火化场拉的时候瓦盆就摔了,三日坟也就变成了三日葬,其实是第三天圆坟,到我们SG那边就是第三天出殡了,对于火化时间倒不是太在意。至于打幡什么的早就没了,纸扎品现在也开始禁止焚烧,火葬场内不允许带入也不允许焚烧。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根据实际(或本能)的需要,在信仰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传统的丧葬方式能否适应现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变这种“丧”和“葬”的形态和习俗,就成了现如今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引起殡葬改革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核心“葬”的方式(土葬、火葬等),从过去到今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进行“葬”的过程中,比如土葬时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以及葬具的制作材料,尤其是居丧的行为和方式等,却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悼亡吟


死者为大,农村出殡有许多讲究。若死者是老妇,必须让娘家人最后看一眼亲人,方可盖棺钉钉。若死者为老头,外甥侄子等晚辈要亲手把老人抬入棺中,然后把被子盖在老人身上,还要在棺中放上几枚硬币,这其中应该有视死如生之说。

起殡时,棺材上要覆盖明镜(一块红布),上面写上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这等于到另一个世界报到时的身份证,相当于过去的墓志铭。然后,用大绳把棺材捆绑结实,大头八个人抬,小头四个人抬,就开始起殡上路。长子披麻戴孝要抱着老人的牌位(现在改为遗像)走在队伍前面,侄子侄孙要手持用柳枝扎成招魂幡紧随其后。




女眷中,长媳地位至关重要,要抱着老盆跟在棺材旁边。所谓老盆是放香火之类的东西,应该是用来祈求老人平安走到另一个世界。女儿侄女等近亲,要跟在棺材之后,一路走一路哭,哭的声音越大,越表示伤心。


到了墓地,长子要下到墓中,把墓象征性打扫一遍,寓意者尽最后一份孝心,然后把棺材下入墓中,再把老盆中的香点燃放在棺材上面,跟着,用砖头把堂门垒严实。这时长子衣襟中要包上一捧黄土,围着墓走上一圈,将黄土徐徐撒入墓中。接下来,帮忙的乡亲就会拿起铁掀,把墓填平,笼成椭圆形。

最后,主事者招呼把贡品和一只大公鸡摆放在坟前,送逝者上路。公鸡会报晓,有通神功能,应该让它告诉上天,逝者要去报到了。然后,孝子们跪在坟前,在主事者的吆喝中磕三个头。接着放鞭炮,丧事彻底结束。


洛水清风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丧事规矩不可少

豫东平原,老子故里,孔圣问道,王禅成仙,交通多不便利,经济也欠发达,以书法、教育独树一帜的文明之乡,以文化人积淀了对古传统的坚守,也潜移默化于各种习俗礼仪之中。

葬礼是大事,是对老人孝敬的最后总结,是家庭形象的集中展现,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庄和谐共处的文明行动,是传承文明教育后人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规矩的一次再教育。

老人走了,最好的是儿女子孙侄子女婿能守在床前,断气也会些许安然,一般长子用细棉絮丝放在死者的鼻孔前以示最后确认,然后赶快动手穿准备好的孝衣,由长子先反套在自己双臂之上,然后面对面往死者身上翻套,一般人走时都会有遗屎尿的,最好用温水清理一下,内衣内裤必须除去,不穿半截衣服入土。衣服穿好之后,是要烧倒头纸的,并用黄裱纸盖脸,铜钱咬唇,腰下鞋底最好也垫上两枚,然后放鞭炮告知左邻右舍。

一般村上都有管事的,家人去请来先虑一下大致事宜,然后着人通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现在通讯工具发达了,过去这件事是大活,当然姥娘家是要孝子亲自去的,着重孝,步行入村,见人下跪,到姥姥家门口长跪,直到家人扶起起屋,门边躬立,是坐不得的,舅舅再让,最多低凳屈身,向舅舅哭诉老人死亡的细节,痛恨自己的不孝,舅舅劝着,说出办事的一些要求,比如用棺、用孝、去多少人、行什么礼、出殡时辰、埋葬方式等,讲究人家详细到每一细节,孝子一一答复,然后叩首告退。

一般现在多排三(即死后的第三天)入葬,也有排五、排七的,排九已经是国葬了,不敢用,前两天死者榻前烧纸燃灯,远亲及死者或子女朋友可前来吊唁,以默哀礼即可,至于丧事的具体吃喝招待事项,丧事“大总理(类似于治丧委员会主任)”已吩咐定了,不必操心,村里人也早已各负其责了。葬礼正在以它的规则进行着。

葬日到来的前一晚上,孝子是要顶供的,是在老人灵堂前的一次祭拜仪式,对于年轻人也是一次礼仪现场教学,顶供多用二十四拜,应该是三拜九叩(周礼规定用于天地君师父的至高礼)礼的升级版,三上香三献爵二十四个头是最基本的,细节也不怕,礼仪先生有指挥,在跪、拜、起、进、上香、献爵的高声里完成也不太难。

葬日一早,若不火化,是要移灵入殡的,一番烧拜之后,长子抱头,次子侄子女婿抱腿托腰,把老人移入棺材,放平扶稳,盖又棉被,三长两短到位,棺盖错缝,以供瞻仰,现在各地推行火葬,此程序多是撒灰入棺了。

移棺入灵棚,孝子献祭,各家亲友随来随祭,一般一礼四叩或是行默哀礼,仪式进展也快,姥姥家是最后出场的,孝子贤孙远迎长接,到家先入席吃饭,然后孝子三请罪,姥姥家主事的领人祭拜,孝子长跪答礼,舅父开口,合棺钉盖,礼仪高喊起殡。

起殡的讲究颇多,孝子跪请各方,众人抬棺起灵,孝子背幡拄杖,牢盆摔碎,孟婆汤倒撒,村口路口换人再祭,至坟坑前停丧现场孝子复祭,舅舅家祭,子侄女婿外甥等再祭,祭毕,众人解杠去鞕,孝子肩扛棺头,众人绳索稳抬,下葬三祭封土,烧纸结束葬礼。

至于谢孝、五七、百天、三年,也是葬礼的延续,规矩少了许多,多有纪念之意了。

葬礼的规矩各地多有不同,这里只说个大致,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哥于一


在我们江西赣州以前出殡习俗是这样的:

某人去世后,抬放到祠堂中间的板榻上,安放时头必须朝下,脚朝上,将脸盖上,亲属跪着不停地烧纸,然后四处通知亲戚,同时将全家人的“年庚八字”送请“先生”选择人殓、埋葬日期。人殓前,死者由其儿女或亲属揩其全身,再由“八仙”(即抬棺的八个人)给死者换穿“寿衣”。戴孝 父母死亡,儿子穿白长衫,披麻,腰系草绳,鞋蒙上白布或穿草鞋。凡是给死者送葬的,每人发给一块一尺见方的白布扎头上,丧家当年过年的对联,改用蓝纸或白纸书写, 人死的第二天,请吹打手吹奏哀歌,家里的妇女和着哀歌一齐号哭, 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七”,自头七到七七,每逢七要请道士或和尚念经,超度亡灵,叫“做七”,其中“五七”最隆重,其它“七期”只供斋饭祭祀。七期内,儿子不能理发。  出殡 ,由“八仙”将棺材抬到屋外门前,用两条长凳架放,棺前置一桌案,摆“三牲”祭品,点白蜡烛,送殡的亲戚、村邻依辈序轮次对棺叩头,祭毕,“八仙”抬起棺材上路,一人举幡在前散“钱纸”,长子双手捧持灵牌。棺材在抬往坟山的路上,不时地停放,叫做“摆路祭”;摆一次路祭,送殡的亲戚分别跪拜一次,并送给“八仙”、“道士”、吹打人员等人各一个红包。  埋葬 过去均为棺椁土埋,但穷富较为悬殊,穷户买不起棺木就用草席或门板代棺,散土掩埋;富户则很考究,用砖砌廓,置棺木于内,上面覆盖泥土,垒成坟墓;有的富户讲求迷信,认为此时不宜人地埋葬,而用砖砌廓于地面,将棺置入其中,叫“停棺”。数年后择日再将棺材埋人土中。  安灵 死者埋葬后,其嫁出去的女儿要送“灵屋”。“灵屋”仿较好的房屋模样,用竹篾糊纸扎成,内置灵牌,两旁立纸制的“金童玉女”,均安放在堂前桌上,这叫“安灵”。每日早晚由死者家属把饭菜放于灵前供奉和跪拜,待“满七”之后将“灵屋”火化。

建国前的我们这边农村很兴这种丧葬之礼。建国后,丧葬习俗不断改变,时下已很少人会为死者这样安灵的了。

现在时代在变,风俗也爱改变,现在的人死后一般都是叫火葬场的车过来就拉走,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然后把骨灰寄放在火葬场,等找到风水宝地之后做一个好风水把骨灰放进去就可以了,没有之前的那么多风俗。


乡农宝哥


出殡,汉语词义是移棺至墓葬地或殡仪馆舍。按照这种解释,湘西南地区对出殡的理解还不一样,有其独特的习俗。

湘西南地区汉、苗、侗、瑶杂居,其民间的习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难分辨一些习俗到底属哪个民族的。其中出殡习俗就是这样,那里把出殡分成了两部分,即出殡和上山(有的称上界)。

出殡

就是把棺从堂屋内或厅堂内移到屋外,这是送葬的第一阶段。

把棺移到屋外的场所讲究。一、如果是大院落群居,场所必须是村落公认的场所,要出家里的大门,不一定要出村寨。此种场所一般是一块坪地,叫出棺坪,或停棺坪。如果是单家独户,或只有几户的地方,一般放在家门口的大路边。二、行走的路线不能乱,一定要走老路。有的地方因房屋建设使地物地貎发生变化,有更宽更近的路可以走,那也不行,只能按规矩走老路。原因有二,其一是认为走新路会让老人的魂迷失方向,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其二是易发生邻里纠纷。

出殡时间的讲究。出殡时间一般在子时以后,天亮以前这段时间,大多数在半夜的三四点钟。子时是个特殊时辰,扶柩的人不肯抬棺,他们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天亮以后,民间认为从堂屋抬出的棺见不了日光。

出殡的讲究。出殡速度要快,基本上是小跑,不能捆绳索,用木杆子抬,只能用赤手抬,这就要求扶柩的人要有一定的手劲。出殡时棺上不能罩棺罩及任何东西。把棺移到屋外的坪地上,棺要放在两条二人凳上,停稳后棺上可盖一些东西,一般是被子印心之类的布料或毛毯。这些盖过棺的布料或毛毯,不能丢弃,等办完丧事后要分给孝子孝女做被子用,民间的说法是,孝子孝女盖了这种料子的被子会身体健康。

上山(界)

棺移到屋外坪地后,再把棺移到墓葬地,这个过上称为上山(界)。

上山的时间讲究。上山的时间一般是上午或者下午,也就是要避开午时。与出殡一样,出殡时,如在子时,扶柩的人不肯移,同样的道理,午时的时候,扶柩的人也是不肯扶柩的,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

扶柩人数。扶柩人数一般是根据墓葬地的远近和山的高低来确定,分为班数,一班为八人,离墓葬地再近也不能少于两班人,远一点的地方,可根据情况请三到四班人。

扶柩人的待遇。按老规矩,扶枢是一种义务性质的,但孝家要给一些物质上的待遇,发给他们的东西都要成双。主要有:鞋子(过去是草鞋,现在为解放鞋)两双、毛巾两条(过去为号布两块)、香烟两包。

扶柩工具。两根长杉木,两根短木棒。这两种工具是村寨中常备的,也是公用的,一般放置在公共场所,如亭子、鼓楼、风雨桥等,能遮雨的地方。粗绳索,用稻草织成,用了后要在墓葬地烧掉。细绳索,由扶柩的人自带,用了后由他们自行带回。

起柩与唱葬歌

起柩前要敬神,敬神毕就起柩。有的地方在敬神后有唱葬歌的习俗,一般由扶柩的人唱,也有专门请来的歌师唱,要唱好一阵才起柩。孝子孝女及所有带号的晚辈走在棺前,一步三拜,并沿路散发纸钱,叫撒路纸。娘舅与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村邻走后面。

撒灵米

起柩后,有一人专门负责向棺上抛撒稻米,叫撒灵米。民间说法,主要起柩后,会有很多野鬼吊在棺材上,会让扶柩的人抬不动,所以用稻米将它们驱赶走开。笔者认为此为迷信说法,这种习俗可能与水稻民族某种古老的愿望有关,具体代表什么,还有待研究。

推柩

上山时移棺行走的速度不能太快,一旦速度加快时,孝子要在前面用力把棺往后推住,以此表示对去世亲人的留念和孝心。

吵柩与帮柩

当移棺前行时,同村寨的青壮男人自发分两班人马,一班在前,一班在后,接过扶柩人的棺木,前面的人往后搡,后面的人往前推,棺木在路上就会来来回回地走,这叫吵柩。在孝子的反复的跪拜求情下,吵柩的人停止吵柩,变为扶柩的人,这叫帮柩,也就是帮扶柩的人抬一段路,以表示对去世老人的惜别之意。能不能吵柩,主要是看去世人的年龄和平时在村寨的人缘而定,一般去世的人要六十岁以上,在村寨人缘又好的人才有人去吵柩,吵柩的目的就是为了热闹。民间习俗,起柩后抬起来就跑的逝者都是殇亡,即寿命不长或横死之人。

娘舅只送到半路上

娘舅那边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去世的老人送行,但按照传统习俗,他们是不能送到墓葬地的,只送到半路上即返回。民间说法是,娘家人回转越快,外甥家发得越快。

接茶

在抬棺上墓葬的路上,如果遇有自然村落,这个村落的人家要为逝者接茶。接茶也要看逝者的身份,逝者家中无父母健在,或是岳父家中无老人健在者可以接茶,否则就没有资格享受接茶之礼。按茶时要摆香案(八仙桌),点香烛,放茶杯,摆两条二人凳用来临时停棺。停棺时,锣鼓乐及鞭炮声也要停止。按茶的人为三人,一人站在香案边高声喊礼,两人站在香案前,随着喊礼声,两人跪拜香案。一般行三叩礼,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接茶之后,继续起棺前行。接茶之人不受年龄和辈分限制,接完茶后,香案与凳子要立即收回家中。

送完葬捡柴回家

送葬到墓葬地后,除留下孝家男丁和扶柩人员进行埋葬去世者外,其他送葬人员要立即返回家里。回家路上,凡带号送葬的人,要捡一些柴火带回,放在孝家的家里,意思为孝家进财。

总之,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但十里不同俗,在湘西南,出殡的习俗只能说大致相同或相近,具体细节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山听风


因为现在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习俗和以前有了改变。就来说说以前土葬的时候农村出殡的习俗吧!

因为问题问的是出殡的习俗都有哪些?那就撇开从人离世到出殡中间的一些习俗不说,直接说说出殡过程中的一些习俗吧!

本地对于出殡这个环节的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是钉棺材盖。等一家老小、亲朋好友看过逝者最后一眼后,执事的就会安排人重新把棺材盖盖上,四角用很长很长的铁钉钉住。在钉钉子的过程中,执事的会喊:躲钉、躲钉。不过这个事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整明白,是叫谁躲钉。逝者吗?他在棺材里面好好地躺着呢!是叫其他人吗?其他人已经离得远远的了。现在想想可能还是喊逝者躲钉,怕钉子伤着他。反正,有些事情本来就是很神秘的。就像湘西的赶尸或下蛊一样。

棺材盖钉好了,接下来的一步是绑棺,我们这叫做biao棺。就是用很粗的麻绳、木棍等把棺材绑好,方便抬出去。就像下图。

(农村抬棺出殡图)


棺材抬出门时,其他人要及时把灵棚拆掉,这是第三点。因为,棺材都已经抬出去了,还留着灵棚,不吉利。没见过谁家把灵棚留下来,以备接着用的。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一声声一阵阵把逝者送到事先找好的坟地里。

坟地一般都是自己家的老林地,埋葬着自己家族的多少辈人了。民间有老话,如果那个人不孝或不守法纪,大家会说他“死了也不能进老林地”,意思就是这家族已经把他给提出去了,让他成为孤魂野鬼。坟坑也是提前挖好的,叫“打坑”。有些迷信的人,在打坑的时候还会请阴阳先(我们这不叫阴阳先生,只叫阴阳先)去看风水。其实阴阳先又会看个什么呢?多是一些游手好闲的人为了吃喝,不知从哪“熬了几夜棉油”拜个野老师学上几句让逝者家人听起来舒服的话罢了。如果请了阴阳先,就有多了一道程序:等棺材放进坑了,阴阳先装模作样鼓弄一番之后,孝子会朝阴阳先屁股一脚,意思是让他滚蛋。所以,又有了一句话:出过殡打阴阳先,别怪我不讲道理。


等棺材放进坑里,孝子中的老大铲第一锹土,其他兄弟跟着也铲上几锹土,就可以回家了,因为家里还有前来烧纸的宾客要招待。埋土的事就交由原先几个打坑的人来完成了。


一般情况下,经过以上几个程序,农村过去的出殡过程就算完成了。


一株吊兰


人类丧葬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是由死者快要断气时的那一刹那就开始了。在死者的亲属发现病人将死时,通常要做的有这样几件事情:一是以各种方式试探亲人是否已死,以防不测;二是以各种方法挽救死者的生命,希望用活人的诚心使病人起死回生,或者设法使活着的人可以继承他的香火;三是在病人临死或新死时就举办各种活动,以便死者在死后能达到活人所希望的目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亲情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人们的信仰和观念所决定的。

招魂

当人将要断气之时,人们要用新丝绵放在病人的口鼻前,以此来探察他是否还有呼吸。因为新丝绵很轻,容易摇动,很轻的呼吸也能够感应出来。同时,死者亲属或者侍从们挥舞着死者的衣服登上房屋顶,大声呼叫死者的姓名,连喊三回,而后再把死者的衣服扔到屋下,由人接着,盖在死者的身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祈求鬼神,希望让死者的灵魂从阴森的冥界回到尸体上来。这是生者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死者,叫“招魂”。

接气

当人将要落气时,由他的长子用一个红绸做的小布袋,里面装上金银和五谷,放在死者的嘴边接气,以表示家庭后继有人,气运不绝。如果家中没有长子就由次子接,无儿子的家庭由女儿接。无子女的就由其伴侣接,或者由亲属接,总之是要有人来把气接住。有的则以为能够在他落气前找个地方托住他的身体,今后也就有了依靠。

烧落气纸

在病人快要断气时,亲属就开始撤下床单,将他移动位置,头要向着西方。当病人断气后,亲属便开始烧纸。通常都是放在锅或盆子里烧,一直把它烧满为止。人们对这种习俗的解释是:人死了之后都是要到阴曹地府中去的,而在这条路上有各种鬼魂把关,必须烧纸钱给鬼魂用,他们才放死者过去,这就是烧落气纸的由来。

报丧

凡有儿女的人家,如有亲人亡故,家属要按男左女右的习俗,在自家朝街的门旁边贴上一长方形的白纸,上面书写死者的官爵、姓名、年月和孝子的姓名,这叫做“丧报”,也称“报丧帖”。这样做的目的是丧家认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别亲近的亲戚外,不便去别人家去报丧,因此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这样的丧报。在讣文的末尾还要写上“恕报不周”或者“恕不遍讣"等表示歉意的字句,以达到报丧的目的。在苏北农村,在家门上报丧的标志是挂上一个纸做的球,叫做“孝球”,以代替讣文。

中国报丧的禁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地区是重视报丧时间和孝子的身份。在四川西部的农村,当地人死后,习惯上死者的亲属要奔赴亲友家中去报丧。因为身穿重孝,当地习俗忌讳让这种人进到自己的家门,因此报丧者只能等候在亲友的家门外,一直到亲友出门,孝子这时才能以敏捷的动作闪出来跪到亲友面前,磕一个头,泣告丧情。而在浙江杭州报丧的禁忌则不在是否进门,而在于进门报丧时的打扮。这里人们报丧信的规矩是把亲族和至友的名字写在手摺上,而后派人到各家去走报,称为“报死信"。报信者到别人家里去时,手里必须拿着一把雨伞,亲戚朋友接到死信后,要烧两个鸡蛋给报信人吃,然后还要摔碎一个碗,当地的俗话叫做:晦死鬼滚蛋。

哭丧

当人刚死时,丧家的主人就开始哭,死者的兄弟也哭,家里的女人也跟着一起哭。并且哭的时候要顿足捶胸,有的还要跳着脚哭,哭得越厉害表明越悲伤。我们看到大多地方的哭丧,在死者刚断气的那一刻儿,便哭声大作,而报丧时的哭,往往不如断气时哭得那么厉害。接到死信的人的哭声则是连续不断的,如果要从较远的地方赶来奔丧的话,几乎是从出发地一路哭到家门口,至少也是在回家的半路上就开始哭,回到家之后则进一步放声大哭,直到悲哀完全地表露出来为止。哭丧的习俗大体是这样的:当女儿回到娘家吊丧时,人还未进门,便哭声大起,娘家的人听到后,马上出来接待,到停丧的地方也开始一起大哭起来。有的地方,当出嫁的女儿或姐妹奔丧时,在上路时就开始哭,直到丧家门口时为止,几乎是一路上哭着来。有的地方到大殓时丧家还要大哭一次,这一次是在众亲友围着棺材走了一圈后,亲友们跪在门外放声大哭。

穿老衣(寿衣)

寿衣是指人死后换上的衣服,这种衣服是一直穿到最后人殓的,因此叫做寿衣。当人即将断气或者刚断气时,死者的家属就得马上给他换上干净的内衣,这叫做“小殓”。然后在准备人棺时,还要再穿一次衣服,这一次要换上的是干净整洁的外衣,就像要出门做客一样,穿上庄重的礼服,不过这一次是要到另一个世界做一次长久之客,所以他的亲人们对这最后一次的衣服的选择就格外重视,而且传统上对这种行为也极为注重。

寿衣袖子要长,要能遮住手指,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用平纹布,忌用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尤其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牲畜;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同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扣,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劝“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上白布条,表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式,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样式,可见封建陋习的顽固性。

接着是为死者进行沐浴礼。沐浴时,脱去死者的衣服,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絺巾洗擦。死者咽气以前必须把寿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表示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提早准备好的。通常在闰年闰月缝制。

噙口钱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入口中。“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进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端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滑入腹内,待装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中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含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苦一生,不管遗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托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生不受穷。

停床

当亲属为死者清洗完毕后,尸体通常要在家中停放一段时间,如果是小孩,就要当天下葬,青壮年停尸一天到三天,老年人停尸的时间要久一些。另外还有不同时期、不同人等,以及各个民族的差异。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放好,身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尸体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住,俗叫“苫脸纸”。尸体人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跳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松手,叫做“死不丢手",十分吓人。因此,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下。

入殓

沐浴以后便要举行人殓的仪式。殓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尊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进棺材。小殓大殓统称为‘‘入殓”。

尸体入棺,要摆正尸位,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作为固定,防止摇动。安排好了,方可盖棺,俗称“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开启。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人殓”时,如果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到,“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空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点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丧服大凡办理丧事,死者的亲友都要另外穿上专门的服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就是丧服。中国的丧服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打上了白色的印记,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出殡时的服装大体上都是以白色为主。只有少数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穿着黑色的丧服。还有少数不太注重礼仪的人或者也穿一些不是白色的衣服,但一般绝不穿戴鲜艳的或者花哨的衣服,而用暗淡的颜色代替。

丧服

分三种,一为“重孝”,是子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所服。它规定男子要穿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子则要头戴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在停灵期、“三七”和“五七"的服丧期都要穿戴。第二为“轻孝”,是侄女为叔伯父母、堂叔伯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者顶白布手巾,只在停灵期服孝,过后便可以摘掉。第三种是“全破孝”,这种孝只限于内外亲吊客,形式是每人戴一条白毛巾,在安葬后就摘除。

“孝帽”是戴在头上的饰物,又称“孝巾”、“孝冠”,有的用布缝制而成,有的只要用布临时挽成。

孝巾是视关系的远近来决定长短的,孝子的孝巾长可拖到地,短则也长两尺。

孝鞋是孝服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过去人们的丧服中,孝鞋也是有各种讲究的。在古代人们要穿专门制定的孝鞋。到后来,人们在服孝时,自然也不会忽视孝鞋。很多地区大多以白布蒙在鞋面上,作为孝鞋,但富裕殷实的人家就比较讲究,他们要专门用白布制做孝鞋。用白布蒙鞋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家中死了一位老人,只要用白布蒙鞋的前半部,当父母双亡时才把鞋子全部蒙住。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灵堂上要悬挂死者的遗像,过去是挂画像,现代就直接挂死者的照片。遗像的两旁也书写着挽联。两侧的墙壁上都是挂的亲友们送的挽联、挽帐、衣料、被面等,俗称‘‘祭轴”。富足的家庭,灵堂上还要搭布帘,挂彩球点灯笼。

桌上摆放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燃白烛。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

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制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

守灵

停尸期间,亲属要守护在一旁,这称做“守灵”。守灵的含义有几种:一是作为生者一种寄托哀伤的方式,在人世间最后陪伴一下亲人;二是迷信以为,人死之后会有一些鬼魂围绕着死者,如果不采取一些办法阻止,它们就会祸害死者和生者。因此,在亡灵还没离开他生前的屋子时,必须有人陪伴着他。守灵期间还要举行一些仪式,主要是供饭和点灯。

供饭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盛行,俗称“倒头饭”,进行这一仪式的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不要成为饿鬼。长辈死后,在桌上摆一些果品酒食,由儿子媳妇屈膝坐在地上相陪,劝亡灵进食。这一习俗也叫“伴亡人食”,包含着子女最后一次尽孝心的意思。

点灯。当死者的亲属做完小殓后,便将尸体放在床席上,然后在床下为死者点上一盏灯,迷信认为这盏灯可以照亮亡灵赴地府的路,特别是在亡灵过奈何桥时,不会跌人血河中,他们把这盏灯叫做“过桥灯”。

出子

人死后第三天早八九点钟,是约定俗成的“出子”时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告之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不自知,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

写“报讣”在民间极其重视,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

“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掉。否则,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搞得丧事大乱,家族不和。“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一。

请主

实际上是请“陪客",但当地人称为“请主”。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一天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男死请“兄弟”,女死请“妯娌”,男女不得混请。“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相随。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坟头在的在坟上烧,坟头找不到的在十字路口烧。吹吹打打,满街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请”完回到自家门前时,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号哭迎接,后回到灵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们一起“吃、喝"。

“请主”完成之后,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称“领羊"。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问当马骑的;有的说是供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为死者运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解释,没有什么一致。

开吊

通常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之外“出纸”。人们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做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样式,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幡飘带,吊悬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者灵魂享受祭奠的含义。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便会知道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天,亲朋邻里纷纷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汇来客和礼品,俗称“上礼"。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烈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

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率领下,乐队前进,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表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进了西洋鼓号,显得更加壮观、郑重、气派了。

祭礼

丧事应当过几天,各地习俗各异。一是依据阴阳先生推算挑出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而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要快葬。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

丧事大致分为普通事、官宾事、加祭事三种类型。

普通事没有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吹奏唢呐即可。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

官宾事场面宏大,礼节复杂,耗资极大,唯富贵人家才能办得起。要请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礼宾四人,穿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

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点主”礼,还有墓前“祭后土”

等仪式。每举办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

加祭事就是旧时因家贫或其他原因,认为父母葬礼太简单,后来儿孙有了钱,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其形式可以按着普通事办,也可以按官宾事过,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

辞灵

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从晚八点上下开始,鼓乐班子齐坐灵旁,由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将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得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所以,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哪些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

出殡

出殡,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墓地的过程。

出殡之前,先由吹鼓手在村里吹奏一番,乡邻听到嘹亮的唢呐声,从梦中醒来,便知道要起灵了。有的人即到丧家帮助,有的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叩头后,便把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出殡往往不用车,由四人或八人扛抬。

一切准备妥当了,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踢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柩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作。习俗谁摔“纸盆"谁就是当然的承宗子,就有继承权。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哭奔墓地。

出殡的队伍顺序是:鼓乐走在最前边,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打着灯笼,俗称“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

一人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着献饭,一人背上祭桌,这些大多都由女婿、外甥担任。接着就是男孝子、灵柩、女孝子、 “送埋”的亲朋好友随行。灵柩出村时路过谁家,谁家大门前就烧起火堆,一则为“路祭”,二则为驱邪。

下葬

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周,表示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转完了,把灵枢放置在墓穴前面。孝子全部跪倒于地。阴阳先生进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位置,同时画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子把灵柩吊入墓室,挪在阴阳先生画定的线上。接着,在灵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阴间地契”,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然后用土蟹或石板封闭墓室口。

接着,就开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进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进行最后告别,接着众人便都动出手来,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冢上散上五谷杂粮,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活,埋葬宣告结束。

埋葬完毕回到家里后,全体孝子叩头烧香敬天;再到各家“谢灶”。

而后,招呼“全墓”人吃饭,过去多是饴饹面。当天中午,才摆酒席,谢总管、知客,清理用品,丧事全部完毕。

葬后祭祀之礼

死者安葬后第三天下午,原来“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带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基,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从此,孝子才一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门。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吃不完就地埋掉,不许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和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特别忌讳,“复三”时“送埋”者无一有缺。

人死从咽气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郑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

“祭七”过完到百天,再烧化纸钱,进办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逢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以表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些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

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

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洁,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拜,坟上“换服”就行了。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三年后,才可举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广大地区开展殡葬改革,转变旧的丧葬习俗,移风易俗改土葬为火化,摒弃了旧丧葬习俗中封建迷信的内容或繁文缛节的模式,简化了丧葬过程。


洛侃侃


我国有很多的民族,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例如汉族就有自己的葬礼风俗,那么汉族的葬礼风俗有哪些呢?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姓氏文化传承


农村丧葬习俗,各地大体相同,但也各有所异。我们这里大都是三天丧。就是从死者咽气时算一天,第二天向亲友报丧,发唁电唁函,第三天出殡,上午众家亲友吊唁毕,下午先给亡灵送盘缠,(送上路钱)焚烧纸钱纸马,由司仪高呼亡者名子,上西北大路啦!之后众孝子回家入灵堂,之后由司仪点出至亲孝子先拜,再以亲疏陆续拜毕。再请亲友依次拜毕,这叫行上棺礼,礼毕,闭棺抬棺出殡,此时大门外准备了一块石头,一个底部钻了眼的泥陶盆,由长子将这泥盆摔碎,这叫摔”牢盆“。

这“牢盆”可大有讲究的,具说人死后,不但要喝孟婆汤,还要把生前玷污的水都要喝下去,(注意,生前要节约用水,少污染环境哟)这种惩罚,很难接受的,不喝就被鞭笞。所以这时亡灵便拿出儿女们给摔的“牢盆”盛污水喝,由于盆底被钻漏了,污水所剩无几,这样亡灵就少遭罪了。

等摔罢“牢盆“,这时正式抬棺出门,众孝子依次跟在棺后痛哭送行,由长子手执招魂幡于路口或捌弯处,给抬棺者叩头相谢,此时最热闹处,就是村民们看热闹的人,那些妇人们对每个孝子评头论足,评谁哭得很不很,谁的样子如何,谁的鼻涕长…我倒觉得她们实在无聊!

等到墓前,先由长子进墓坑内点上长明灯,在坑内卧一下,这叫“温坟“,是种孝心。之后便是下葬,孝子行下弊礼,堆走坟头,亡者一世真的盖棺定论了。


青林223646642


出殡可能每个地方的风水习俗不同。但大致上讲出殡就是葬礼中的一个过程,是指将死者灵柩从家中运往墓地顺利下葬的过程。在农村葬礼中,出殡可以说是最隆重的场面了。从灵柩抬起到入土为安,死者家属及亲属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孝子摔瓦盆到起灵扛幡,从路口撒纸钱到下葬前最后的告别礼,都是在孝子及亲属的配合下完成的。

首先是亲朋好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与执法器的道士、和尚、风 水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拽纤’随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称“八仙”。 途中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