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除了三代的夏桀、商紂之外,中國歷史上不乏殘暴的君主,他們的荒唐事蹟被寫進了史書中,讀者看到了也不禁為之汗顏。在南北朝時,這類君主出現得最多,如劉宋後廢帝、蕭齊鬱林王、南陳陳後主、北齊文宣帝等等。其中劉宋的前廢帝劉子業那是近乎變態的殘暴,他當上皇帝后,不僅對母不孝,甚至還想發掘自己父親的陵墓。除了淫樂之外,劉子業日常的愛好就是屠戮兄弟叔伯了,《資治通鑑》裡說他將自己的三個叔叔分別封為“豬王”、“殺王”和“賊王”,把他們囚禁在地坑中,像豬一樣往食槽裡吃東西。最後,被封為“豬王”的那位叔叔劉彧忍無可忍,起兵叛亂將前廢帝殺死了。之後在眾臣的擁護下登上皇位,成為宋明帝。

明朝時期,朱棣在攻入長安,擊敗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之後,深受劉宋歷史的啟發,也想把建文帝描繪成劉子業一樣的形象。於是在他的授意下,文官們炮製了一篇《奉天靖難記》,這本書對建文帝極盡醜化之能事。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通過抹黑建文帝來洗白朱棣武力篡位的罪行,想淡化人們對建文帝的同情心,並且相信朱棣登基是合法的行為。就像作為叔父的“劉彧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推翻了前廢帝一樣。

朱棣死後,明朝的文官們編訂了《明太宗實錄》,採用《奉天靖難記》裡的記載,繼續將建文帝描繪成一個荒淫的君主,這代表明朝官方對建文的定性。那麼,《明實錄》中的建文帝究竟被醜化成了什麼樣子呢?

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明實錄》是如何抹黑建文帝的?

《靖難記》裡說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建文帝曾阻擾朱棣進京奔喪,之後他又矯詔嗣位,燒諸穢物以闢鬼神,還用劍指著朱元璋的棺木說:“今復能言否?能督責我否?”說完哈哈大笑,臉上全無悲傷的樣子,說明這個孫子非常的不孝。接著又說建文帝又與黃子澄等密謀,接連殺死周王、代王和湘王等,就像劉子業一樣屠戮自己的叔父們。

之後,建文帝日益驕橫,他焚燒太祖皇帝和高皇后的御容,還拆毀後宮,大興土木,靡所不為。建文帝又十分好色,常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慾。更有甚者,《靖難記》竟然說:

“(建文帝)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耽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案,唯唯數事而已。”

簡直比劉宋前廢帝,南齊東昏侯和北齊高後主還要變態殘暴。這樣,《靖難記》實際上是指責建文帝犯了不君之罪,他活該被推翻。而對建文帝的這種評價,是本於朱棣在繼位後詔告天下的那部文書,裡面說:“建文嗣位,荒迷酒色,不近忠良,作奇技淫巧以取悅婦人,為禽獸之行”。他斥責建文帝逆天害民,瀆亂人倫,滅絕天理。又說太祖駕崩七日而葬,建文帝不許諸王奔喪,“

如此詭秘,事皆可疑”等等。

可見,《奉天靖難記》是把當初朱棣辱罵建文帝的話拿來當作依據的。建文帝是朱棣的敵人,只取一方的說辭來給對方定性,明顯有失公正,並非史家精神。在當時,民間還保留著一本非官方的史書,叫《立齋閒錄》,這本書裡抄錄了建文帝當政時的一些史料及奏疏,證明他為政頗得民心,絕非《奉天靖難記》裡說的那樣。而《明實錄》卻照抄《靖難記》,在官方的授意下歪曲歷史,實在不光彩。

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立齋閒錄》保留建文帝當政時的史料

《明實錄》還醜化了建文帝的父親朱標

《奉天靖難記》裡還新增了許多《太祖實錄》中沒有的內容。例如說懿文太子朱標生前失道,忤逆朱元璋,常被責罵。朱標退而有怨言,在宮中行詛咒,又擅自招募勇士三千餘人,為東宮執兵衛。朱元璋便與馬皇后商議,想廢掉朱標,另立朱棣為嗣。朱標知道後,便偷偷的監視朱元璋,之後甚至與藍玉勾結,密謀造反。

誰知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時竟意外早逝,使其陰謀無法得逞。朱元璋便打算立朱棣為儲貳,此時學士劉三吾急忙勸阻,說如果立了燕王,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而且皇孫現在已經長大了,可以繼承大業,朱元璋才默許之。

《靖難記》為了否定建文帝的合法地位,便虛構出朱元璋中意於朱棣的事。何喬遠的《名山藏》也採用了這一說法,甚至到張岱編《石匱書》的時候,也說朱標常與朱元璋鬧矛盾,甚至一度想上吊自盡,但這些都是不可信的。

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明實錄》為了醜化建文帝,還抹黑了其父朱標

朱棣的早年詔書證明《明實錄》造假

關於明朱元璋欲改立朱棣的事並不見於《太祖實錄》,在這本實錄中也絕無任何關於朱標圖謀不軌的記載。書中盡是太祖如何耳貼面命地教誨太子為政之道,太子又是如何恭謹守禮的一一聽從。

在《太祖實錄》中還是一個賢德的太子,為何在《太宗實錄》裡卻變成了大逆不道之人呢?因為歷史已經被人篡改過了。

我們從朱棣的詔書裡,常會讀到許多辱罵建文帝的詞句,但從未涉及其父朱標。《立齋閒錄》記載朱棣登基後,革除了建文帝的年號,將其廢為“建庶人”,但依然稱朱標為“皇兄懿文皇太子”。永樂二年,朱棣下詔處置朱標的後人時說:“朕聞帝王之道,立愛惟親,為子不祗,不及於父”,表示建文帝雖惡,卻不必禍及其父。接著又說“朕長兄懿文皇太子降生弗永,胤子允炆幼衝嗣立,昏愚自暴,顛覆舊章,崇信奸邪,戕害骨肉”,指明惡的是建文帝,而非其父朱標。朱棣還在詔書中說:“

朕以長兄至情,不忍譴責”,免允熥、允熞為庶人,又說:“朕痛切於心,常存念慮長兄未有承嗣”,故而封允熙為王,世守懿文太子之祀。在他當政的時候,一直派人修繕朱標的陵墓,按時祭奠。

這些詔書說明朱棣對長兄朱標尚留有感情,並未因建文帝而禍及其父,而且也不認為朱標跟建文帝一樣是一個昏愚暴戾之人。假使朱標像《太宗實錄》中說的那樣,不僅忤逆太祖,迫害成祖,還勾結藍玉,那麼朱棣繼位後應當把他跟建文帝一起廢為庶人、逐出祖陵才是,何以還放他的後人一馬,保全他的名聲呢?為何不趁此機會,持續打擊,徹底醜化建文帝父子的形象?

《太宗實錄》寫於成祖謝世之後,當時洪武、建文的舊臣或者亡故、或者邊沿化,靖難功臣們才在裡面偽造了明太祖有意廢立、朱標忤逆等事,這也是為了迎合仁宗、宣宗欲尊其為正統的需要,絕不可信。

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明實錄》中朱標的形象與他的身後榮辱不符

《明實錄》為什麼要抹黑建文帝?

從史書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明成祖對建文帝的評價是前後不一的。在最初起兵的時候,他尚不敢指斥乘輿,只是說齊泰、黃子澄等奸臣“假陛下之威權,剪皇家之枝葉”,又對部下說“今少主信任奸回,殘害骨肉”,認為削藩是“奸臣所為,非出朝廷之意”,故而引用《祖訓》,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他打著“靖難”的招牌對抗官軍,此時建文帝的形象是一個年少無知,被奸臣所誤的幼主而已。

《明太宗實錄》也分明記載說,成祖攻克南京後,傳聞建文帝自焚而死,他便大哭說:“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可見在登基之前,成祖都沒有說建文帝是逆天害民,罪有應得的暴君。

直到他登基之後,為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合法性,才肆意醜化建文帝。因為《祖訓》裡分明說:“既平之後,收兵於營,

王朝天子而還。”和“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朱棣既然以“清君側”之名入京平亂,那麼奸臣已誅後,他理應回國才是,絕無據有皇位之理。建文帝雖然失蹤了,但按《祖訓》的規定,也應傳位於其子或兄弟,怎麼輪到到朱棣呢?所以方孝孺就詰難說:“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道:“國賴長君”。

孝孺又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語塞,只得說:“此朕家事。”《明太宗實錄》卻荒謬的寫作“孝孺叩頭祈哀”,公然篡改歷史。

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奪位成功後,朱棣是如何醜化建文帝的?

可見,如果從《祖訓》的規定來看,朱棣繼位分明是篡。在登上皇位之後,為了說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他便調整策略,不再說建文帝為奸臣所誤,而是直接醜化他的形象醜化建文帝就是為了否定他的合法地位,以此來說明燕王繼位的正當性。但是連三歲小兒都知道,朱棣作為藩王,擅自起兵對抗朝廷,逼迫建文帝自焚流亡,這是爭權篡位無疑。所以無論《明實錄》如何顛倒黑白,人們總是能在裡面找到矛盾之處,因為面對這麼明顯的歷史,就算權力巨大,誰都無法隻手遮天,把歷史篡改得毫無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