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為何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做過一次首都?

武漢的地理位置很優越,在長江和其最大支流漢水的交匯處,歷史上一般這樣的地方都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詭異的是武漢不僅沒有出過大一統的朝代,甚至沒有出過像點樣的割據政權。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武漢無險可守,但是同樣無險可守的開封(武漢好歹還有長江天塹)卻是古都。而且和南京杭州比起來,似乎武漢的位置要更好,但是古代武漢的重要性卻遠不如後兩者。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不如襄陽,多少大戰發生在襄陽。

一個地方想要成為首都,人口優勢和地理優勢,兩樣東西至少得佔一樣,而很遺憾,武漢這兩樣都不佔。

首先說人口優勢:

武漢以至於整個湖北地區,歷史上一直是人口稀少,這個兩千年前墨子都已經說了:“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武漢一代歷史上一直是沼澤密佈,河網縱橫,生態環境是不錯,但唯獨缺少適宜農耕的大塊平整的土地,因此也就導致了這地方農業不發達,人口一直很少。

武漢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為何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做過一次首都?


這是唐朝時期的人口分佈圖,從這個圖中就可以直觀的看到,古代人口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河北平原,成都平原和江南一帶,而武漢附近卻人煙稀少,甚至和尚未完全開發的嶺南差不多。如果你是皇帝,你要是把都城建在武漢,那就意味著,你所統治的人口,90%以上,都住在離你上千公里遠的地方。古代交通又不發達,基本靠水運,定都在武漢對管理人口,徵收稅賦,戰爭動員都極大的不利。如果建都在武漢,往江南地區發佈政令,來回一趟一個月就過去了;徵收漕糧轉運到武漢,在路上又損失一半;江南一帶有人造反了,從武漢地區徵兵進剿,官軍還沒叛軍多……

再看看地理優勢:

武漢地區處在古代中國地理中心位置,據說往任何一個省份去,中間都不會跨過兩個省(東北西北除外),這個地理位置,說的好聽點是九省通衢,說得不好聽點就是中國的墊腳石,四戰之地,跟波蘭地理處境差不多,一旦東西南北哪個方向發生戰亂首當其衝就是這。而東西南北哪個方向的人口都比武漢要多,你要是皇帝,定都在這,你睡得著覺嗎?

武漢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為何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做過一次首都?


中國古代定都,尤其是那些千年古都,大多選在中國地理的一隅,而且周圍都有高山大河的天然地理屏障,只有幾個險要的關口,因此只要把這幾個關口一堵,那就是進可攻退可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長安,處在中國的西北,在這個地理位置,我就不需要四面防守,只需要把兵力集中部署在向東的方向上,來抵禦東方的軍事威脅就夠了。相對於武漢四戰之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要派兵防守,定都在長安顯然軍事防守壓力要小得多。而且關中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南有秦嶺,東有黃河,都是天然地理屏障,秦嶺黃河中間夾著窄窄的函谷關和潼關,這樣的地理格局極大的減少了防守壓力,東方的軍事力量想要進入關中,只能硬著頭皮啃函谷關。

武漢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為何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做過一次首都?


函谷關北靠黃河,南依秦嶺,只有中間狹窄的幾公里寬的走廊,而且又被秦嶺流出的水沖刷出數條深深的河谷,形成天然的塹壕,而函谷關防線就依託天然的塹壕。在狹窄函穀道上,最窄處只容單車通行,縱有千軍萬馬也施展不開,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統治者不抽風,搞臨陣微操的騷操作,外部軍事力量攻克函谷關是極難的。這樣的地理格局,對於穩固統治簡直不言而喻。古代陸路交通不發達,跨省物流主要依賴內河的水路交通。武漢九省通衢,在和平年代聽著爽,戰爭年代意味著九個省都能派兵輪你。

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時候,武漢這種九省通衢的地方,是拉鋸戰的重要戰場,明天都不知道跟誰姓,怎麼可能當首都。

南京能當首都是因為南京只有一條長江,只要長江上游不揍你就沒事。 (太平天國就是沿長江順流而下打的南京)

冷兵器時代軍隊渡河很困難,南京只要防禦長江上游這麼一個方向就可以基本保障安全,武漢就不行了。武漢處在長江干流和N條支流交匯的地方,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北溯豫陝,南達湘桂。內戰的時候,這幾個方向只要有一個守不住,武漢就要掛。 顯然內戰時期基本沒法定都建國的, 所以武漢不僅沒有出過大一統的朝代,甚至連像點樣的割據政權都出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