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全文字数共 3.0 K,阅读时间约为 2.5 分钟

本文授权转自:非解构 ID:non-structure

本篇文章以青岛圣爱弥尔教堂为引,简单介绍了基督教和西方建筑的发展历史,以此为背景介绍了欧洲两种主要风格的教堂建筑:西欧巴西利卡形制以及东欧集中式形制,并罗列了部分历史中修建在我国现存的基督教堂。

青岛昔称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占期间德国力图将(将英国比下去)青岛打造成其在远东的“模范殖民地”,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修铁路、规划市政、改进卫生、开矿设厂、开办港口贸易等。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人来此投资置业,因此,在青岛出现了德国、丹麦、俄国、日本等等20多个国家风格的建筑。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青岛天主教堂(圣爱弥尔教堂)始建于 1932 年,于 1934 年竣工,占地面积 1148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6301.54 平方米。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属于罗马式风格。建设资金大都由德国教徒募得。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教堂内部高度超过十八米、大厅能容纳千人。吊顶呈内凹方格样式,以混凝土梁板制造而成,有七个铜制大吊灯悬挂其下。祭台设于厅后,穹顶有圣像壁画,大厅内有两排柱子,直通圣坛。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1933年希特勒主政德国,禁止货币输出,部分建设资金无法带到国内,导致最终施工方案对原设计进行若干改动,原来计划的

哥特式设计方案最终变为现在的罗马式风格。

那么哥特式、罗马式风格是指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如果回顾欧洲的建筑史和基督教发展史,就会发现大部分建筑风格的演变都是和教堂相互联系的。

基督教及西方建筑简简史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基督教发端于 1 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公元 313 年通过的著名的“米兰赦令”,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境内的地位完全合法化。曾一度遭受迫害的宗教,变成了一个强大国家的官方信仰,大型教堂也随之开始兴建。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米兰大教堂

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他画过无数设计草稿,为使得它更加壮丽。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大理石山。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公元395年1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79—395年在位)在米兰“驾崩”。不久,根据皇帝的遗嘱,罗马帝国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城为都城,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又称拜占庭帝国。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由此,东、西方教会不断拉扯,1054 年,两方教会彻底分裂。东部教会称“东正教”,西部教会汉语译为“罗马天主教”

而反观欧洲建筑史会发现,欧洲建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终是欧洲建筑的主要内容,二是伴随着东、西欧教会的分裂,东、西欧洲的建筑风格逐渐各树一帜,西欧以巴西利卡形制和十字拱结构体系为基础不断发展;东欧则是集中式形制和穹顶结构体系。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史(从下往上)

那么什么是巴西利卡行制,什么是集中式形制呢?

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空间特征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线型,后者为中心辐射型。两种形制教堂建筑对应的平面形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拉丁十字希腊十字。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建筑风格历史演变顺序,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分别说明。

巴西利卡式教堂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人神交通”问题。而人与神灵交往形式,既需要有专门的“信徒”——祭司,也需要有专门的场所——神殿。这里所谓“神殿”的空间是十分明确地指向天穹,基督教堂就是在这样一个空间引导中慢慢形成的。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对早期的基督教徒而言,以耶稣身体作为基督教堂的象征或者说用基督教堂来象征耶稣的身体。在基督教义中,基督的身体,既是门,也是路。如此,也使基督教堂的内部空间具有了“门”与“路”的宗教象征性内涵。

最早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实际是从早期基督教受压迫时的地窟时代发展而来,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大厅,入口在西端,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个长条空间,中间比较宽的为中厅,两侧稍微窄一点的是侧廊。中厅要比侧廊高很多,以便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典型巴西利卡式教堂平、剖面

罗马式教堂

罗马式教堂继承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至于横向展开的双臂,一方面,来教堂朝圣的信徒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发展了双臂。另一方面,横竖两臂形成了整个教堂的焦点,突出了圣坛的位置。到此时,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在西方,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等。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比萨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比萨大教堂平面(拉丁十字)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圣赛南教堂

罗马式教堂为了使建筑长期坚固不倒,墙体一般都很厚重,窗户被挤压的很小。为了平衡侧推力,罗马式教堂在十字交叉处采用十字拱作为承重结构,这样在十字四臂两侧扶壁墙上产生的侧推力将很大,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来抵抗侧推力。同时也就导致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很昏暗。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十字拱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型制由罗马式教堂发展而来,基本仍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但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

哥特式较罗马式教堂出现这样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在建筑结构上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由罗马式的扶壁演变成飞扶壁,罗马式教堂的扶壁为两侧沉重的墙,哥特式教堂出现的飞扶壁则由竖直向上的支撑扶壁和水平向上的弧形飞券组成。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英国林肯教堂的飞扶壁

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高。因此那个看起来像想要上天的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黎圣母院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黎圣母院结构支撑体系

东欧拜占庭教堂(集中式)

拜占庭建筑代表的为东正教教堂, 属于集中式教堂,教堂平面为等臂的希腊十字

。拜占庭教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帆拱作为承重结构,帆拱因形状似帆船的三角帆而得名。十字拱所形成的穹顶是被分割的不完整的,而东正教想要完整的的穹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帆拱就出现了,这样在穹顶四面对帆拱发券砌筑筒形拱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穹顶。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就形成了等臂的十字,从平面上来看即

希腊十字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平、剖面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圣索菲亚教堂

文艺复兴式教堂

文艺复兴的建筑是吸收了拜占庭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技术发展而来,所以教堂的形制以希腊十字的集中式为多。另外,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出现了建筑师,他们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专门的职业。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圣彼得大教堂平、立面(米开朗基罗方案)

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为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几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建筑师都参与了该教堂的设计,最终设计它的米开朗基罗将它定为希腊十字式,并建设了大部分。直到17世纪初,教会势力反扑,资产阶级无力抵抗,大教堂正立面又加了三跨的巴西利卡,教堂最终成了拉丁十字的。这也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结束。


米开朗基罗方案(左)与现在的大教堂平面(右)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圣彼得大教堂

晚期的文艺复兴建筑走向了两个极端:一边是教条的崇拜古代建筑,将文艺复兴建筑讲究的比例与条理发展的过于繁琐与僵化,变成了注重理性的古典主义建筑;另一边则向柱式严谨而完整的规则挑战,追求新颖,堆砌装饰与雕塑,玩弄手法,发展为了巴洛克式建筑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耶稣会教堂(巴洛克式教堂)

我们再看青岛的圣爱弥尔教堂,显然圣爱弥尔教堂平面为典型的不等臂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形制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侧力通过扶壁支撑,属于典型的罗马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教堂东立面

除了青岛的圣爱弥尔教堂,在我国还存在着众多由外国人在中国修建的基督教堂。

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香港圣约翰大教堂,即ST.JOHN'S CATHEDRAL 圣约翰座堂,位于花园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远东最古老的英国教堂。哥特式建筑,雄峻的石砌楼塔上有四个小尖顶;长拱形窗与圆窗对照,高约20米。周围环境宁静。

石室圣心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一德路。于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故命名圣心大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

是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

福州泛船浦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22年(1933年)重建,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3.7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由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发起建设,重建设计师是法国人,教堂混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教堂为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砌造;平面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三廊式布局。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土兴建,清光绪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大堂顶部两侧是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外部采用清一色红砖。

天津西开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西开教堂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筑面积1891.9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

天津西开教堂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三个高达45米的巨型圆顶错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顶均略向上拉长,表面以绿色铜板覆盖,巨型圆顶为木结构支撑,每座圆顶上有一个青铜十字架。

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而后教会将教堂迁往西什库,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的教堂建筑,新式建筑于1888年正式落成。

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

索菲亚教堂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这些教堂建筑傻傻分不清

索菲亚教堂坐落在哈尔滨,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主穹顶、钟楼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敬树勇,青岛教堂建筑设计特征研究;

[2]钱正坤,世界建筑风格史;

[3]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