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身处南方的明长城 揭开600年前屯堡关隘的故事“青岩古镇”


这些年细数走过的古镇也是着实的不少了,从江南周庄、婺源古镇、西塘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但是你可曾见过有长城护卫的西南边陲古镇?说实话,这样的古镇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它就是位于贵州的青岩古镇。

走近青岩古镇的南大门,最初吸引我的不是巍峨的门楼,而是那盘踞在山坡上的长城,这种感觉犹如让我看到了北方万里长城的景观,眼前的门楼如同北方长城的一道关隘。但是身边的环境提醒我,这的的确确是在西南边陲的南方。

青岩古镇的长城很新,这在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更确切的说是质疑。经过六百年的时间磨砺,长城那里是会这般景象?经导游解释,这里的确是明代建筑,只不过是经过维修后太显新了。

身在南方的青岩古镇,为什么会有长城这样的军事设施呢?这就要从它的历史说起了。最初这里确切的名称不是“镇”而是“屯堡”,“屯堡”一词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时期。屯堡的实际意义是屯兵的军事要塞。

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

《安顺府志 -- 风俗志》载:"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30万汉人因此在此地生根发芽。

定广门初建于明朝天启年,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即1666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增建定广门,清嘉庆三年(1798),武举人袁大鹏重修,城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定广门城墙墙体上设有垛口炮台,远看城墙雄伟壮观、气势恢弘,是古时贵阳南面最重要的军事防线,俗有“筑南门户之称”。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

走入古镇幽静曲折的通道,青岩古镇除了城门城墙以外,所有的巷子两旁的墙也都是石头砌成的,整个古镇依山坡而建,错落有致,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电影寻枪的外景地就是在这条小巷中。

赵以炯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踏进这位光绪状元的府第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门楣上那块木质牌匾上苍劲的“文魁”二字。从门口可以隐约瞥见悬挂在正堂墙壁上的赵以炯画像。


在青岩古城是一座包容之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从遍布古镇中的19座宗教建筑就可以看出,它不仅有道观、寺庙还有天主教教堂,万寿宫就是众多宗教建筑中比较显著的一座。

万寿宫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

万寿宫内建有一座戏台,戏台周边的木雕精美绝伦,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青岩古镇如同一本脊背泛黃的老书,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建筑,甚至是那一砖一瓦,仿佛都在向来者述说着那六百年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