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相信读书的小伙伴都知道“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的,说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这个故事宣扬的美德就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在当时读书的时候,就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心想赵国到底有没有平天下呢?这两个人的结局又如何呢?今天哗哗君来带大家详细看看。

战国,因为诸侯国中间的战事和发展趋势,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慢慢凸显出来,成了那时候整体实力最強的七个诸侯王。本来七国整体实力相距并不大,但在秦孝公阶段,因为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劲了起來,整体实力慢慢稳居别的六国之上。

秦昭襄王阶段,秦国的整体实力很强劲了,这让秦昭襄王拥有占领六国的欲望,可是这一情况下六国仍然拥有不错的整体实力,因此秦国要消灭他们绝非易事,秦国也害怕和六国联合,或者其中的几国联合。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战国七雄

在这一大背景图下,产生了渑池之会。公元279年,秦昭襄王要想派兵攻打楚国,但他又担忧赵国会发兵协助楚国,这会让秦兵深陷两面作战的不好局势,因此他约赵惠文王在渑池商讨这事。

渑池之会时,秦昭襄王借助秦国的强劲整体实力,对赵王是尖酸刻薄,规定赵王为他击缶,还规定赵王割让五十座封地为他拜寿,幸亏赵王身旁的重臣蔺相如站了出去,使秦王沒有占赵王的一点便宜。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情面,保卫了赵国的权益。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蔺相如

这让赵惠文王对蔺相如极为令人满意,回来后将蔺相如破格提拔为上卿,官衔稳居大将廉颇之上,但这让廉颇十分未满。廉颇是打了多少仗才得到了如今的影响力,而蔺相如荣誉不如他的十分之一,光凭一次聚会活动上的耍嘴皮子,就官衔稳居他之上,这让廉颇十分难受,因此廉颇想找机遇经验教训蔺相如。

蔺相如获知这事后,就一直躲着廉颇,但蔺相如那样做,他会身旁的人觉得疑惑,由于蔺相如的官衔不比廉颇低,也没必需这般担心廉颇。蔺相如问身旁人:“廉颇和秦王谁厉害?”身旁人回应:“秦王利害”。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会担心廉颇大将呢?他那样做是为了赵国着想。”

“如果我和廉颇将军和和睦,就会给秦国机会。”这种话传入廉颇耳朵里面后,廉颇惭愧不己,他身背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盛情款待了廉颇大将,此后两个人重归于好,拥有将相和的佳话。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负荆请罪

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的支撑,有两个人在,赵国也一直是战国的大国,可是赵惠文王死之后,他的孩子赵孝成王就不像赵惠文王那般,器重和信赖廉颇和蔺相如了。

长平之战时,因为廉颇一拖再拖不可以击败秦兵,这让赵孝成王对廉颇心存不满,因此让赵括替代廉颇率军抵御秦兵。针对赵王的这一不智决策,蔺相如绝不允许,可是赵孝成王沒有遵从蔺相如的建议,最后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大败,40万兵被大将白起坑杀,赵国也此后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赵国到了亡国的边缘,幸好其他诸国出兵相救,才没有使赵国被秦国灭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迈的蔺相如在失意和悲痛中死去。蔺相如的一生很辉煌,但人生的最后时光却充满了悲痛和苦涩。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终的下场?

廉颇

长平之战后,廉颇又得到了赵王的重用,他率兵抵抗住了秦军,同时还率兵击败了趁机攻打赵国的燕军。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又不信任廉颇了,他一上台之后,就急忙要撤掉廉颇的兵权。他派乐乘去替换在外领兵的廉颇,这激怒了廉颇,他打跑了乐乘,但廉颇此举也意味着他背叛了赵王,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

廉颇到魏国后,一直希望赵王能重新将他召回,让他继续为赵国效力。赵悼襄王曾派使臣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能否为将。廉颇见到赵国使臣后,为了证明自己还能为将,特意吃了一碗饭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向使臣证明自己还有用,可以为赵国效力。

但赵使回来却对赵王是另外一番说词,说廉颇只有饭量还可以,其他不行了,赵王听后,知道廉颇老了,也就断了再将廉颇召回的心思。后来楚王又将廉颇接到了楚国,廉颇也最终在楚国抑郁而终。

综上所述,本是一段佳话的“将相和”,到头来,两人都结局都不是善终的,可以说都是郁郁而终的,真是可惜了这段佳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